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针与电针对急性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明  杨华元  刘堂义  蒯乐 《中国针灸》2005,25(6):421-424
目的:研究手针和电针对急性游泳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抗氧化酶活性、Ca2 含量、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针组和电针组在急性游泳运动前运用手捻针和电针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刺激,运动后处死取材;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游泳组在急性游泳运动后处死取材,测定有关指标.结果:急性游泳运动后游泳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Ca2 -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0.05),Ca2 含量明显上升(P<0.01).手针组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游泳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手针组与游泳组比较,GSH-Px活性、Ca2 -ATP酶活性有显著性升高(P<0.05).游泳组、电针组Ca2 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保护细胞免受急性运动所致的损伤,维持线粒体的某些功能,从而延缓疲劳,延长肌肉工作时间,预防骨骼肌损伤.而电针的作用似乎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莉  贾成文  杨斌 《陕西中医》2009,30(10):1428-1429
目的:观察电针"气海"、"后溪"、"承山"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BLA、海马NOS活性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SD大鼠血清BLA、海马NOS及力竭游泳时间的变化,以及电针的治疗作用。结果:电针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BLA含量和海马NOS活性,且能明显延长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结论:大鼠血清BLA含量和海马NOS活性的降低与延缓疲劳发生有关,提高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电针肾俞、足三里穴防治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浩 《江苏中医药》2009,41(5):69-70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足三里穴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力竭游泳后电针右侧肾俞、足三里穴30min,1次/d,共10次;对照组大鼠固定30min,1次/d.共10次。检测并比较2组大鼠的游泳耐力时间、血糖、血清乳酸、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大鼠力竭游泳耐力时间比治疗前明显延长.对照组大鼠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大鼠力竭游泳耐力时间、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乳酸、肌酸肌酶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穴可激发体内贮备能源并增加运动疲劳大鼠体内糖贮备,保持体内血糖浓度水平,增强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升高血红蛋白,提高携氧能力.并同时提高糖异生各酶活力,提高机体血乳酸清除能力,改善骨骼肌能量代谢,减轻和避免疲劳对肌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段针刺对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β-EP、血清BLA、下丘脑5-HT及力竭游泳时间变化的研究,探讨在不同时段针刺气海、后溪、承山穴对提高运动能力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SD大鼠β-EP及血清BLA、下丘脑5-HT的变化及电针的治疗作用。结果:不同时段的电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浆β-EP和血清BLA、下丘脑5-HT的含量,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且能明显延长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结论:基本证实在力竭运动前后给予电针治疗对提高运动能力和消除运动疲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和血清血睾酮、BUN、HB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A组、针刺B组,大鼠负重游泳训练的方法制备运动性疲劳模型,针刺A组(气海、后溪、承山)和针刺B组(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在每次游泳训练后穴位针刺1min,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干预。每天记录各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5周后大鼠取血,检测血睾酮、BUN、HB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血清BUN含量升高,血睾酮、HB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A和B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血清BUN含量降低,血睾酮、HB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B组大鼠血清HB含量明显高于针刺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血睾酮、BUN、HB的含量,延长运动性疲劳大鼠游泳力竭时间,改善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观察头穴透刺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中单胺类递质影响,以期探讨电针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8只成年健康大白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头穴透刺对其力竭游泳后力竭时间和5-HT的影响,并与空白组、模型组、传统针刺组对照比较。结果:实验发现,针刺治疗可以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其中头穴透刺组效果尤为明显,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头穴透刺可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中5-HT的含量,延长其游泳力竭时间,对大鼠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疗效,这是其临床作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养肝柔筋方”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W 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安静中药组、训练对照组、训练加中药组,采用被迫式无负重游泳训练6周,造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第7周处死,股动脉取血,肝素抗凝,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等支链氨基酸(BCAA)的含量变化。结果:与训练对照组相比,训练中药组安静态Leu的含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态Ile的含量显著增加(P=0.002),即刻态Leu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3)。结论:提示长期游泳训练后“养肝柔筋方”可能通过维持骨骼肌组织Leu的稳定,增加其对血浆Leu的摄取能力,加快机体内血浆中Ile的恢复,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并促进其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养肝柔筋方”对游泳训练大鼠血浆支链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养肝柔筋方"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安静中药组、训练对照组、训练加中药组,采用被迫式无负重游泳训练6周,造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第7周处死,股动脉取血,肝素抗凝,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等支链氨基酸(BCAA)的含量变化.结果:与训练对照组相比,训练中药组安静态Leu的含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态Ile的含量显著增加(P=0.002),即刻态Leu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3).结论:提示长期游泳训练后“养肝柔筋方”可能通过维持骨骼肌组织Leu的稳定,增加其对血浆Leu的摄取能力,加快机体内血浆中Ile的恢复,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并促进其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晨  金晨曦  金杰 《新中医》2017,49(9):16-19
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建立慢性疲劳大鼠模型,观察龟鹿益神颗粒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指标和骨骼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苁蓉益肾颗粒组、龟鹿益神颗粒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外,其他3组采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和力竭游泳方法构建慢性疲劳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按10 ml/(kg·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龟鹿益神颗粒组按1 250 mg/(kg·d)给予龟鹿益神颗粒混悬液灌胃,苁蓉益肾颗粒组按417 mg/(kg·d)给予苁蓉益肾颗粒混悬液灌胃。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体质量、饮水量、进食量、粪便形态及鼠毛色泽等情况,用ELISA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PGC-1α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无明显差异。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龟鹿益神颗粒组、苁蓉益肾颗粒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减少,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组和苁蓉益肾颗粒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跨格次数、直立次数、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苁蓉益肾颗粒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慢性复合因素复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龟鹿益神颗粒可以改善慢性疲劳大鼠身心疲劳状态,提高慢性疲劳大鼠骨骼肌中PGC-1α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理气调补汤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 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大鼠游泳运动训练方式,观察大鼠最后1次力竭游泳的力竭时间、血清皮质酮、睾酮、血清和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等指标。 结果: 理气调补汤可以延长大鼠游泳力竭的时间(P<0.01),提高血清睾酮含量;降低血清β内啡肽含量。 结论: 理气调补汤可以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从而起到预防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养肝柔筋方"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脑中5-羟色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养肝柔筋方"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Wi 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安静中药组、训练对照组、训练加中药组,采用被迫式无负重游泳训练6周,制造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动物模型.第7周断头处死,采集整个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脑中游离色氨酸(F-Trp)、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变化.结果:"养肝柔筋方"对训练组大鼠脑F-Trp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35).结论:提示该方可能通过降低运动大鼠脑内F-Trp的摄取,从而进一步降低5-HT的合成,达到延缓中枢疲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脑组织支链氨基酸及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除12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造疲劳力竭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头穴透刺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12只.共进行游泳大鼠模型训练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力竭游泳后力竭时间;脑组织五羟色胺含量;血清游离色氨酸及支链氨基酸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治疗组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传统针刺组和头穴透刺组均能显著降低脑组织5-HT含量,降低血清中的F-Trp水平,增加大鼠血清BCA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透刺组在降低脑组织5-HT含量,降低血清中的F-Trp水平,增加大鼠血清BCAA含量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透刺能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脑组织5-HT含量,降低血清中的F-Trp水平,增加大鼠血清BCAA含量,延长大鼠游泳力竭时间,而头穴透刺抗运动性疲劳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菟丝子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能力及脑组织自由基的影响.方法:以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为模型,65只42 d龄雄性Wistar大鼠为对象,随机分为5组:静止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低剂量菟丝子组、运动+中剂量菟丝子组、运动+高剂量菟丝子组,每组12只.采用专业灌胃器每天灌胃给药(ig)1次.低、中、高剂量组ig剂量分别为1.16,2.32,6.96 g·kg-1 ·d-1,ig体积为5 mL·kg-1.静止对照组和运动对照组ig等量生理盐水.6周力竭游泳训练.末次训练后24 h,测定体重、力竭游泳时间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与疲劳作用相关的指标.结果:运动+菟丝子各剂量组体重均大于运动对照组(P<0.05),力竭游泳时间均长于运动对照组(P<0.01).力竭游泳导致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升高.运动对照组及运动+菟丝子各组分别升高至(6.46±0.21),(5.17±0.26),(4.89±0.19),(4.76±0.33) μmol·L,但运动+菟丝子各组明显低于运动对照组(P<0.01).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运动对照组及运动+菟丝子各组SOD分别下降至(207.35±12.27),(245.85±11.31),(253.98±11.24),(261.31±12.69) U·mL-1,GSH-Px分别下降至(52.24±5.35),(68.57±5.83),(71.96±5.96),(73.38±5.15) U·mg-1,但运动+菟丝子各剂量组明显高于运动对照组(P<0.01).结论:菟丝子具有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抑制大强度力竭运动造成的脑组织氧化损伤,延缓疲劳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行为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有关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和温针组(19只)。采用21d力竭游泳方式造成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温针组取蒙医"顶会"和"心穴",使用MLY-Ⅰ型蒙医疗术温针仪进行温针(100mA,40℃),每隔2d治疗1次,每次15min,共7次。在造模第21天检测力竭游泳时间、悬尾不动时间和挣扎次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挣扎次数明显减少(P<0.01);温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悬尾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挣扎次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NF-α、ACTH和皮质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温针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ACTH和皮质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0.05)。结论:蒙医温针可能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TNF-α、ACTH和皮质酮的含量,调节疲劳状态下亢进的HPA轴和免疫功能,从而改善大鼠运动能力,发挥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养肝柔筋方”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游泳训练1周后,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模型组、糖原填充组、中药组.安静对照组不做任何运动,其它3组每日无负重游泳至疲劳1次.结果第3周,模型组的疲劳性游泳时间缩短,中药组则缓慢延长(P<0.01);糖原含量,中药组和糖原填充组均明显增加(P<0.01);血糖含量模型组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1).结论"养肝柔筋方”可明显增强大鼠抗运动性疲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不同方法干预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内环境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四周递增游泳训练,建立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采用“逆针”在造模同时进行治疗,将大鼠随机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各10只大鼠。在第4周末进行大鼠力竭游泳,观察大鼠血红蛋白、血乳酸、尿素氮、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素氮、肌酸激酶、血乳酸水平(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温针灸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均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其中温针灸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抗氧化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方面研究针刺大椎穴、足三里穴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训练模型,6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大椎穴+足三里穴组和运动+足三里穴组4组各15只。其中安静对照组不进行游泳训练也不针刺,其余3组每天进行游泳训练60 min,运动对照组运动后不进行针刺,剩余2组运动后进行针刺实验,连续5周。测定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生化指标。结果:本实验表明针灸大椎、后三里能够使大鼠血清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脏丙二醛水平降低,血糖和肝、肌糖原水平及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结论:针刺大椎、后三里两穴不仅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且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针刺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早期干预对电刺激诱导大鼠腓肠肌疲劳试验中腓肠肌的效应差异。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和艾灸组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干预,手针组、电针组和艾灸组3组分别实施相应的穴位刺激,穴取"大椎""足三里"等穴1次,时间20min。对照组直接麻醉并进行电刺激坐骨神经,电刺激参数同腓肠肌疲劳试验,但只是取间隔刺激6次,模型组直接麻醉并进行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腓肠肌疲劳试验,手针组、电针组和艾灸组3组在穴位刺激后,同模型组一样麻醉并进行腓肠肌疲劳试验。腓肠肌疲劳试验后即刻,迅速取右侧同一部位腓肠肌组织约0.5mm3大小三四块,制作透射电镜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肌原纤维、线粒体、肌浆网、糖原颗粒等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模型组肌纤维紊乱,部分线粒体空泡化,糖原颗粒较少;②手针组、艾灸组两组无异常,线粒体数目、形态优于模型组,糖原颗粒增多;③电针组部分肌纤维排列紊乱,Z线排列不齐,少数线粒体空泡化,表现形态学的异常变化。结论:手针、电针和艾灸3种不同穴位刺激方法对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手针和艾灸两组表现出良好的效应,对防治运动性骨骼肌细胞及细胞器的损伤、延缓运动性疲劳发生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运动疲劳时血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运动疲劳时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观察大鼠游泳力竭运动疲劳时血乳酸(LD)含量的变化以及游泳耐力时间的变化。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明显降低运动疲劳时大鼠血乳酸的含量,能明显延长大鼠的游泳耐力时间。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可以减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抗运动疲劳及对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影响。方法:以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为模型,55只SPF级Wistar 49 d龄雄性大鼠为对象,随机分为5组:静止组,运动组,运动+低、中、高剂量壳寡糖干预组,每组10只(剔除不符合实验要求的大鼠)。每天ig给药1次,壳寡糖干预组剂量分别为100,200,600 mg·kg~(-1),ig体积为5 m L·kg~(-1),其他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42 d力竭游泳训练后,测试相关指标。结果:力竭游泳时间,静止组、运动组组间无显著差异,壳寡糖干预组较运动组均显著增加(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运动组较静止组明显下降(P0.01);壳寡糖干预组较运动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丙二醛(MDA),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脾脏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率,运动组较静止组均显著升高(P0.01),壳寡糖干预组较运动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壳寡糖可以有效缓解过度训练导致的机体内环境失衡,延缓和避免运动疲劳及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发生与发展,且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