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世奎 《中原医刊》2000,27(11):2-3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溶栓距发病时间相关。现将我院收住的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院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及0~35天病死率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院1999年1月~2000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8例,均具典型的胸痛,经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升高的观察,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均具有溶栓适应症[2]。据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A、B、C、D4组。A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平均年龄(57.2±11.3)岁,溶栓距发病时间在 2h内;B组: 17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也在增高,而且,老年人AMI病死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但由于高龄AMI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对70岁以上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的获益治疗仍需探讨,本文旨在对70岁以上高龄老年AMI患者行静脉溶栓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1 病例入选标准(1)典型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3)距起病12h以内。(4)无溶栓禁忌症[1]。1.2 一般资料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对描记右胸导联的时间对右室梗塞(RVI)诊断的影响,观察发病5小时内AIMI46例。就诊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3R-V7R心电图,发现RVI21例(45.65%);发病10小时描记,发现RV19例(42.85%)右胸导联ST段回降到〈0.1mv;发病24小时描记,发现RVI14例(66、66%)右胸导联ST段回降到〈0.1mv。说明要提高RVI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表明[1],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AMI的预后。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反映心室肌应激性恢复的重要指标,对预测AMI后心室颤动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2]。我们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124例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探讨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92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共124例。入选标准:①诊断及溶栓治疗均符合W…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冠脉再通间接指征判断标准时间为120min[1],溶栓失败判断标准为90min[2]。但更早期ST段的判定可能有助于更迅速地决定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3]。本文旨在观察 ST段抬高的AMI静脉溶栓后60min判断其溶栓成功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治疗学上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1979年AMI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共56例,以溶栓后60min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下降程度分为两组。A组21例,为ST段下降≥…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中显著延长,并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1]本文观察分析了82例AMI患者QTd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它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为AMI提供了一项预后指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AMI组82例,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50~78岁,平均61岁±2.1岁。均发病24小时内入院,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对照组90例,无心脏病,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差异。 1.2方法:AMI组每日检测12导联心电图,对照组选用静息15分钟后的心…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初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AMI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AMI病例有所增多[1]。对于年龄65岁以下的患者溶栓效果已被肯定,而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如何,近年来许多资料研究认为溶栓治疗能使老年AMI患者病死率降低[2]。笔者收集了本院1995~1998年收治的264例AMI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61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1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57岁,女4例,根据…  相似文献   

8.
对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不同溶栓药物、不同溶栓时间、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①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用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相邻两个或者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但应排除早期复极综合征;③发病12小时以内;④年龄70岁以下(体质较好的可放宽至75岁);⑤无溶栓禁忌症。1.2 分组:收入CCU病房AMI患者,随机分为重组链激酶(r-SK)组和栓体舒(rt-PA)组。r-SK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1…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超过6小时而小于24小时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13例AMI患者有7例冠状血管再通,而对照组(AMI发作小于6小时进行静脉溶栓患者)16例AMI患者中有10例冠状血管再通,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AMI发作后相对晚期(超过6小时而不足24小时)入院的患者,也应积极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涤病 《浙江医学》2002,24(7):418-419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目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AMI患者应尽快溶栓治疗 ,这已无争议 ,但对于适宜溶栓治疗的年龄窗 ,国内外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我们对1997年6月~2001年10月所收治的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67例AMI患者,观察其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溶栓并发症及病死率 ,以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AMI患者的近期疗效。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 ,无禁忌证[1],按年龄分为两组 ,A组24例 ,年龄66~76岁 ;B组43例 ,年龄54~65岁。两组患者一般…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旭  张登鹏 《中原医刊》2000,27(11):15-16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溶栓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39例AMI患者,用UK静脉溶栓治疗。半小时内输注100~150万单位。结果:①临床判断梗塞相关智力这再通24例,再通率61.5%,2小时内、2~4小时、4~6小时及6~12小时内相关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0%、72.7%、57.1%和44.4%,死亡4例,病死率10.3%;并发出血3例,出血率7.7%。②溶栓再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6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患者静脉注射溶栓治疗3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按全国AMI尿激酶溶栓方案放宽溶栓时间到24h 以内。本组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8岁。梗塞部位:前壁+广泛前壁17例,下壁13例,下壁+右心室+正后壁5例,高侧壁3例。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3h以内2例,6h以内25例,12h以内8例,24h以内3例。 1.2 给药及观察方法:持续心电图示波监测,18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  相似文献   

14.
黄伟杭  曾冲 《广州医药》2000,31(4):30-3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急性血栓形成[1]。目前多采用静脉溶栓作为早期再灌注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SK已证实为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近年有文献报道[2]SK加速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AMI能够提高再通率,减少病死率。我院于1998年1月-1999年11月用此法治疗AMI病人30例,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3]:入选指征:①胸痛持续>30min,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②心电图至少两…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心血管病的常见病,而急性心肌梗塞(AMI)严重威胁病人生命。AMI诊断一旦确立应尽早开展静脉溶栓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从而挽救病人生命。现将我院开展静脉溶栓治疗谈点意见。1 溶栓的适应症①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心电图邻近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联≥1mm(0.1mv),在胸导联>2mm(0.2mv)为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提供了有力证据;症状符合AMI并伴有LBBB的患者,在处理上与ST段抬高者相同,而无S…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目标是降低病死率。近来的多数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早期开通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故目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治疗措施,除常规对症治疗外,多集中在尽早使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开通,梗塞心肌尽早再灌注。也就是说采取积极措施,尽最大努力缩短梗塞至冠状动脉开通的时间[1]。下面将介绍急诊溶栓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1 溶栓方案的改进1.1 院前溶栓近来Goldberg等学者对71,25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尽早给予溶栓药物,可明显改善AMI的预后[2]。为尽一步缩短AMI早期再灌注的时…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c离散度(QTcd)。本文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1~77(53.1±7.2)岁。均发病在12h内,其中42例发病在6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2~57(52.2 ±6.7)岁。经临床常规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最初心电图ST段偏移预测梗塞面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密林  王曦云 《吉林医学》1999,20(5):261-262
对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发病初心电图ST 段偏移预测最初梗塞(MI)面积与QRS积分法预测最后MI面积进行对比观察,24 例前壁AMI患者,平均MI面积分别为21.06±6.23% 与19.98±5.87% ,γ= 0.80(P< 0.01);23 例下壁AMI患者,平均MI面积分别为 20.54±6.38% 与18.15±6.89% ,γ= 0.76(P< 0.05);两种方法预测MI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表明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对判定溶栓疗效有实际应用意义。两种方法预测MI面积均显示AMI部位对应导联有ST段下移者比无ST 段下移者MI面积大(P< 0.05)。说明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者比无下移者一般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硬塞V1—V4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V1-V4导联ST段下移(STD)的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AIMI61例,STD≥0.1mv30例(A组),〈0.131mv(B组)。分别较A和B组临床因素和冠心病死亡发生率:其中肺部罗音、心功能Ⅱ-Ⅳ级及Ⅳ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低血压休克综合征及住院期内冠心病死亡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A组STD导联数≥3(∑ST≥3)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