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4年8月于该院行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中选取的9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完成所有患者的分组工作,对照组49例行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行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下肢疼痛率、下肢肿胀度、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手术后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缓解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科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月收治的行脊椎手术的老年患者80 例,对其行一系列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后,无1 例发生DVT,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及有效护理,降低了DVT 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DVT的形成较多见。发生率在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发生在4.6%~19.7%[1]。正确认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手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6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35例,全膝关节置换16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5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30例。男57例,女39例;年龄28~86岁,平均57岁;随访6个月~3年。其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2原因分析2.1静脉血流滞缓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由于疼痛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使肢体处于被动体位,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另外,实施关节置换术(TAR)的患者多年龄偏大,活动量小,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功能恢复过程,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2.2静脉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5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对他们进行分级评估,然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处理,评价预防效果。结果:根据高危因素将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个等级,采取对应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后,除了极高危等级中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其余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根据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采取对症预防处理,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脊柱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我院1999年6月~2008年1月对脊柱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关原因及护理对策,旨在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经过分析认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无自主活动、功能锻炼不到位、患者既往某些病史有关。采取护理措施为:1)全面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2)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穿弹力袜及使用足底静脉泵;3)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利于静脉回流;4)合理应用抗血栓形成的药物;5)做好出院指导,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院外发病率。结果13例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未发生肺栓塞。结论在围手术期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深静脉血栓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4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只有5例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根据DVT发生的相关因素,做好危险度评估,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骨科下肢大手术病人采用从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的基础护理和药物护理等方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37例病人中住院期间有6例发生DVT,经积极治疗护理干预后痊愈,1年内所有病人未发现DVT形成。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对骨科大手术后预防DVT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至2%。结论:对骨折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14例DV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抗凝、溶拴等治疗及护理,13例明显好转。1例效果不佳,为晚期卵巢癌并发静脉内癌栓。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妇产科手术后病人易发生DVT,应注意预防。发生DVT后,应进行细致的护理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13.
孙爱静 《中外医疗》2015,(3):138-139,141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对该院2014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15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115例病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5.2%,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骨折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以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朱建梅  黎小珍  徐远 《河北医学》2009,15(6):716-7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VT患者32例,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7例,占53.13%;好转13例,占40.63%;无效2例,占6.25%。平均住院天数(12.40±2.25)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胆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并对两组主要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DVT有5例,未发生的有40例;对照组发生DVT有14例,未发生的有31例(P0.05)。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P0.05)。观察组实行护理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进行随访调查,然后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6%;对照组满意度为73.33%。(P0.05)。观察组的a PTT、PT指标高于对照组,Fbg指标低于对照组差(P0.05)。结论对胆囊手术患者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68例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DVT形成孕产妇68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较对照组11.76%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2.94%较对照组17.65%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PT、aPTT、TT水平较对照组上调(P0.05)。结论给予围生期下肢DVT形成孕产妇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刘敏  徐佳宴  李希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65-66,F000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单发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单发于右下肢17例,双下肢同时患病的8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19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新术后护理体位,n=96)和对照组(传统术后护理体位,n=96)两组,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并观察两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舒适程度良好率、泌乳正常率、恶露排泄量及子宫收缩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 vs 6.2%)、舒适程度良好率(87.5%vs 33.3%)、恶露排泄量[(84±16)ml vs(98±19)ml]及子宫收缩情况[(2.0±0.5)cm vs(1.0±0.5)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术后护理体位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腹部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仲衍  陈幸生 《医学综述》2009,15(17):2633-2636
腹部大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引起致命性肺栓塞风险。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状态是DVT的主要原因,而外科手术是DVT的最常见诱因。目前诊断DVT主要依靠超声显像及静脉造影技术,而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诊断血栓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预防性物理疗法和药物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血栓抽吸18例、血栓消融35例、腔内血管成形25例、共植入血管支架47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闭塞血管开放,双下肢周径差小于1cm,活动正常。结论: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