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用ADP为诱聚剂,检测6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60例尿毒症患者(观察组)透析前、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前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32.4±8.2)%,透析后为(36.2±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7±16.1)%(P<0.01);而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实用,可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血液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2.
用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糖蛋白(GP)Ⅰ_b和GPⅡ_b/Ⅲ_a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尿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膜GPⅠb、GPⅡ_b/Ⅲ_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无明显差异,而尿毒症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1)。提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缺陷并非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所致,而可能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 ADP、肾上腺素及复合诱聚剂对3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了检测,其中5例在血液透析前后分别测定。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血液透析有助于改善血小板功能。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尿毒症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与血肌酐值呈负相关性,其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者观察了34例搪尿病患者的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还测定了部分病例的血浆Fbg值与血清CIC值。结果显示血小板粘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自发与诱发聚集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其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浆Fbg值与血清CIC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血浆Fbg值与血小板自发聚集、ADP诱发聚集强度呈正相关。提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与其高凝状态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并初步探讨血小板中一氧化氮(NO)对其聚集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 测定40例轻中度AD患者和42名健康对照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中NO含量、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分析AD患者血小板产生的NO与其聚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3%±9%),AD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高(58%±12%,P<0.05),血小板中的NO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0.874±0.378,AD组0.743±0.164,P<0.05),二者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358,P<0.05).AD组血小板eNOS活性[(0.040±0.016)nmol·108pt-1·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0.050±0.023)nmol·108pt-1·min-1,P<0.05];iNOS活性[(0.037±0.016)nmol·108pt-1·min-1]与对照组[(0.043±0.021)nmol·108pt-1·min-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血小板NO含量与eNOS活性呈明显正相关(r=0.326,P<0.05).轻中度AD患者之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患者血小板eNOS活性下降致使血小板生成NO减少,可能是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原因之一;因此,增加血小板NO生成及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成为AD未来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0例晚期尿毒症患者血透前、首剂肝素化后及血透后24h检测了血小板1min和5min聚集率。结果显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1min及5min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首剂肝素化后有显著提高,血透后24h较血透前有明显改善。上述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这可能是该类患者常有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抗凝药物的肝素,对血小板功能有活化作用;血透能改善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是防治其出血倾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其它部分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HD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P<0.05),提示血透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HD组全血比粘度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透析后得到改善。作者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止血、凝血功能的影响。充分透析能够有效防治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0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选体检身体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UAP组、AMI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且AMI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于UAP组,SAP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升高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且血小板聚集率水平越高,UAP、AMI发病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9.
肖萍 《中国厂矿医学》1996,9(3):156-158
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其它部分血流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HD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血小板功能变化为指标,评价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我院住院UAP病人,随机分为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25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单用阿司匹林组(27例),阿司匹林100mg/d.分别于入院时、入院治疗7d后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GMP-140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治疗前后及在不同治疗组的变化.另选年龄性别都与UAP病人相当的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UAP病人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经治疗7d后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浆GMP-140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AP病人存在血小板活化高聚集状态,目前对于UAP病人的标准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上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经双联治疗7d,UAP病人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虽明显减弱,但仍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血小板数量、形态的影响。方法:观察了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透析治疗3个月前、后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思PC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血液透析治疗对PC、PDW、MPV及PLCR无显影响。结论:血液透析对血小板数量、形态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静 《吉林医学》2012,33(24):5193
目的: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153例作为观察组,16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极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应对其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从而达到防止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燕  沈霖  汤文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403-1404
目的观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组)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蛋白酶激活受体4(PAR4)和糖蛋白Ibα(GPIbα)的表达及其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的PAR1,PAR4和GPIbα的表达,采用比浊法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GPIbα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血小板PAR1表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MA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AR1的表达和血液透析频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601,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者相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小板PAR1表达明显升高,而PAR1的高表达又可引起血小板的进一步活化,从而使血液的高凝状态加剧,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万志强 《安徽医学》1992,13(3):9-11
本文对13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进行了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长短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增强无相关关系(r=0.6373),而平均动脉压增高的程度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的增强有一定关系(r=0.7444和r=0.7212).对部份服用钙拮抗剂硝苯啶和复方降压片的患者,进行了服药前后的血小板功能对照,发现长期服用硝苯啶有降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基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2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同时测定其血小板聚集功能(以ADP、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患者组的血浆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差异存在显著性,另外,血浆GMP-140含量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塞时,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导致血栓形成或使血栓扩大化,故应及时选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进行持续性地抗栓治疗,并配合降纤、抗纤溶药物治疗,以防止血栓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栓前状态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血栓状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两组空腹或餐后>2 h抽取外周血(3.8%枸橼酸钠抗凝),并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比较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糖尿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妊高症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栓前状态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作出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辅助治疗肺心病的效果,对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血小板GMP-14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AUVIB辅助治疗后,患者血小板GMP-140水平及最大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说AUVIB能抑制肺心病患者血小板的体内激活和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和血浆5—HT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海  殷宗健 《北京医学》1992,14(3):134-136
本文对21例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和血浆5-HT含量和血小板聚集率在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变化做了观察,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血小板5-HT含量无论是发作期还是间歇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均<0.01);血浆5-HT含量在发作期显著低下(P<0.01),而间歇期显著增高(P<0.01);血小板和血浆5-HT比值在发作期明显增高(P<0.01),间歇期无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诱导聚集在发作期和间歇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我们认为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和血浆5-HT含量及比值异常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4例,随机抽取67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另67例作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后,能够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临床所见各种尿毒症病人常伴有出血症状.为给临床治疗和观察疗效提供参考, 笔者对25例尿毒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粘附率进行了测定,同时选取2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P<0.01),血小板粘附率显著降低(P<0.01),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