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有关班氏丝虫动物棋型研究的进展,初步结果表明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啮齿类小动物,虽然多数虫体未能完成发育,但有1只沙鼠于接种后92天在肺部找到1条成熟雄虫,证明班氏丝虫能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到成虫期。Disssnaike等以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1只切脾猕猴并注射甲基泼尼松龙醋酸盐,按种后231天剖检,找到雄、雌成虫11条。Cross等以感染期幼虫接种78只猕猴,29只回收到发育的幼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现微丝蚴血症,总阳性率为47.44%。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各3只,各有1只找到成虫。Palmieri等1978年首次从银叶猴体内发现吴策丝虫的自然感染,解剖20只微丝蚴血症猴有7只找到雄成虫。Harinata等以不同数量的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叶猴,剖检均发现成虫及微丝蚴。近年来研究结果证明,台湾猕猴和叶猴对班氏丝虫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可作为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寄生虫-媒介相互关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对丝虫病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物筛选、治疗以及发展丝虫疫苗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但这些猴类均属珍贵动物,来源有限,不适于一般实验室的应用。此外,很需要适当的动物模型以供研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之用。在今后丝虫病防治方面,对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列为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286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一只雄的长尾弥猴,感染期幼丝虫取自东乡伊蚊(Aedes togoi)。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阿尔及利亚奥兰市(土著居民)患者离体血。1976年10月18日将幼丝虫接种于实验猴睾丸。84天前,即1976年7月26日,该猴曾行脾切除术,并且自1976年11月2日开始每周2次肌肉注射10毫克Depo-Medrol(甲基醋酸氢化泼尼松),共6周;此后,以同样剂量每日肌肉注射,共4个月,直到1977年4月29日为止。  相似文献   

3.
班氏丝虫:从冈比亚按蚊或埃及伊蚊获得班氏丝虫坦桑尼亚株感染期幼虫,采用各种途径接种17只雌雄沙鼠,其中10只腹腔内接种100条幼虫,5只皮下接种20~100条,2只将40条幼虫直接种入腘窝淋巴结。分别于感染后5小时至154天解剖。沙鼠麻醉时进行心腔穿刺,血液经微孔滤器过滤检查微丝蚴,按Ash等描述方法解剖砂鼠,注意搜索淋巴系统、睾丸及心、肺,接种后48小时,未找到发育或存活的幼虫;1只沙鼠于感染后5小时从腹腔找回40%幼虫,但其表皮均为细胞所吸附,24小时后,仅发现为细胞胶质团所完全包统的少数幼虫;其余16只沙鼠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为媒介,在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患者身上直接叮咬,获得感染性幼虫后接种于猴。雄猴一般在鼠蹊部注射100~521条幼丝虫;雌猴在腋下;少数猴于足部穿刺接种138~300条幼丝虫;有的猴每周1次接种50~350条幼丝虫,连续4~13周;有的猴每周以阳性蚊直接叮咬1次,连续6~9周;有1只猴在鼠蹊部注射50条第四期幼丝虫(从感染17~31天的沙鼠中取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认为用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的浸出液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诊断丝虫病是较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但在现场应用时发现经过海群生治疗的班氏丝虫病人的敏感性减低或  相似文献   

7.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印尼弗洛雷斯岛上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的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微丝蚴人工感染东乡氏伊蚊。感染12天后解剖蚊虫,将感染期幼虫经鼠蹊部皮下接种雄性长爪沙鼠4只,2~4月令小猫4只和成年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2只,每只动物接种感染期幼虫20~65条。同时从人房扑捉吸过血的须喙按蚊,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舒城县芦镇乡为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班氏丝虫病占98.90%。自然界捕获并解剖嗜人按蚊559只,幼丝虫感染率为6.44%,密度为1~29条/蚊;感染期幼丝虫率为1.07%,密度为1~5条/蚊。均为班氏丝虫幼虫。因而认为嗜人按蚊是安徽省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或后足背部的皮下用1毫升注射器和18号针头接种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或作穿刺接种。另5只砂鼠在睾丸处或背上中部进行接种感染。每隔2周下午2~4时从后足背面大隐静脉取60立方毫米血检查微丝蚴数。结果:在一次接种20~100条感染期幼虫的26只雄鼠中,在130天后仅1只未查见微丝蚴,感染率为96%;而在接种42~108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23个药物对体外彭亨丝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埃及伊蚊体内的彭亨丝虫幼虫和沙鼠体内的彭亨丝虫和派特丝虫的作用,同时也观察了其中的3个化合物对猫彭亨丝虫的效果。结果,23个抗蠕虫药中有10个对蚊体内的幼虫具有较好的效果;另有9个化合物分别对体外的微丝蚴或感染期幼虫有效。混合感染彭亨丝虫及派特丝虫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65~1967年在马来西亚进行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猕猴的实验以比较单次、双次和多次重复感染的结果。共28只恒河猴,分3组:第1组8只,仅感染1次;第2组12只,感染2次;第3组8只,重复感染多次。各组的初次感染及第2组的第2次感染均接种100条感染期幼虫,第3组在初次感染后4~7个月内接受多次接种,每次25~75条。亚周期型马来丝虫从人感染至猫以提供微丝蚴来源。实验媒介为海滨伊蚊。于感染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以彭亨丝虫幼虫经口感染长爪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a)获得了成功。方法:解剖已感染彭亨丝虫15天的埃及伊蚊,检取第三期丝虫幼虫,置于林格氏昆虫液中,然后吸取感染期幼虫滴入已麻醉的砂鼠口腔,每鼠100条幼虫,共感染雄鼠4只和雌鼠3只。另以雄鼠2只和雌鼠1只,在鼠蹊部皮下每鼠接种感染期幼虫100条,作  相似文献   

15.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两株班氏丝虫在小动物体内发育的进一步实验观察结果。观察接作者以前(1979)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将印尼雅加达(J)株和中国金门(K)株班氏丝虫微丝蚴感染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若干天后将所获感染期幼虫经鼠蹊皮下注射接种长爪沙鼠和仓鼠,每鼠接种幼虫22~234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群生在体外对各种丝虫的作用,文献报道颇不一致。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作者实验观察了海群生在体外对懒猴丝虫感染期幼虫、微丝幼和成虫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感染期幼虫取自叮咬阳性动物12天后的骚扰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彭亨丝虫对长爪砂鼠进行重复感染,观察重复感染对成虫的存活和大小有否影响。感染方法和Ash等(1970)采用的一样,每周或每月将一定数量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皮下接种于雄性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查血1次。观察结果,一次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组,接种后30天成虫发现率为25%,4个半月后降为15.5%;接种2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组,接种后4~7个月,成虫发现率为15~16%;每次接种7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或每月1次,连续5次组,成虫发  相似文献   

19.
对马来丝虫扫描电镜观察已有报道~[1-4],Franz等(1980)曾对班氏丝虫幼虫及微丝蚴作了扫描电镜观察~[5],但迄今未见有关班氏丝虫成虫扫描电镜观察的报道。1984年,我们对贵州地区马来丝虫及海南地区班氏丝虫成虫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为了鉴定在丝虫感染时能引起保护性的、致病性的以及变态性的免疫反应的寄生虫抗原,作者制备了一系列针对马来丝虫各期(成虫、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的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首先从血餐后12~14天的埃及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均从阳性沙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