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效果。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以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于30min内静脉滴注,进行经静脉冠脉再通(IVCR)疗法,以2项或2项以上的指标判定冠脉再通。结果36例获得再通,20例未通,再通率为64.3%(36/56)。结论应用UK进行IVCR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适宜于基层医院用于抢救AMI患者。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2例AMI患者,于90分钟内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心肌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4.
徐冬梅  李琼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11-3113
目的 比较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组和UK组,每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冠脉血管再通率、出血事件、不良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T(cTnT).结果 rt-PA组患者溶栓开始后0.5h、1h、2h冠脉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2、6.12、5.81,均P<0.05).rt-PA组出血事件3例、病死2例,UK组出血事件5例、病死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2,均P>0.05).rt-PA组共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对照组14例(x2=4.56,P<0.05).rt-PA组病死2例,UK组死亡3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P>0.05).两组患者cTnT在入院6h、12h时均较入院时有显著升高(t=6.67、6.30、4.11、4.22、4.40,均P<0.05),两组比较,rtPA组在入院6h、12 h时cTnT显著低于UK组(t=5.92、6.61,均P<0.05).结论 相比UK,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不良事件少,心肌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再发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37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再梗死的27例患者为治疗组,同期收治的210例初次梗死患者符合溶栓指征的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溶栓,保护心功能以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27例患者溶栓再通9例,冠脉再通率33.3%,对照组108例患者中溶栓再通80例,再通率74.1%,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中出现泵衰竭致住院死亡10例,死亡率37.1%,对照组出现泵衰竭致住院死亡21例,发生率19.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早期诊断及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再发心肌梗死是使冠脉再通的关键,但预防再发性心肌梗死还需配合其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对减少坏死心肌数量及限制梗死范围非常有益.我们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 108例,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在AMI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对减少坏死心肌数量及限制梗死范围非常有益.我们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 108例,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在AMI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42例,瑞替普酶20mg间隔30分钟2次静脉推注;rt-PA组40例,rt-PA 8mg静脉推注,42mg 9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溶检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30、60、90和120min,瑞替普酶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高于rt-PA组,两组60和90min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5天瑞替普酶组死亡1例(2.38%)rt-PA组死亡2例(5.00%);两组均无脑出血病史;不良事件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21.3%,rt-PA组为26.6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比较安全,较rt-PA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及较低的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IVT治疗,将年龄≥80岁接受rt-PA(0.9 mg/kg)静脉溶栓患者定义为老年IVT组,将年龄≥80岁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定义为老年非IVT组;根据年龄大小将接受静脉溶栓患者分为老年IVT组(≥80岁)及年轻IVT组(<80岁)。记录患者的颅内出血情况及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的显效率及7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90、180 d,老年IVT组患者的显效率均高于老年非IVT组(P<0.05)。老年IVT组患者的7 d病死率略低于老年非IV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IVT组、年轻IVT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治疗80岁以上老年患者急性缺血性中风,且不增加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一、立项背景: 急性心肌梗塞等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临床使用的溶血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和链激酶,它们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各异,其中以t-PA效果最好,但价格也最为昂贵;链激酶与尿激酶出血倾向较为严重。因此,研制一种价格低廉、疗效优于t-PA的溶栓药物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南山楂水煎提取液喂饲高脂大鼠后的血清对牛肉皮细胞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 以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含量与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的活性及胆固醇含量,结果 南山楂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性,高脂组为:12.563±0.637IU/ml,高脂 南山楂(小)组为:10.397±0.341IU/ml(P<0.01);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分泌,增加其活性,高脂组为:1.032±0.412IU/ml,高脂 南山楂(小)组为:1461±0.117IU/ml(P<0.05),高脂 南山楂(大)组为l.539±0.304IU/ml(P<0.05);还能降低内皮细胞的胆固醇含量.结论 南山楂促进纤溶系统活性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近期出版的《中风》杂志报道,NINDS(国家精神病及中风研究院)对静脉给药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重新进行了评价,认为t—PA有助于缺血性中风的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时间<6h的患者给予rt-PA50m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及溶栓后30min、24h、14d及3个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给予修订的Rankin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评分,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6h治疗其1h、3h、24h再通率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另两组(均P<0.05);≤6h治疗再出血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 ACI发病6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大动脉闭塞,经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证实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与严重程度与良好的侧支循环及患者相关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早期恢复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为主[1]。动脉血管内再通是现阶段临床中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治疗后侧支循环再通率与预后均较为理想。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的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组织性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合适剂量。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按体重给药组28例,小剂量rt—PA组26例,两组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的基础上,首先给8mg的rt—PA静脉推注,按体重给药组(A)组,按1mg/kg算出总量给于静脉注射90min注射完毕;小剂量组(B组)继之以42mg在90min内滴注完毕。观察两组的再通率、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结果A组28例患者再通24例(85.6%);B组26例患者再通18例(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天主要事件发病率低于B组。结论按体重给药应用rt—PA治疗AMI疗效和预后优于国内常用的小剂量rt—PA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变化,对7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发病第3天)、亚急性期(第15天)及恢复期(第30天)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性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t-pA和PAI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亚急性期t-pA明显升高,PAI明显降低;恢复期t-pA明显降低,PAI明显升高(P&lt;0.01)。结论:测定恢复期血浆t-pA及PAI水平,有助于对血栓前状态的了解,并对预测脑血栓形成的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模式MRI在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蓉  赵伟  孙志华  吴伟  张艳秋  程焱 《天津医药》2008,36(4):243-245
目的:评价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筛选的35例符合溶栓标准CT阴性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进一步评估其溶栓风险和获益。结果:9例患者不符合多模式MRI筛选标准,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另4例患者拒绝溶栓,7例患者在溶栓前肌力好转未予溶栓,15例患者接受了rt-PA静脉溶栓。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11例,3分者4例,无4~5分患者,无颅内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发病3h之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多模式MRI评估有助于选择可能从rt-PA溶栓中获益的患者;对于发病3.0~4.5h的患者,能扩大rt-PA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19.
李小刚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237-1240
自16年前首次被证明静脉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以来,溶栓率一直不高。尽管很多试验证明了许多溶栓药物的疗效,但静脉注射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1)几乎成为惟一用于溶栓治疗的溶栓剂。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正在多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改进,包括使用新的溶栓药物。另外,研究者正在尝试用新的溶栓剂、低剂量的rt-PA、神经保护剂等减少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王辉 《中国医药》2011,6(10):1189-1191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用于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6 h 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40例。溶栓组接受rtPA 5 mg于1h内静脉推注,继以45 mg rtPA于1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24h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对照组应用常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静脉滴注;人院后24h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头CT或MRI、凝血时间、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既往史评分。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进行评定,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24h和3、7、14、30、90d的得分。记录2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终点为治疗后90d。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24h,3、7、14、30、90d的MESSS分值[分别为(14.43 ±11.61)、(9.88±10.44)、(9.27±9.66)、(8.27 ±9.54)、(7.79±9.13)、(5.13±6.7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23±6.23)、(21.37±4.12)、(21.17±3.68)、(18.53±3.55)、( 15.87±3.49)、(9.98±1.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结论 急性脑梗死6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