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一项崭新的分离技术正在科研、工业生产中日益显示出诱人的魅力,这就是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膜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手段,膜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离心、吸附等)。随着膜技术研究的飞速发展,膜技术不仅已应用于液相中物质的分离,七十年代后期又开创了气相分离新技术。生物工程的迅速崛起,又进一步推动了膜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开始了酶膜及酶膜反应器的研究。目前,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三废处理、化工、食品工业、医疗、制药、冶金等领域,在节能、节约资源及环保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膜技术的概况及其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口腔膜剂在制膜工艺中必须控制膜剂的厚度及成膜材料。掌握揭膜技术也是制膜的关键。口腔膜剂应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合理处方,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B12工业生产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维生素B12生产过程中菌株的选育和工艺的优化进展,包括二步发酵工艺和膜反应器的应用与改进。通过菌株选育和工艺改进大大提高了产量,推进了生产。特别是膜技术和其他分离技术的联用弥补了单一膜反应器中原料利用率低的缺点,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膜蒸馏是膜技术和化工单元操作——蒸馏相结合的新的膜分离技术,它利用疏水性微孔膜两侧液体的温差和蒸汽压差作为推动力,进行非挥发性溶质和水的分离,分离率非常高。研究了影响膜蒸馏过程的两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5.
膜分离技术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邬方宁 《天津药学》2010,22(2):65-69
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膜技术的进步。本文以膜分离技术为中心,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和分子印迹复合膜技术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并就其发展趋势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涂勃曼  张斌 《黑龙江医药》2000,13(6):354-355
本文主要介绍了膜技术在药物结晶中的应用和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祁伟力 《齐鲁药事》2006,25(9):566-567
研究采用Ultra-flo锯齿膜技术直接处理头孢菌素的发酵液。实验结果表明,所用的膜过滤系统能够一步截留未经处理的头孢菌素发酵液中的菌丝体、蛋白质、多肽等杂质,去除蛋白质能力是原工艺的12.5倍,过滤收率提高了9%。膜通量的衰减幅度较小,产品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刘刚 《黑龙江医药》2010,23(4):522-524
膜技术是现今工业生产中一种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行业较广的高新技术,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环境、化工、生物、食品、海洋化工和能源等各个方面。但是真正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主要也就是在有机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了。本文主要实验研究了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工艺过程中,利用双极膜电渗析法来制备中间体古龙酸,替代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化工原料和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9.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波  王丽萍 《天津药学》2005,17(3):64-67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参数的优化、膜污染及膜再生,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在现代中药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采用纳滤膜技术在常温下对经超滤预处理后的雷米普利药物中间体进行间歇性连续恒容脱盐与精制,对纳滤膜法脱盐工艺、除盐效率及产品质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滤膜可实现对雷米普利药物中间体的高效脱盐,纳滤膜脱盐过程中的平均通量大于20L/m2·h,纳滤膜有效组份回收过程的平均通量大于30L/m2·h;纳滤膜技术可将雷米氢化物料液中的灰分从5%降到0.2%以下,最终产品的灰分可控制在2%以内,产品品质与传统二次结晶除盐工艺相比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混合醇萃取前,引入磁场强化膜分离技术对板框过滤后的林可霉素发酵液进行提纯和浓缩。研究结果表明,磁化作用对改善浓差极化和防止膜污染效果显著,PES10超滤膜的1h初始膜通量和6h稳定膜通量分别增加了36.2%和28.6%,蛋白去除率提高了10.4%;NF270纳滤膜的1h初始膜通量和6h稳定膜通量分别增加了21.2%和48.5%,蛋白去除率提高了4.8%。浓缩液再进行萃取,混合醇用量随料液体积明显减少,萃取效率和林可霉素收率均较原工艺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罗兰 《海峡药学》2011,23(10):19-22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中药制剂生产的精制和浓缩等方面。本文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得出:同传统的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存在操作简单。能耗低,效率高等优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滤板压滤法、复合膜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残留IgA的去除效果。方法  对3种过滤方法进行多批次的规模化生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分子大小分布、蛋白回收率和IgA含量的考察,分析不同过滤方法的去除效果。结果  3种过滤方法平均IgA去除率分别为86.6%、92.7%和97.9%;平均蛋白回收率为81.6%、95.3%和97.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种方法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3种过滤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滤板压滤法应用范围管但去除量有限;复合膜法使用方便但成本较高;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效果好但审批手续繁琐,不同企业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过滤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美罗培南的无菌检查标准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ⅪH无菌检查法中的要求,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每筒冲洗量600ml(分6次),人工振荡,可以消除样品对6株实验菌的抗菌活性。结论美罗培南采用薄膜过滤法,总冲洗量为1800ml,采取人工振荡,可以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阳性对照菌进行无菌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复方白及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进行研究,建立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分别采用培养基倾注法、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采用常规法、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微生物计数方面,培养基倾注法不能满足要求,采用薄膜过滤法,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各实验菌株回收比值均在0.5~2.0的范围内。控制菌检查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采用分膜过滤联合培养基稀释法,铜绿假单胞菌检查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试验组菌株均生长良好。结论:薄膜过滤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可消除样品抑菌活性,适用于复方白及液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6.
A simple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dure for separation–enrichment of Sudan orange G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adsorption of Sudan orange G on a cellulose acetate filter and its elution from the membrane with 10 mL of ethanol. Sudan orange G in the eluent was determined by 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at 388 nm. The effect of analyt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pH, flow rates and eluent, sample volume, type of membrane for quantitative preconcent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Sudan orange G were examined. The influences of matrix components on Sudan orange G recoveries were studied. The preconcentration factor was 125.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4.9 μg L−1.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4.3%. The presented procedure was applied to chili powder, chili sauce, tomato sauce, powdered beverage and 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17.
膜分离技术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分离技术较之传统的蒸馏、吸附、萃取、深冷分离等相比,具有低能耗、效率高、操作连续化、品质稳定等优点,目前在医药、化工、环境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本文简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其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平华  赵汉臣  闫荟 《中国药房》2007,18(24):1918-1920
目的:正确认识和应用膜分离技术。方法: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种类以及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分析膜分离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结果与结论:膜分离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