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敏  厉群  吴素娟 《护理研究》2004,18(7):571-572
[目的 ]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 (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 ]将 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度为 13 .3 3kPa~2 6.67kPa ,按压频率为10 0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 [结果 ]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 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IAC -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 ,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插入式腹部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的病人在行标准CPR的同时附加IAC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探讨IAC -CPR下冠脉灌注压的变化。方法  10 2例ICU内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IAC -rockonCPR组 (即实验组n =5 0 )和标准CPR组 (即对照组n =5 2 )。对照组按照ABC程序紧急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变为 15 0~ 2 0 0mmHg ,按压频率为 10 0~ 12 0次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两组均监测有创动脉压及右房压。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 80 .4 % ,对照组为 5 0 % ,P <0 .0 5 ;2 4h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 6 8%、2 8% ,P <0 .0 1;实验组冠脉最高灌注压为 (31.9± 12 .1)mmHg ,对照组为 (13.8± 7.1)mmHg ,P <0 .0 1。结论 IAC -CPR可明显地提高冠脉灌注压 ,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 2 4h自主循环恢复率 ,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诊室病人心肺复苏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6例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病人及时进行正规的心肺复苏,同时给予病人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结果]18例病人复苏成功。[结论]及时、正规、有效的心肺复苏及恰当的心肺复苏护理配合可提高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mmHg(1mm Hg=0.133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跚定的心肺复苏术(CPR)流程,应用其对临床50例心跳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总结“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2005年新版CPR指南中“持续有效不间断地胸外按压”要求,在新的CPR流程中制定减少中断接匿时问的护理配合措施,对50例心跳骤停病人应用,统计CPR的每一步骤中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早期恢复自主循环成功率、24h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等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版CPR抢救组的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率和24h成活翠都有明显提高。结论: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护理配合措施,对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闻的护理配合措施贯穿临床CP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对徒手心肺复苏术(CPR)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广泛开展CPR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武汉市社区人群16 946人进行CPR认知情况调查。[结果]社区人群对CPR认知度低,只有22.88%知道或听说过,会CPR操作者574人,占3.39%。[结论]社区人群缺乏CPR知识,建议对全民进行CPR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社区人群心肺复苏术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对徒手心肺复苏术(CPR)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广泛开展CPR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武汉市社区人群16 946人进行CPR认知情况调查。[结果]社区人群对CPR认知度低,只有22.88%知道或听说过,会CPR操作者574人,占3.39%。[结论]社区人群缺乏CPR知识,建议对全民进行CPR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吸气阻力阀(ITD)联合心肺复苏术(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ISI WOK平台数据库、Science Online、Nature、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库(CMCC)、万方数据资源、CNKI中国知网、维普电子资源数据库中关于应用ITD和未使用ITD进行CPR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至2015年6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共包括138 992例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应用ITD组(ITD组)患者7 056例,未应用ITD(对照组)患者6 9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循环恢复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96,1.11),Z=0.93,P=0.35],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 3的比例ITD组明显优于对照组[OR=1.74,95%CI(1.11,2.73),Z=2.40,P=0.02],复苏后存活出院率ITD组优于对照组[OR=1.40,95%CI(1.04,1.91),Z=2.18,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应用ITD联合主动胸外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ITD + ACD-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OR=1.13,95%CI(1.01,1.26),Z=2.11,P=0.03]、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 3的比例[OR=1.53,95%CI(1.22,1.93),Z=3.67,P<0.001]及复苏后存活出院率[OR=1.25,95%CI(1.04,1.49),Z=2.38,P=0.0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吸气阻力阀联合ACD-CPR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