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转流术(GBP)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胃空肠襻式吻合转流术组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转流术组,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术后6个月均下降,且在12个月后保持稳定,胃空肠襻式吻合转流术组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转流术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7%和86.4%;与胃空肠Roux-en-Y吻合转流术相比,胃空肠襻式吻合转流术具有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以及手术时间短的优点。结论:胃空肠襻式吻合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治疗有效,这种术式安全、简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共有39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本组,其中23例为细胞移植组,1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体骨髓,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总量达到1×109以上,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法移植,移植后口服益气活血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评分、冷感评分、踝肱比(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下降,两周时又有回升,术后1个月再下降.ABI在术后逐渐升高,术后1个月平均升高0.23.3例有溃疡患者创面明显缩小,2例有严重坏死者术后1个月行截肢,创面一期愈合.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合用中药可以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le gene 1, MDR1)转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后,外源性MDR1基因在骨髓中的功能性表达及时限.方法 体外浓缩病毒上清转染法将MDR1基因导入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预处理后,将转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行自体骨髓移植;采用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DNR)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受体骨髓中的整合及功能性表达.结果 自体骨髓移植后1~4个月,PCR法检测到外源性MDR1基因在骨髓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免疫组化法测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gp阳性率分别为9.5%、8.5%、6.0%、3.5%;柔红霉素排除试验检测到定植的MDR1基因能功能性的表达.结论 转染MDR1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后,MDR1基因能定植于骨髓中并功能性的表达4个月.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从髂骨取自体骨髓血150—250ml,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多点肌内注射到病变下肢。术后观察各项指标。结果移植后1~3d患肢疼痛减轻,患足冷感改善;3个月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溃疡面不同程度缩小。移植3个月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单、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平  王钧  何深  匡霞 《疑难病杂志》2008,7(6):355-35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集自体骨髓200~2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以梯度离心法分离,配成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50ml供移植用,计数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108/ml,行下肢缺血肌肉局部注射。结果大部分患者肢体疼痛缓解,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例患者7条下肢移植3个月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有新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转流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GBP)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完成的53例胃转流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转流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总体有效率为90.6%.53例患者术后1个月的BMI指数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空腹及餐后血糖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糖尿病并发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结论 胃转流术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安全有效的治疗作用,可明显减轻体重,并发症少,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 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并制成10 m1细胞悬液,其单个核细胞计数为3.6×108~1.8×1011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D34+的干细胞数为106~109 ml,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行股动脉穿刺,导管超选择至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将干细胞悬液缓慢匀速注入动脉内.结果 30例患者随访18个月,根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经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可缓解临床疼痛,改善恢复关节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35例患者,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左、右下肢分别为22条和13条.病因:糖尿病足32例患者32条下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条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1条下肢.采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12例12条患肢,采用了单纯下肢动脉腔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23例23条患肢.结果:1例于术后2周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9%.静息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2.9%(29/35),患肢冷感缓解总有效率为90.6%(29/32).术后40%(14/35)肢体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增加,术后4周有82.4%(25/35)肢体的经皮氧分压测定(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增加;18例患者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其中有10条下肢血管侧枝丰富.膝下截肢2条,救肢率为94.3%.随访31例,随访率为91.2%.随访时间平均为29.5个月.患肢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67.7%(21/31),患肢冷感缓解总有效率为83.3%(25/30).ABI增加率为58.1%(18/31).5例截肢,包括1例膝上截肢和4例膝下截肢,总的救肢率为83.9%(26/31).结论:无论是近期或是远期的结果均表明:下肢动脉腔内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具有创伤小的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和已失去介入或冠脉搭桥机会的晚期缺血性心脏病(IHD)所致心力衰竭患者20例,抽取骨髓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外周动脉穿刺注入冠脉。结果:自身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内移植,对缺血、梗死心肌的恢复和改善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结论:该方法在临床上简易、可行,不良影响少。  相似文献   

11.
仝现州   《中国医学工程》2010,(1):158-160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有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对照组34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观察术后腹膜后血管再生情况及监测门静脉压力变化,对照同期手术再出血、腹水消失情况、低蛋白改善情况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36例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腹膜后彩超复查侧枝循环开放增加、术后12个月测门静脉压力降低、腹水明显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随访五年无肝性脑病发生及再出血病例。对照组单纯性断流手术者在术后三年有11例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7例,门静脉压力升高,腹水8例未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结论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在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可以增加门静脉侧枝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分流加断流和肝动脉强化灌注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肝硬化患者行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分流加断流和肝动脉强化灌注术,随访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6、12个月肝功能恢复情况,彩色多普勒显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结果 32例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腹腔内出血2例(6.2%),胃漏1例(3.1%),腹水12例(37.5%),胸水3例(9.4%)。32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无肝衰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4.5 d。随访12个月,32例患者中无肝性脑病及再发消化道出血病例。术后6个月复查食道钡餐造影,食道静脉曲张明显改善18例,基本消失或消失12例。32例患者手术前彩色多普勒显像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门静脉平均直径(14.5±0.8)mm,术后3个月门静脉平均直径(12.2±0.4)mm,平均缩小2.3 mm,其中有3例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6、12个月检测肝纤维化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分流加门奇静脉断流和肝动脉强化灌注术不会增加患者的手术负担,能达到治疗因肝硬化引起的胃底食道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相关并发症,防治及延缓再出血的发生,同时有益于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有益于患者肝功能短期及长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症在我国主要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介入及外科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主要方式。除肝移植外,外科治疗主要为分流及断流术,二者各有优缺点。目前更倾向于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该术式的优点是综合分流及断流术的优点,既能降低单纯的分流术后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又能降低单纯的断流术后的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结果:58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前及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9.83±3.86)cmcmH2O和(34.42±3.51)cmH2O,随访3月至7年,术后发生肝性脑病3例,再出血1例,腹水消退或好转率87.5%,曲张静脉消失或减轻率89.6%。结论: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在我科接受了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2例。治疗组6例,采集并分离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7天后,收集细胞在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经肝固有动脉注入法将其移植至肝内;对照组6例,以同样方法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后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前的各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人III型前胶原,均好转: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肝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区域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行区域性断流术,68例行贲周血管离断术。结果区域性断流组的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感染率,门脉血栓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1年、2年再出血率,1年、2年病死率均低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肝功能恢复情况也要好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结论区域性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术中做到精细断流结合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和序贯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行缝扎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管横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151例患者,其中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患者122例(胃底环扎组),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下
段横断术患者29例(食管横断组)。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肝功能变化、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腔内血、消化道瘘发生率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再出血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胃底环扎组比较,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对患者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影响较为明显,住院时间长、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率高P<0.05)。在术后远期再出血情况的对比分析中,食管横断组患者其远期再出血(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及因胃黏膜病变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0.0%(15.0%,15.0%),高于胃底环扎组患者的8.5%(4.9%,3.6%)。结论: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比较,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具有对患者肝脏功能打击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有效控制远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5例(研究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疗效,并与26例(对照组)同期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及胃黏膜病变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诊12个月,研究组食管静脉曲张清除率96%(24/25),对照组50%(13/26)(P<0.01)。研究组无复发出血,对照组复发出血率为11.5%(3/26)(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8例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其中一人出现胃黏膜病变出血(P<0.05)。研究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8%,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4.6%,9/26)(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高,可避免术后胃黏膜病变加重,且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可重复实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经腹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6年1月1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EVB患者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和吻合器经腹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3~42月。无1例发生术后死亡、吻合口漏和肝性脑病。1例(5.6%)出现吻合口狭窄,3个月后缓解。至今无1例再出血。11例(61.1%)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显示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消失,7例有轻度的食管静脉曲张;12例术前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术后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和吻合器食道下段横断吻合术能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收集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吻合器组(观察组,n=45)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组,n=35),分析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血压症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②两组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配合吻合器应用,微创,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再出血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