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治未病"理念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的内容。经实践证明,"治未病"思想具有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精神,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中医药自身发展需要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陈慧 《四川中医》2011,(6):33-34
探讨明代医家万全在儿科"治未病"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从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返、病愈防遗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对于儿童"治未病"中医学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治疗胚胎停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通过未孕先查、未孕先治、既孕防病等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路,预防性治疗胚胎停育,防止胚胎停育再发生。  相似文献   

5.
亚健康在现代生活中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是预防亚健康最好的方法。针对"治未病"工作现状和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让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在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慢性疑难杂症效果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大力推广"治未病"工作,作为中医人关注亚健康就应该牢牢抓住"未病先防——教育普及为先,既病防变——重在早期诊断、早干预,瘥后防复——重在祛邪扶正调养"三个步骤;走好了"治未病"三步棋就能有效预防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与社区妇女绝经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卫生宣教、心理调节、调整生活方式等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积极进行治疗做到已病早治,防止症状反复等几个方面做好社区妇女绝经综合征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范建云 《光明中医》2011,(10):2134-2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上工"即大医、良医,"未病"指不仅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陈吉  朱晓宏 《光明中医》2014,29(11):2257-2258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等几个方面。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防治的的意义。1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骆继杰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骆氏"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未病先防"具体体现在:认清肾虚本质,同时注重后天脾胃,脾肾双补,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具体体现在:有病早治,久病、重病防变。结果: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疗效显著,许多危害肾脏的危险因素都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延缓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程进展。结论:骆老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进春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痹病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痹病防治中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该文分别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其"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中的应用经验。指出如能充分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可提高痹病的疗效,而且可有效降低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15.
将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引入到高血压的慢病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治病于初、既病防变三方面强化高血压针灸全程干预的3级防治策略,充分发挥针灸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优势,并探讨制定规范的高血压中医药治未病全程干预的综合管理方案及多学科联动、分工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治未病"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运用"治未病"理论,在预防治疗护理产科疾患方面同样广泛使用。笔者就其近年来此理论用于临床产科护理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直接提及"治未病"。归纳起来大致有4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提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思路,以助于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健康文化的核心,并在防病治病、减轻人类疾病痛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本文从"治未病"的角度探讨其对临床防治中风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  相似文献   

20.
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关键要知"机"治"疾",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