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耐喹诺酮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的质粒基因,并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药物的PA 100株,采用PCR法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Ib-cr,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100株PA中检测出含有qnrA基因的菌株34株(34%);qnrB基因79株(79%);qnrD基因14株(14%);qnrS基因8株(8%);aac(6′)-Ib-cr基因55株(55%);未检测出qnrC和qepA基因的菌株。结论质粒携带的qnrA、qnrB/aac(6′)-Ib-cr耐药基因是PA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PCR HinfⅠ酶切分析,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gy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HinfⅠ酶切结果显示,所有13株环丙沙星耐药株,3株环丙沙星中介株中的2株,20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中的1株存在gyrA基因HinfⅠ酶切酶点突;SSCP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耐药菌株和中介菌株的gyrA基因基因HinfⅠ酶切位点突变密切相关,但gyrA基因突变不局限于该位点,在常规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开展gyrA基因突变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PCR及测序法研究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同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和加入羰基氢氯苯腙(CCCP)后的MIC,以确定存在外排机制。结果菌株中23株(76.7%)有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第87位突变3株;10株(33.3%)parC基因突变,其中5株为Ser-87→Leu,3株第91位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CCCP能显著降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两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和外排泵机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氟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arC、gyrA两种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4%、50.0%,其余11种的耐药率在10.0%~100.0%.在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9(55.7%)株分离菌检出parC基因,18(25.7%)株分离菌检出gyrA基因.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携带parC和gyrA基因是本组试验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肺炎中该菌作为病原菌是提示预后差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它对抗菌药物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尤其是多耐药菌株的出现使治疗更为棘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种单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多耐药铜绿假单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1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菌膜蛋白OprD2基因、整合子和转座子介导的各种耐药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以及氯霉素与四环素相关耐药基因的的存在情况。方法以K—B法测量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PCR法检测其相关耐药基因;以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TEM基因OXA-10基因,且伴有OprD2缺失;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Al-Sul1阳性;耐氨基糖苷类基因aac(3)-Ⅱ、aac(6’)-Ⅱ、rmtB阳性,耐氯霉素基因cm1A阳性。结论造成本株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该菌株存在多种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消毒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医院常用消毒剂的耐药机制.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标准菌株对医院常用消毒剂的最低抑菌浓度,并用PCR法检测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sul1.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医院常用消毒剂苯扎溴铵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32 pg/mL,高于标准菌株最低抑菌浓度(P<0.01);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sul1阳性率1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医院常用消毒剂苯扎溴铵耐药;消毒剂与磺胺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1携带率较高,细菌携带qacE△1-sul1基因是消毒剂耐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3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 PCR方法扩增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 gyrA,gyrB,parC和 parE,再测序查找是否存在位点突变,同时用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0株菌中,28株菌出现 gyrA基因扩增片段的137位点均有C→T突变,导致T83I改变;17株菌gyrB基因扩增片段的351位出现G→C突变,导致G466A改变;21株菌的 parC基因扩增片段的277位点有 C→U 突变导致 S87L 改变;2株菌 parE 基因在不同位点出现 C→U 突变,导致A425V和 A473V改变。30株菌可分为6个克隆,其中 A克隆4株,仅有 gyrA突变;B克隆7株,有 gyrA和 parC两种基因发生突变;C克隆3株,有gyrA和gyrB两种基因发生突变;D克隆14株,同时有 gyrA,gyrB和 parC三种基因发生突变;其他克隆2株,仅在 parE位点发生突变。结论该组菌株的靶位突变型与流行克隆型密切相关,同一流行型的菌株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相同,并与环丙沙星的 MICs值的高低呈正比,突变基因数越多,MICs 值越高。4种基因中 gyrA基因突变频率最高,且该突变比其他靶位的突变对药物与靶位结合的影响更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耐药基因检出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该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共分离出62株,所有符合条件的菌株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及社区门诊不同感染部位培养检测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标本检出的重复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进β2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VIM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62株该菌经PCR检测显示oprD2扩增检测呈缺失型、aac(6')-Ⅰb型、aac(6')-Ⅱ型AMEs、qacE△1-sul1型耐消毒剂、TEM型β2内酰胺酶等基因扩增阳性。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膜孔蛋oprD2基因为主)对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明显高于其他菌株、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与2种16SRNA甲基化酶基因型为主。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菌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菌株耐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条件致病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天然的、或者获得的多重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目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探索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合近年来文献对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iRNA能否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主动外排系统oprM基因的表达。方法针对oprM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siRNA片段,分别转化耐药PA ,采用抗菌素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能抑制PA耐药的siRNA片段及其最佳转化剂量,再构建siRNA质粒表达载体,转化PA标准菌株,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OprM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筛选出一对能抑制PA耐药的siRNA片段,确定其最佳转化剂量为25μL(20μm/L)/100μL PA 菌液。成功构建了靶向oprM基因的siRNA质粒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化siRNA质粒载体的PA其OprM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靶向oprM基因的siRNA能够抑制PA oprM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了解 PA的耐药性、血清型菌型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方法 :药敏试验用 K- B法 ,用 P2 0分型血清进行分型。结果 :所调查的 97株 PA耐药性较强 ,表现为多重耐药现象 ,89.7%的菌株可被分型 ,以P1 (2 0 .6% )、P3(1 4.4% )、P9(1 3.4% )为主。结论 :血清型及耐药性之间似无内在联系 ,较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血清学菌型分布的调查应动态进行。  相似文献   

13.
病原性铜绿假单胞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庆伟  范昕建 《华西医学》1996,11(4):395-396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70株患者痰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界点干燥,超薄切片和负染标本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菌细胞一端只有单一鞭毛,长约530nm,呈中空管状。有47/70的菌细胞壁外层可见一厚度为23nm的粘多糖包绕,58/70的菌细胞 有菌毛。此外,尚可见到菌组织表面带有直径为7nm左右的外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近年来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5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361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的敏感率约为70%;对复方磺胺、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敏感率最低,约1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单一或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宽嗜性铜绿假单胞菌(PA )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控制PA感染提供思路。【方法】对5家医院下水道中分离出的PA噬菌体,采用双层琼脂噬菌斑形成法纯化后筛选出宽嗜性噬菌体,观察宽嗜性噬菌体的特征,绘制一步生长线,提取核酸行酶切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株PA噬菌体,筛选出3株宽嗜性噬菌体,其中PAp-3表现出较宽的噬菌谱。电镜下PAp-3呈透明、圆形、边界清晰的菌斑;PAp-3基因组为23 kb ,当感染复数(MOI)为0.001时,其感染宿主产生子代PA噬菌体滴度最高,为6.4×10^10 PFU/mL ,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30 min ,爆发时间55 min ,裂解量100。3株宽嗜性噬菌体交叉组合对临床分离出的20株PA吞噬覆盖率为95.00%(19/20)。【结论】宽嗜性噬菌体具有较广的噬菌谱,潜伏期较短,裂解量大,交叉组合吞噬覆盖率高,可为噬菌体作为抗菌生物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情况。阳性率为 191/500(38、2%),以G(-)杆菌为主。绿脓杆菌对多种抗菌素的耐药率有所增加,应引起临床重视,注意抗菌素的合理应用。病原菌检出率与标本采集方法有关,建议多开展经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或肺泡灌洗术,以提高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过度表达的机制。方法联合L-酚丙氨基-L-氨基酰-β-萘胺(MC-207,110)和环丙沙星(CIP),测定26株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用RT—PCR法扩增MexAB—OprM内膜转运蛋白MexB的结构基因mexB和内参照基因16SrDNA片段,根据mexB与16SrDNA扩增产物的电泳扫描比值,分析mexB mRNA的表达水平,判断MexAB—OprM的表达情况;用PCR法扩增MexAB—OprM调控基因mexR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与已知序列比对。结果联合MC-207,110后有20株(76.9%)CIP的MIC值下降4倍及以上;26株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2株MexAB-OprM高表达,其中有15株mexR基因发生变异,13株发生点突变,出现氪基酸替换.2株发生插入突变,导致氨基酸插入;点突变位点是336G—A、603G—A、660G—A、584C—G、653T—A,后两者导致氨基酸替换103Ala—Gly、126Val—Glu,插入突变是在470和474核苷酸间插入碱基GGC,导致66和68氨基酸间插入Ala。结论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高表达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起重要作用,调控基因mexR的突变是其高表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