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6例(68只眼)患者在LASIK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18个月,测定近视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等数据进行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36例(68只眼)中,屈光度为-1.50D~-2.75D(-1.80±0.63)D,因屈光回退引起视力下降38只眼(占55.90%);与角膜增厚相关t=3.89,P<0.05;与眼轴无关t=1.56,P>0.05。近视屈光度有进展者20只眼(占29.4%),与眼轴增长有关t=3.89,P<0.05;与角膜厚度无关。屈光欠矫10只眼(占14.70%),与角膜曲率无关,P>0.05,无统计意义。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再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屈光回退、欠矫和屈光度进展。屈光回退与术后角膜增厚有关;屈光度进展与眼轴增长有关;欠矫与激光能量不足、基质床湿润程度有关,与角膜曲率无关。  相似文献   

2.
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LASEK术后造成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138例(27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术后屈光度、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术中消融深度、光学区直径及术后反应和眼压情况.结果 屈光回退>-1D者14例(23眼),回退发生率为8.51%,回退等效球镜度数-1.25~-3.75D,平均(-2.35±1.12)D;回退发生多在术后6个月内,回退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术中消融深度及术后haze反应有密切关系,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中消融深度越深者,术后回退发生率越高,在超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率达19.4%,而与年龄、性别、术前角膜厚度及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关系.结论 LASEK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超高度近视组,因此,对于角膜厚度足够的高度近视患者目前仍建议LASEK不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62-12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患者152例287眼,男62例,女90例,年龄17~50岁。全部患者LASIK术前屈光度数为-6.00~-15.0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42眼(-6.00~-9.00D)、B组101眼(-9.25~-12.00D)和C组44眼(-12.25~-15.00D)行LASIK,记录术后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a。结果:A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3.1%,平均屈光度数为-1.01±0.56D,术后1a平均角膜床厚度正常术眼为457.1±30.1μm,回退术眼为396.2±32.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22±0.37mm,回退术眼为5.73±0.38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0.2%,平均屈光度数为-1.69±0.81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43.1±32.9μm,回退术眼为303.4±29.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02±0.16mm,回退术眼为5.66±0.21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1.3%,平均屈光度数为-1.96±1.76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39.1±30.1μm,回退术眼为279.0±28.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5.87±0.21mm,回退术眼为5.51±0.1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和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术后较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4.
高晶  孙熠  温誗  裴澄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4):614-618

目的: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01/2018-01在我院行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患者30例60眼,按照术前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10.00D)和超高度近视组(>-10.00D),分析手术前后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CCT、眼压、眼轴、术后残余角膜基质厚度情况。

结果:本组屈光回退率为8.6%(60/700眼)。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6mo屈光回退量分别为:1.31±0.15、1.76±0.23、2.53±0.35D(P<0.05)。三组患者屈光度:术后6mo(-0.82±0.21、-1.03±0.27、-1.57±0.52D)与术前(-4.87±0.97、-7.46±1.03、-10.32±2.01D),术后1mo(+0.49±0.22、+0.73±0.17、+0.95±0.15D)均有差异(P<0.05)。三组CCT:术后6mo(499.80±33.78、458.89±36.93、451.93±24.52μm)较术前(523.80±23.00、527.24±25.47、525.80±22.36μm)减少(P<0.05),较术后1mo(487.92±38.13、440.65±33.92、429.35±20.14μm)增加。三组患者术后6mo眼轴(25.25±0.30、26.52±0.62、28.63±0.21mm)与术前(25.13±0.54、26.13±0.54、28.03±1.04mm)比较无差异(P>0.05),但三组间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剩余角膜基质厚度分别为332.27±21.87、292.71±22.71、273.38±20.99μm(P<0.05)。三组患者术后6mo角膜曲率、眼压无差异(P>0.05)。

结论: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有关。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可能因眼轴进行性增长发生屈光回退,中度近视可能因术后基质修复引起角膜厚度增加和角膜曲率变化发生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厚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 L  Xie LM  Yang B  De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19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设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手术切削量,分析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对650例(1275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1、3、6及12个月追踪观察角膜厚度及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通过术中角膜测厚发现准分子激光机显示的角膜切削深度与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平均相差(32.15士7.23)μm。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在术后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屈光度数回退量与年龄、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和屈光状态的稳定需6个月时间,年龄是影响LASIK术后屈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掌握术中的实际切削深度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准确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方法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10.1~-26.0 D,平均(-13.9±3.4)D 124例193眼,按术前预矫等值球镜分别观察术后1年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年屈光回退率与性别、年龄、切削方式无关(P>0.05),而是随着术前预矫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前预矫屈光度越高,屈光回退程度越明显.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0.6以上.结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准确性、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积极地为患者实施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的远期效果,进一步探讨LASIK术中保留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以及可能影响术后屈光回退的因素.方法:选2001-01/2002-10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相对薄角膜患者21例39眼,查术后3a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术前及术后早期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a无1例出现继发圆锥角膜改变,术后视力0.8以上25眼,占64%,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间呈低度正相关.术后3a与早期视力无显著性差异,但屈光与角膜曲率有明显增加.术后3a屈光回退量≥1.00D30眼,占77%,屈光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负相关,与患者年龄、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和实际角膜厚度与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结论:高度近视薄角膜患者LASIK术后的远期稳定性较低,可预测性较差,术后屈光回退可能与术前屈光、年龄、角膜厚度和曲率的改变有关.本组患者今后是否会继发圆锥角膜的改变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超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的屈光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近视度数>-9.00 D的近视眼患者行LASlK.根据切削光区直径不同分为2组.Ⅰ组:单区切削组,切削区直径6.5 mm或6.0 mm,共36眼;Ⅱ组:多区切削组,切削区直径≤6.0 mm,分6.0、5.5、5.0、4.5 mln等多个区,共36眼.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3、6、12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情况,分析术后屈光回退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大于等于术前者,Ⅰ组35眼,Ⅱ组34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同退Ⅰ组4眼,Ⅱ组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要考虑术后屈光回退.手术切削区的大小是影响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重要因素,必要时可部分矫正屈光力,以免出现术后并发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146-148)  相似文献   

9.
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0例(165只眼)超高度近视根据角膜厚度分为单区切削LASIK及多区LASIK组,术前屈光度数-10.00D~-16.00D平均(-13.2±2.21)D(等效球镜)。A组(单区切削组)32例(59只眼)。平均屈光度为-10D~-12D平均(-11.2±2.21)D(等效球镜)。角膜厚度546~618μm。平均565±23.2μm,平均535μm±21.4μm。术中多区切削为2~3区,切削直径4.5~6μm。单区切削,切削直径为5.75~6.5μm。术后随12访~24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0.5A组49只眼(83%),B组86只眼(81.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组50只眼(84.7%)B组88只眼(83%),屈光度在±1D以下者两组分别为41只眼(69.4%)72只眼(67.9%),屈光度<±2.00D者两组分别为47只眼(79.6%)82只眼(78.3%),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术后两个月内眩光、夜视力下降等并发症以B组为多,3个月左右减轻或消失。屈光回退A组4只眼(6.6%),B组8只眼(7.5%)可能与B组屈光度更高有关。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角膜较薄单区切削不够时可选择多区切削模式。多区切削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