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心脏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手术、麻醉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联合作用产生的神经功能减退。手术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类型、体外循环、血液回收机等。麻醉的影响因素包括麻醉药物、麻醉深度等,和其他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和炎性状态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4.
5.
6.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心脏功能差、合并症多,经内科治疗无效者方选择手术[1].笔者所在医院2007~2008年共对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满意,仅就术后有关护理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全麻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择期手术病人90例,分3个年龄组,每组30例,group1(青年组):20~44岁,group2(中年组):45~59岁,group3(老年组):60岁以上,分别于术前、术后24h内,术后1周对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问卷测试,包括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数值广度试验(DSPT)顺向及逆向、数值符号试验(DSYT)、循环连线试验(TMT)、小故事记忆试验(SSMT)进行比较,每项试验与术前比较,大于2个标准差认为有意义,全部试验中大于2项有意义认定存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3组病人术后第一天pocd发病率分别是13.3%、23.3%、36.7%,术后一周发病率分别是6.7%、10.0%、13.3%,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为术后第一天的危险因素,而ASA分级与低氧血症为术后一周的危险因素。结论 POCD的发生随年龄增加呈增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A为术后第一天的危险因素,而ASA分级与低氧血症为术后一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亚甲蓝预防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及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全身麻醉下非心脏手术的240名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甲蓝组(n=120)和对照组(n=120)。亚甲蓝组患者在插管后静脉输注2mg/kg的亚甲蓝,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两组的POCD发病率。POD的诊断与评估则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及谵妄评定量表-98修订版(delirium rating scale,DRS-R-98)。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β,S100-β)、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8):791-793
神经外科手术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肿瘤、脑血管病、疼痛等疾病,由于涉及神经血管及显微外科操作,其复杂性有别于其他外科手术,这也给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提出更高要求。在神经外科麻醉管理中常见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本文介绍了神经外科麻醉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机制及脑保护等相关问题,为临床围术期预防和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更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手术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与临床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多因素共同参与、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早期预防和干预,尽量减小围术期伤害性刺激,运用多模式的非阿片类药物进行疼痛管理、控制炎症反应、改善术后环境等可能成为其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非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静 《医学综述》2009,15(20):3107-3109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见于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但非心脏手术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亦不少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负担并干扰药物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周期。本文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和神经功能保护的策略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伍志超  冯艳  王涵  袁卫国  包晓航 《西部医学》2020,32(3):379-382+390
【摘要】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脏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充中心医院和新桥医院行心脏手术的400名患者进行初步资格筛选,最终根据入组标准选择接受心脏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0)和Epo组(E组,n=60)。E组患者术前3天连续静脉给予500U/kg的Epo治疗,C组患者术前3天连续给予生理盐水。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两组患者给予Epo或生理盐水前(T0)、术后3~5天(T1)、术后3个月(T2)及术后6个月(T3)的认知功能。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相比,E组患者T1和T2MoCA评分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T3 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Epo能减轻心脏手术患者短期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琼  朱纪荣  葛建军 《安徽医学》2018,39(3):288-290
目的 探讨不同镇静深度对心脏瓣膜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择期下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30例,根据镇静深度分为浅镇静组和深镇静组,每组1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夹闭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过程中镇静药丙泊酚、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使用剂量等;对比两组患者在整个机械通气过程中丙泊酚剂量、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及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 浅镇静组患者丙泊酚剂量和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深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度镇静可能有助于减轻心脏瓣膜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体会.方法对1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难治性心衰患者施行人造瓣膜置换术,其中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中低温心脏停跳手术6例,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5例,双辨置换2例.结果1例病人术后5 d死于急性肾衰,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天数12~36 d,平均(22±9.4)d,随访时间2~111个月,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3例,术后9个月足月妊娠顺产1例.结论严重心脏瓣膜病变并发难治性心衰时在内科治疗无效,急诊瓣膜置换可使部分病例获得生存机会.必要的术前检查,平稳的麻醉诱导,接近生理的体外循环灌注,熟练的外科操作技巧,合并畸形的矫正,术后心功能的辅助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每年约有20万例瓣膜病患者需置换瓣膜。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人工瓣膜,其优点为终生有效,无须二次置换,且能大量生产,价格相对低廉,故能较多的应用于临床,据文献,75%的并发症与抗凝导致的出血和血栓有关。因为人工机械瓣膜作为外来物,血液与非正常心血管表面接触,启动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而致血栓,血栓脱落出现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更有甚者因血栓出现使机械瓣膜功能失灵,造成患者猝死,故需终生抗凝。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对236例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术后和出院相关的健康指导.结果 23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均治愈出院,没有发生大出血、血栓栓塞、瓣膜功能失效及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有针对性做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病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要点及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5年10月,63例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机械瓣,全组均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置换3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6例.结果:本组手术死亡5例,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随访4月~204月,晚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率为10.34%.结论:儿童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仍是治疗儿童瓣膜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8.
梅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13-1314
目的:探讨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中器械护士的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术中器械护士的配合。结果:本组32例均顺利渡过手术期,治愈出院31例(96.87%),早期死亡1例(3.13%)。结论: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中器械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术前充分准备性能良好的物品、术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动作,传递器械稳、准、快,做到手术配合主动积极,争分夺秒,并注意手术配合要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9.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手术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及操作能力等不同程度下降,导致患者康复延迟、生活质量下降、其他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费用增加等严重后果,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也大大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血运重建术能改善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芯  陶杰 《广西医学》2022,(8):820-82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POAF)的预防作用,及心脏瓣膜术POAF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88例需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20 mg/d,n=31)、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80 mg/d,n=30)和空白对照组(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n=27)。除常规治疗外,各组患者在术前至少3 d、手术当天至术后第7天每晚睡前口服(如未脱机拔管则采用鼻饲)相应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记录3组患者的POAF发生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发生POAF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剂量组的POAF发生率低于小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的POA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OAF者与未发生POAF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LA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80 mg/d)、年龄、LAD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发生POAF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8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