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始创于1953年的青岛纺织医院急诊科,于1993年成立急救中心。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急救中心在岛城第一个开展了院前急救工作,在国内率先采用海、陆、空立体救护的模式,为青岛市急救模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立体救护的新纪元。我中心在青岛市大型意外事故的救援和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受到市及卫生局的表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2年随医院更名为青岛市中心医院(并称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救中心。近年来,急诊心脏内科开展的急诊介入治疗水平居省内先进青岛市领先水平,在岛城受到了广大病人和同行的认可。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以医院为依托,已经发展成为集院前急救、重症监护、急诊门诊和急诊观察为一体的综合性诊疗急救中心。急救中心分为急诊心脏介入内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神经科等专业科室;院前急救又分为调度室、急救单元2个,各配有专职院前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另设有急诊抢救大厅、ICU病床4张、留观病床37张和急诊注射室。救护车配备有我院独立的无线通讯电台、先进的心电图描记仪、心电监护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快速血糖仪等院前急救的必备设施。调度室有专职调度员、无线通讯电台、3部外线急救电活(84861616,84861717,84861919)及1部内线调度电话。院内急救设备配有2台美国多参数呼吸机,美国太空实验室中央监护系统,进口心电监护除颤仪,以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有创心电压力监护仪等先进的救护设备。通过以上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以“急救”为中心的绿色通道,创出了在省市内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科室。急救中心全科人员综合素质高、科研意识强、学习意识浓厚,逐步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疗科室,现共有医护人员65人,其中有副高级职称人员5人,医学硕士4人,在职研究生6人,护理人员50人。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1] 。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1998年 12月 2日广西柳州市开通“12 0”急救电话 ,即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 ,院前急救由四家医院急诊科分片出诊。这种院前急救模式的优点是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分片就近缩短了急救的反应时间及提高了抢救效率[2 ] 。我院急诊科参与院前急救两年来 ,共出诊抢救病人 3941例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士是院前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 ,合理安排出诊护士 ,强化其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工作快速反应能…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卫生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北京急救中心部分功能转型的决定》要求北京急救中心实行部分功能转型,以更高的急救水平迎接2008年奥运会。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加强和完善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转型后的北京急救中心撤销了原有的院内医疗功能,关闭了急诊抢救室和病房,将全部医疗力量转向院前急救,成为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承担起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服务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准的重要标准。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构架:由于基本构架机构的隶属关系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运行方式。目前,各地、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均在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隶属下进行公益事业性、非营利性医疗,形成省、地县三级急救网络,以大、中、小城市为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根据现场救治性质分为两类,①英-美模式:主要由急救医疗技术员(EMT)或辅助医务人员履行…  相似文献   

5.
1993年9月省卫生厅批示南充市成立急救中心,附设在市中心医院内,依托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完成南充市车祸伤,灾害事故,重危急症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任务.主要的日常院内、院前急救任务由急诊科承担.一个单位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急救中心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1993年9月省卫生厅批示南充市成立急救中心,附设在市中心医院内,依托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完成南充市车祸伤,灾害事故,重危急症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任务.主要的日常院内、院前急救任务由急诊科承担.一个单位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急救中心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闫润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2974-2975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院前急救标准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包括:建设模式的非标准化、急救中心的隶属和建设的非标准化、急救电话的非标准化、院前急救和急救管理行为的非标准化、院前急救教育和规划的非标准化、院前急救装备以及急救信息统计的非标准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院前急救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原则,以期能有效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93例车祸伤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底医院在急诊科的基础上成立急救中心与 110联网开通院前急救专线和交通事故一级绿色通道 ,建立和完善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病房三维一体的急救医疗体系 ,担负起全市医疗急救任务。 1~ 6月共出诊 2 4 5人次 ,其中车祸伤 93人次 ,占 39%左右。1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作为医院的前哨 ,配有从韩国进口的装有车载电话的救护车二辆 ,车上配有氧气瓶、简易呼吸机、心电图机、内外科急救箱各一个 ,装有各种药品和抢救器材。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司机 2 4小时值班随时待命 ,一旦发生险情参与急救。及时到达现场。首先查看伤员全身大…  相似文献   

9.
多发伤在急诊科的一体化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救治模式和效果。方法从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急诊重病监护治疗和急诊科病房的综合治疗,急诊医学队伍完成了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救治多发伤126例。其中84例在急诊科开展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死亡7例。34例在急救中心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8例。结论在急诊科进行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救治科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我国仅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包括: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近年来随着院前急救指挥电话“120”的开通,构成了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EMSS)。长期以来我国的急诊医学专家对EMSS,尤其是急救指挥中心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不同的看法和运作模式,现介绍如下。 1 国内城市急救中心的几种模式 1.1 广州模式:广州于1990年建立了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作为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以25家医院急诊科为区域,按医院专科性质分片分科负责急救的模式。急救指挥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的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院前救护的调度指挥权,急救指挥中心本身没有院前、院内急诊,是个单纯性的指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强化院前急救管理,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分析总结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120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在于急救医务人员,包括急救意识缺乏、信息获取模糊、个人的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对于上述问题需建立优良的院前急救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教育,完善紧急救援方案。结论:逐步完善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对加强医院面对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意两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以便加速完善和提高急诊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实地考察意大利急救医疗体系,从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加强监护室三方面与我国北京地区之现况进行比较。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是迅猛的,尤其是急诊科的建设,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院前急救特别是急救通讯网络、远程急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薄弱环节需在今后的急诊医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高杨 《当代医学》2007,(18):26-34
急诊科作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的连接点、院内急救的起点,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意识里依附于其他科室的"配件".作为院内急救的前沿,随着人员、设备、流程、模式上的演进,也随着人们对于急救以及急诊医疗的逐渐重视,急诊科所具备的功能日趋完善,这里已经逐渐成为院内急救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高杨 《当代医学》2007,13(9):30-34
急诊科作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的连接点、院内急救的起点,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意识里依附于其他科室的“配件”。作为院内急救的前沿.随着人员、设备、流程、模式上的演进,也随着人们对于急救以及急诊医疗的逐渐重视,急诊科所具备的功能日趋完善,这里已经逐渐成为院内急救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建设社区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科室和院内急救科室及其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模式,抽样调查680例急诊患者和60名护师(社区护师30名,急诊科护师30名),对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后本社区院前患者活的院前急救率和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60名护师的急救核型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4.5±1.4)min,急救成功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90.29%、(18.7±14.6)min、72.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社区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78.84±12.19)分,建立后为(84.56±9.47)分;建立前急诊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88.47±8.22)分,建立后为(95.44±3.69)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的十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有2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有一大批医院的急诊科及急救中心已达到相当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1世纪初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主要急救中心将达到发达国家急救水平。我国今后急诊急救发展的主要趋势有以下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为了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致残率,目前已经形成了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称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医院急诊科是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急诊科的应急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十分注重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性开展。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管理工作,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以保证危重症患者治疗为目的,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深入了解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对策,可以更好地建设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浅谈二级中医院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急救反应的快慢及抢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针对院前急救中的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三部分。其中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其工作重点在于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即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监护运送至医院的过程,为病人进一步接受诊治创造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