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对2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恢复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6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1例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患者,负重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而疼痛。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锚钉松动等发生。结论应重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的连续性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锚钉具有创伤小、对踝关节生理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为187/100 000人[1].临床上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旋后外旋型骨折[2],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更是临床较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其致伤原因是足处于旋前位以及踝穴内距骨受到外旋暴力,引起踝关节内、前、外、后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IV度18例,旋前外旋型IV度6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3.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术后所有患者得到解剖复位。23例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1例患者浅表感染,4周后愈合。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3周。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及外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能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与X线摄影在踝关节骨折螺钉内固定后功能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行CT检查,对照组40例行X线摄影检查,以手术为标准比较两组骨折Lan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PAB)、旋后外旋型(SER)、旋前外旋型(PER)、旋后内收型(SAB)];术后均随访6个月,两种方式检查比较患者螺钉内固定后复位质量、内固定质量、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手术病理诊断骨折分度为1度的患者主要骨折分型为SAB,骨折分度为2度的患者主要骨折分型为SER,骨折分度为3度的患者主要骨折分型为SER、PAB。观察组患者的CT诊断解剖分型中PAB 10例,SER 8例,PER 11例,SAB 10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97.5%,对照组X线诊断分型中PAB 9例,SER 8例,PER 8例,SAB 11例,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90.00%,两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X线摄影,CT检查对踝关节骨折术前分型、术后复位治疗、内固定置入评估及功能评估诊断...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本组120例踝关节骨折,男68例,女52例;年龄18~72岁,平均26.8岁。受伤肢体左侧55例,右侧65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8例,单纯外踝骨折21例,双踝骨折58例,三踝骨折33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78例,C型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113例(94.2%)达到完全正常行走,7例(5.8%)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116例,满意率高达96.7%。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9~65岁,平均26岁。损伤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损伤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3例。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4例,43-B3型10例,43-C3型2例。所有患者先于仰卧位对外踝和(或)内踝进行固定,然后同时使用踝关节镜进行前踝关节镜检查,根据探查情况同时行游离碎骨块取出、韧带清理、微骨折等治疗。再行俯卧位手术,于踝关节镜下行后踝复位、空心钉固定及其它处理。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术后获12~32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无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表现。结论使用关节镜辅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良好,且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7例。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3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前外旋型8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3~105min,平均82.0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7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根据Phillips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评分为110~150分,平均141.0分;获优21例、良好11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为86.5%。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创伤小,手术显露清晰,可直接地精确复位关节面,并进行稳定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 AOLCP)与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手术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135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OLCP组(72例)和克氏针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的活动度及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估差异。结果 AOLCP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2±1.3)周,与克氏针组(6.6±1.2)周比较差异不显著(t=1.848,P=0.062)。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均未出现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术后第6、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进行测定。 AOLCP组患者的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较克氏针组差异显著,且AOLCP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优于克氏针组(P<0.05)。 AOLCP组患者第12个月的Dienst腕关节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 AOLCP组的优良率为84.72%,显著高于克氏针组69.84%(P<0.05)。结论采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2.
可吸收螺钉和金属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回顾性评价可吸收螺钉和金属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5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按Schatzker分型,其中Ⅰ型15例,Ⅱ型21例,Ⅲ型9例,Ⅳ型12例,采用可吸收螺钉(A组)、空心拉力螺钉(B组)、髁支撑钢板(C组)内固定治疗。随访6~51个月,对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行统计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功能评价按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法,A组优良率为84%(16/19),B组优良率为92%(11/12),C组优良率为85%(22/26),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取得和金属内固定装置一样的复位、固定效果,只要适应证掌握适当,其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免除二次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4月,我院共收治并行PFNA-Ⅱ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72h内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在骨科牵引床上进行,患者取平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患髋内收内旋屈曲30°牵引,骨折解剖复位后,自转子尖打入合适规格的PFNA-Ⅱ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VT)治疗,并对内科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本组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透视及术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好。手术时间28~51min,平均35min;出血量30~110ml,平均50ml;愈合时间平均9周。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PFNA-Ⅱ是PF-NA的亚洲型,更适合国人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在手术操作、固定的稳定性方面优于PFNA-Ⅰ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胫骨干复杂(C2、C3型)骨折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胫骨近、远端骨折的42例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胫骨干骨折均为C2型(多段骨折)、C3型(不规则)骨折;累及踝关节19例,累及膝关节23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可使合并髁部骨折的胫骨干复杂(C2、C3型)骨折最大限度地恢复胫骨与腓骨骨的相对长度、胫骨管状结构重建、关节面的平整、膝-踝关节面的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踝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Schatzker骨折分型分为:SchatzkerⅢ+Ⅳ组28例,SchatzkerⅤ+Ⅵ组3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hatzkerⅢ+Ⅳ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SchatzkerⅤ+Ⅵ组( 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两组术后3d复位分布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复位优良率SchatzkerⅢ+Ⅳ组96.43%高于SchatzkerⅤ+Ⅵ组的90.62%但差异不显著(P<0.05)。 SchatzkerⅢ+Ⅳ组与SchatzkerⅤ+Ⅵ组在术后3、6个月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SchatzkerⅢ+Ⅳ组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的Rasmussen、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SchatzkerⅤ+Ⅵ组( P<0.05)。末次随访SchatzkerⅢ+Ⅳ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71%,高于SchatzkerⅤ+Ⅵ组的75%,但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术后复位及功能恢复效果,同时SchatzkerⅢ+Ⅳ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SchatzkerⅤ+Ⅵ组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皮)瓣治疗各类长管状骨缺损等病例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7月~2006年6月对收治的21例患者进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手术治疗。结果21例全部取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2.5年,临床效果满意。15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6个月至16个月。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应用吻合血管髂骨皮瓣移植治疗骨缺损、骨不连合并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可一次完成手术,缩短了治疗周期及骨折愈合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了临近骨折的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61例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胫骨闭合性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方法:分析我科治疗的61例Pilon骨折的患者,根据治疗前后的X片资料和随访结果,对不同类型(Ruedi-Allgower分型)的骨折,比较保守治疗、有限内固定、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坚强内固定4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参照Helfet提出的标准判断,保守治疗临床疗效差,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胫距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的骨折疗效优良率为90%。对II型和III型骨折,坚持内固定组应用胫腓骨钢板,其内支撑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恢复肢体长度和达到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其他手术组。结论: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有关。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对II型和III型骨折,当局部皮肤条件较好时,首选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当局部皮肤条件不好时,宜选择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早期牢固的胫距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恢复肢体长度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防旋加压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研制出防旋加压髓内钉(anti-rotation and compression intramedullary nail,ACIN)。将14例成人股骨干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制成中下1/3骨折模型,一组置入ACIN,另一组置入梅花针,在MTS试验机上进行扭转试验,SWD-10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比较ACIN与梅花针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应用30例,均为新鲜骨折,含股骨干上段、中段、中下及下1/3部位的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全部病例采用开放置入髓内针的方法。结果 ACIN固定组最大扭矩、扭转刚度、正前向及外侧向弯曲刚度均明显优于梅花针固定组(P<0.01)。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照Klemm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优良率100%。结论(1)ACIN设计合理,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抗骨折部弯曲及扭转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需要。(2)手术操作简单,术中不需X线机监视,便于推广。(3)ACIN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4)扩大了髓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9年以来,收治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82例,其中20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损伤原因:扭伤8例,摔伤12例。损伤类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型巨度3例,旋后外旋型IV度5例,旅前外旋型’度7例,旋前外旋型IV度5例。5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lh5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踝关节炎表现,破行、肿胀、压痛,背屈和跷屈活动范围仅达到健侧的50%,关节疼痛、强直,运动能力差,不能胜任重体力工作。X线片示:踩关节内侧间隙增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质骨加压螺钉和Endobutton钢板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3月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7~69岁,平均42.8岁;左侧55例,右侧45例;损伤类型:旋后外旋型Ⅳ度29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1例,旋前外展型Ⅲ度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皮质骨加压螺钉组与Endobutton钢板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皮质骨加压螺钉组手术时间(63.58±16.93)min显著短于Endobutton钢板组(90.16±6.02)min(t=3.658,P=0.03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t=0.875,P=0.361)、术后TBCS(t=0.986,P=0.205)、TBOL(t=1.338,P=0.159)水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χ~2=0.444,P=0.5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0.211,P=0.6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button钢板治疗相对于皮质骨加压螺钉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但皮质骨加压螺钉以其操作简便快捷的特点,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