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中一种最常见的遗传变异,是新一代遗传标记。目前人白细胞抗原(HLA)被认为是与重症肌无力(MG)有关的重要遗传因子,但其仪能部分解释MG的易感性,而非HLA基因位点如肌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1亚单位、肌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δ亚单位或肌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γ亚单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免疫球蛋白Fc段的特异性受体2、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促衰变因子、β2肾上腺素受体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MG及其哑型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此文就非HLA区域MG相关基因SNP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了一组重症肌无力患者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情况,结果示4例患者存在一条约9kb左右的异常条带,提示T细胞受体基因异常重排可能与重症肌无力发生及胸腺瘤相关。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胸腺病变情况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能早期诊断胸腺瘤。方法用Southern杂交,分别以TCR-α、β及γ为探针检测了一组重症肌力无力患者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结果6例患者DNA经EcoRI酶切,与TCR-α、β探针杂交时有一条异常的重排带。这6例患者已4例经手术证实为胸腺肿瘤。结论TCR基因重排可能为早期诊断胸腺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junction,NMJ)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MG的发病与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AChR Ab)介导的体液免疫密切相关,但最近发现NMJ处其他抗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遗传因素等在MG的发病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体液免疫临床上发现大约 80%的MG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AChR Ab,称为血清阳性重症肌无力 (seropositivemyastheniagravis,SPMG),而另外 20%的MG患者体内不能检测到AChR Ab,即所谓血清…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MG)的发病本质就是由于自我耐受的破坏,导致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应答异常。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是T细胞依赖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的T细胞就是MG特异性治疗的潜在靶位,随着MG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免疫耐受治疗将会特异地、有效地防止或阻断MG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亚基基因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乙酰胆碱受体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ChR的α、β、γ、δ及ε亚基的cDNA序列已经确定;不同亚基基因突变或使AChR合成减少,或影响AChR对ACh的反应,或使AChR功能障碍。本文从遗传学角度对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各亚基及其基因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9,(1)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MG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与MG发病及发展相关的细胞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HLA-DQ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患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无力(MG)易患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FLP)法对60例MG病人进行HLA-DQA1、DQB1基因分型。结果:DQA1位点:病人按不同胸腺组织,不同发病年龄及性别分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A1*0301频率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DQB1位点;MG病人组(包括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B1*0303频率明显增高,DQB1*0601和DQB1*0602频率明显降低,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QA1*0301与胸腺增生型和≤30岁发病的男性MG病人易患者有关,DQB1*0303与MG的易患性有关,而DQB1*0601和DQB1*0602是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0.
11.
<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多种基因调控,多种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头接头处(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突触后膜上信号传导,多数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其确切发病机制仍然未明确[1]。MG最先在1672年,由英国Thomas Willis报道;Simpson于1960年报道该病与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相关。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一样,MG易复发。对MG发病机制深入研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大多数MG患者可见胸腺病理改变。研究表明,胸腺病毒感染及慢性炎症刺激、异常免疫激活、胸腺中枢耐受性破坏及免疫调节失衡参与了MG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全身型MG患者急性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3例全身型MG患者和3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fh细胞亚群CXCR5~+CD4~+T、CD45RO~+CXCR5~+CD4~+T、CD45RA~+CXCR5~+CD4~+T、ICOS~+CXCR5~+CD4~+T和PD-1~+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ell based assay,CBA)技术检测MG组及对照组血清中IL-17A、IFN-γ、IL-4、IL-21的含量。应用ELISA技术检测MG组及对照组血清中IL-22的含量。根据QMGs(the quantitative myasthenia gravis score,QMGs)对纳入研究的MG患者进行评分,QMGs反映了M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 MG组外周血中的循环Tfh细胞(ICOS~+CXCR5~+CD4~+T和PD-1~+CXCR5~+CD4~+T)较对照组增高(P=0.016,P0.001),且PD-1~+CXCR5~+CD4~+T细胞与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r=0.405,P=0.019)。MG组血清IL-21、IL-17A、IFN-γ的含量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6,P=0.007);MG组血清IL-4的含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多,IL-22含量较对照组略有减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MG组IL-4含量QMGs呈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r=-0.393,P=0.024)。结论 MG急性期ICOS~+和PD-1~+的循环Tfh细胞可能促进MG发病;IL-21、IFN-γ、IL-17A同样可能促进MG发病;IL-4可能对MG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肌无力孪生子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因子与环境因素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机制中的关系。方法:分析5对孪生子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血清AChRab滴度,进行血型,染色体分析及HLA抗原分型,结果:5对均为单卵孪生子,其MG临床表现的同病一致率为100%,4对患者的血清AChRab滴度显著高于正常;2对患者的HLA-补体型分别为S42/S42和F01/S21,HLA-Ⅱ类基因型为DRB1基因的0901和1301位点,染色体分析未见异常。结论:有些类型MG的发病可能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临床表型的差异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密不可分。胸腺生发中心(GC)的发现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意义重大,源于GC的Tfh细胞是辅助B细胞迁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主要效应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报道Tfh细胞参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病理过程;同时,靶向或被动转移Tfh细胞的治疗策略及临床试验已成为相关研究热点。本综述围绕Tfh细胞的表型、分化与调节及其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对HLA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不同种族、性别的重症肌无力病人遗传易感性与HLA-Ⅰ、Ⅱ、Ⅲ类基因各不同位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易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受累部位为神经-肌肉接头,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和易疲劳。目前发现MG患者也可以表现出一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并且已有研究显示MG患者存在多项认知功能损害。此文对国内外MG认知方面的研究结果及认知功能受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系统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特指肌无力症状仅局限于眼外肌,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则是指除眼外肌外,无力症状还累及骨骼肌系统。oMG的自然病程复杂多变,临床表现时轻时重,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在2年内还有可能逐渐发展成为gM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