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2.
侯枢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2,3(3):206-208
目的:报道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材料与方法:1996年4月-1997年10月来院就诊的脑梗塞患,发病时间小于6h43例,平均54h;所有患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行靶血管起点及靶血管闭塞点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8例,完全再通5例(27.8%),部分再通4例(22.2%);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完全再通10例(76.9%);血管造影见异常17例。结论:治疗时间窗是由复杂变化的综合因素决定,个体差异很大,血管条件、血栓部位、发病年龄、卒中类型与时间窗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治疗时应全面考虑,仅以发病不超过6h作为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标准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经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材料和方法:36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后将导管选择性插管至患侧颈内动脉内,后经造影导管送入微导管至梗塞部位注入尿激酶溶栓。结果:36例患者DSA造影33例(92%),梗塞部位明确其溶栓后1小时及24小时再通28例(75%),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34例(94%),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1例(3%)。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灶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其最佳治疗时间应控制在梗塞发生后6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闭塞血管后,注入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8例。完全开通10例,2例部分开通。术后一周复查CT均未见大面积梗塞灶。1例发生术后脑出血。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急性脑梗塞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降低,尤其是介入性灌注溶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现就本组30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选择性将微导管送入患侧椎基底动脉内病变处,在30min左右注入50~75万单位尿激酶.治疗1小时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5例患者中有4例血管再通.Glasgow评分,治疗前为6.20±1.30分,治疗后24小时9.40±4.56分;3例存活患者治疗前7.0±1.0分,治疗后24小时12.33±3.06分.3个月预后良好者有3例(RS评分0~1分);2例死亡.结论: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助于闭塞血管再通,有益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9.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 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 h以内溶栓者42例,6~24 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 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 动脉内溶检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急诊介入性溶栓治疗分析,评价急性脑梗塞早期应用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S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行DSA造影后用6F导引导管送入微导管,经微导丝导引,穿入血栓,不能穿过血栓的使微导管尽可能靠近闭塞的动脉端。用微量输液泵导管内缓慢泵入尿激酶,治疗后再行造影检查,并在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和2周分别做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血管完全再通19例,部分再通3例,无变化8例。治疗后2小时运动改善的25例,感觉改善的16例,言语改善的13例,2周后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的12例。结论:介入溶栓的针对性极强,局部溶栓药物浓度高,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疗效显著,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观察,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曾耀彬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131-133
目的探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对2009~10~2012-10收治的80位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其发病据治疗时间的长短分为实验组48例(0~6h)和对照组32例(6~12h),根据对时间窗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死率以及反复心绞痛比率。结果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66%,远高于对照组53.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较实验组患者出现较多便血、心绞痛等症状。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h之内治疗血管的再通性好,病死率低,比发病后6-12h之内治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98例患者,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组52例和不合并糖尿病组46例.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d,21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不合并糖尿病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家犬实验性脑缺血性损伤和动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条杂种成年家犬,自体血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成未溶栓组(A组)和B1(1.5 h溶栓)、B3(3.5 h溶栓)、B6(6.5 h溶栓)、B9(9.5 h溶栓)、B12(12.5 h溶栓)6组,每组3条.每条动物均在栓塞后1、3、6、9、12、24 h行轴位DWI、MRS扫描.各组犬随机抽取1条于栓塞后24 h处死取脑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未溶栓组NAA,Cho及Cr峰在脑缺血后均表现为下降,其中NAA峰1~6 h内下降最迅速,Cho及Cr下降幅度不如NAA明显;Lac峰在脑缺血24 h内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溶栓组B1、B3、B6、B9组Lac峰升高程度比A组明显减小(P<0.05);NAA峰下降幅度减小(P<0.01);Lac/Cho值与24 h神经功能评分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光镜下,未溶栓组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溶栓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变程度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 质子磁共振波谱能敏感地反映犬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代谢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可监测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急性脑梗死103例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03例急性脑梗死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好转85例;无改善15例;死亡3例。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迅猛,病程较长,致残率高。治疗应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改善脑循环,加强脑保护,早期康复治疗,积极控制并发症,有效病因及危险因素的治疗,减少后遗症,避免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对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观察 113例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 (HBO)组 ,对照组 10 7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 高压氧组总有效率 79.6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2 .66% ,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高压氧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受损脑组织血供及氧供 ,促进病变组织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4例脑梗塞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两组 :(1)颈中交感神经阻滞组 (下简称阻滞组 ) :34例。 (2 )对照组 :30例。两组在脑梗塞常规用药上相同 ,阻滞组采用气管旁颈 6横突法 ,隔日阻滞 1次 ,共 6次。 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阻滞组总有效率 (88 2 3 % )明显高于对照组 (6 0 % )。结论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是一种创伤较小的侵入性交感神经阻断技术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脱水剂,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低分子肝素钙0.5ml皮下注射,1次/12h,阿司匹林50mg2次/d口服。治疗10d为1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多(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 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 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9例(<6 h),急性期24例(6~24 h),亚急性期15例(24~72 h)。均行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T2W I和SE-EPI DW I序列扫描。测定病灶ADC值和对侧镜像区ADC值作对照分析。6例行MRA检查。结果(1)58例DW I均显示相应神经体征分布区的梗死灶,明显优于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 T2W I序列;(2)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ADC值均下降,各期病灶ADC值与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期病灶侧ADC值两两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6例MRA中2例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4例MCA信号减低。结论DW I较常规序列发现急性脑梗死早,但根据ADC值或DW I的信号变化难以鉴别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10h行常规CT平扫和CTP检查,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4例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7天复查CT平扫和CTP。对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中5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5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TTP延迟。溶栓后15例脑灌注异常范围缩小,CBF和CBV增加,TTP缩短;3例脑灌注异常区范围扩大,CBF、CBV进一步降低,TTP延迟更加显著;2例出现局部过度灌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边缘区CBF和TTP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CBF和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检查能够观察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