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伟  梁宏伟  赵宝峰  郭浩 《武警医学》2018,29(11):1069-107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4至2016-10收治的42例踝关节骨折者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8周取出固定下胫腓的螺钉。随访24个月,观察预后效果。结果 4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下胫腓联合再分离。AOFAS评分:优3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8%。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除骨折有效固定外,术中恢复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及固定有利于提高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诊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瑞士内固定学会 (AO)分类中的部分B型和全部C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 ,不仅闭合整复难以奏效 ,即使整复成功也较难维持 ,故应积极手术治疗。我院 1995年 8月~ 2 0 0 1年 2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 165例 ,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 3 8例采取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 ,男 2 1例 ,女 17例 ;年龄 19~ 61岁 ,平均 41.6岁。致伤原因 :交通伤 12例 ,坠落伤 11例 ,砸伤 8例 ,跌倒扭伤 7例 ,均为单侧肢体损伤。其中 9例为多发伤 ,合并颅脑损伤 4例 ,脊柱骨折 6例 ,骨盆骨折 3例…  相似文献   

4.
下胫腓关节分离是踝关节骨折中常见的伴发损伤之一.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采用指骨钢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共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1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23~72岁,平均47.5岁.均为下胫腓关节分离合并踝关节骨折.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应用计算机测量双侧下胫腓关节间隙.患侧间隙平均5.48 mm(3~9 mm).踝关节骨折采用AO锁定加压金属接骨板及空心螺钉(瑞士辛迪思公司SynthesTM),应用AO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固定.  相似文献   

5.
在踝关节的外伤中,经常会遇到下腔腓分离,明确下胫腓间距有无分离,对临床处理踝关节外伤,保证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重要,复习文献均少有提示诊断下胫腓分离的X线表现。作者惧要了我院近来30例全部经手术证实并且行内固定治疗的下胫腓分离的病例,现重温X线平片表现,以期发现对诊断下胫腓分离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可调套式栓钉的研制及其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6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踝关节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而这种损伤往往被临床忽视。下胫腓联合具有重要功能 ,它不但直接是微动关节 ,同时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分离会导致踝关节不稳、距骨移位、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硬。因此 ,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应受到临床高度重视。目前报道的方法很多 ,如“U”形钉、钢丝、皮质骨螺钉、弹性外固定器[1 ] 、骨栓等 ,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缺点。为此 ,笔者研制了可调套式栓钉 ,并于 1988年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结构与原理可调套式栓钉的结构见图 1。1.设计原理 :该栓钉为可调套筒式 ,分为螺钉、套筒和附…  相似文献   

7.
周照辉  向勇 《西南军医》2004,6(1):38-39
踝关节内翻脱位是一种常见外伤,常伴有关节骨折,手法复位有时十分困难,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我院自1988年7月至2 0 0 3年1月应用外旋外翻位医治踝关节内翻脱位2 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均为男性,年龄15岁~5 6岁,平均32 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4例,摔伤11例,扭伤5例。主要临床表现:局部淤血、肿胀,部分病例有张力性水泡,内踝虚空,足呈内翻内旋跖曲畸形,外踝高突。治疗时间1h~5d。X线示:下胫腓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分离,跖骨和内踝分离超过1 0cm。单纯脱位1例、合并外踝骨折10例、腓骨下段骨折7例、腓骨中段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应用螺钉穿透三层或四层皮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对踝关节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3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1组采用1枚螺钉穿透三层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12例),第2组采用1枚螺钉穿透四层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12例),第3组采用2枚螺钉穿透三层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8例)。记录患者骨折类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术后随访,最终随访时间为术后1年。三组患者术后踝关节Olerud-Molander评分、踝关节活动度以及平均住院时间(12.03±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上,第1组(1.07±0.2)万元和第2组(1.09±0.3)万元,明显少于第3组(1.4±0.2)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单颗螺钉固定效果良好,且患者总体费用少,适用于基层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折中最常见的损伤,需要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治疗来达到关节早期活动,促进其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当,可导致关节失稳,关节面不平,从而引起骨性关节炎。我院自2000—05—2006—06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3例,对其中记录完整的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25例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987-1997年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情况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采用Weber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法治疗38例:优13例(34%),良18例(47%),差7例(19%),优良率为82%,其中单纯外踝骨折14例,仅14%(2/14)获得解剖复位,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13/14),手术治疗65例;优34例(52%)良2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auge-Hansen旋前外展III度踝骨折(PA-Ⅲ度踝骨折)特点和下胫腓联合(ITFS)复位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入院诊断为PA-Ⅲ踝骨折患者5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15~74岁,平均37.7岁;右踝18例,左踝34例。由1名主治医师阅读伤后踝X线片并作出诊断,主任医师联合三维CT观察踝骨折特点修正诊断,对比分析误诊组和确诊组内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骨折部位、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主要骨折块位置。术后X线及CT确定ITFS复位质量,间隙与胫距间隙差值>2mm确定为复位不良。结果52例患者根据伤后X线检查确诊为PA-Ⅲ度踝骨折,三维CT分析踝骨折特点后证实21例误诊,误诊率40.38%。两组在内踝骨折、外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主要骨折块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踝骨折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中术后ITFS复位不良7例(22.6%)。结论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PA-Ⅲ度踝骨折误诊率较高,CT三维重建观察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骨折块位置可辅助确诊。PA-Ⅲ度踝骨折术后ITFS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确处理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Weber的方法按照腓骨骨折的高低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 ,B ,C三型。A型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 ,B ,C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2 8例中优 2 4例 ,良 3例 ,差 1例。优良率达 96 % (2 7/2 8)。结论 正确处理腓骨下段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保持正常的腓骨长度、踝穴结构 ,对踝关节骨折良好愈合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3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采用带袢微型钢板弹性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33~47岁,平均(38.4±5.1)岁。术中对内踝和下胫腓联合间隙清创后,用2枚带袢微型钢板实施下胫腓联合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5.8)个月。踝关节周围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0.5±3.5)周。术后3d、2个月和6个月复查X线及CT提示下胫腓联合间隙良好,无植入物移位、下胫腓再次分离、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AOFAS评分(65.23±14.45)分,术后(87.37±12.58)分,全部病例较术前明显改善,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MINI)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性内外踝双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MINI组和ORIF组,MINI组53例,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23~59岁,平均37.5岁;骨...  相似文献   

16.
锁骨外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后,由于斜方肌的作用,锁骨外端或骨折近端向上向背侧移位,复位后不易固定。作者采用自制肩肘背带外固定治疗锁骨外端骨折13例和肩锁关节脱位8例,由于纵形背带压锁骨向下,肘托托肘关节向上,使骨折或脱位得到整复,4~8周后除去外固定进行功能练习,平均随访10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重X线侧位片"距骨中心胫骨中轴距"L值对于评估踝关节骨折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笔者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复位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A组(27例)和B组(18例),对比A、B组负重X线侧位片L值有无统计学差异;对于需要进行重建手术的B组,通过手术干预,减小L值,对比手术前后的疗效。结果 A、B组患者L值分别为(1.26±1.4)mm、(2.43±2.0)mm,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312,P0.05);B组18例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完成手术重建,随访时间(17.1±7.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3.1±15.9)分,末次随访为(83.3±1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4,P0.05)。结论负重X线侧位片"距骨中心胫骨中轴距"L值可以作为评估踝关节复位的精确诊断标准,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科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22例,其中合并腓骨骨折8例,合并脏器损伤2例,合并其他骨折4例。结果本组22例,随访12~35(18.7±4.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4~8(5±1.8)个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选择好手术时机,正确处理软组织损伤,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能达到准确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为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对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临床资料,其中肩锁关节全脱位41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7例),锁骨远端骨折22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X线片未见肩锁关节半脱位或钢板断裂和松动,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取出后无再脱位及再骨折现象。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