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0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观察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效果,分析初筛通过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对2005年5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7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出生42天进行复查,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到指定机构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进行诊断。结果1700例新生儿接受初次筛查,其中1582例通过,通过率为93.06%。初筛“未通过”的118例新生儿全部进行复筛,复筛通过106例,通过率为89.83%。复筛仍未通过的12例,其中3例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结论我院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76‰,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效果良好,初筛通过率与性别、分娩方式无关,足月儿较早产儿初筛通过率高,出生后3~5天进行筛查者通过率较出生后1~2天者通过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了解韶关市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情况,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率。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出生的2354例新生儿,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仪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42天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进行诊断性DPOAE、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进行确诊。结果同期出生新生儿3017人,筛查率78.02%(2354/3017),初筛通过率为90.02%(2119/2354),需42天复筛235人,实际复筛138人,复筛率58.72%(138/235),复筛通过率为73.19%(101/138)。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为2.12‰(5/2354),其中正常足月儿1例,高危因素儿(早产儿、窒息缺氧、高胆红素症、先天性畸形)4例。结论本组新生儿听力初、复筛率偏低,听力高危因素儿的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如何提高筛查率和复筛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于2000例新生儿出生后72h,即应用耳声发射筛查仪对其双耳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检查;初筛未通过者,42d后再次复查DPOAEs;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ABR检查不通过者,3~4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其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结果接受初次筛查的新生儿中,1830例通过筛查,通过率为91.50%;初筛未通过的170例新生儿全部进行复筛,复筛通过者145例,通过率为85.29%;总通过率为98.75%,男女性别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儿初筛通过率为96.55%,高危儿初筛通过率为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筛未通过的25例中,经ABR及全面的听力学检查评估,确诊为先天性听力障碍者2例,听力缺陷率为1‰。结论高危儿中先天性听力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宜及早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及早发现新生儿听力缺陷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314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及听力损伤发生率。方法对3143例新生儿作听力筛查测试。初筛时间在出生后1~5天,未通过者42天后复查,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结果314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2594例,初筛通过率为82.53%,未通过549例,未通过率为17.47%。初筛假阳性率为17.10%。正常新生儿听力损伤6例,正常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2.00‰;高危儿听力损伤1例,高危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7.09‰。总计3143例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2.23‰。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的听力损伤,及早提出医学建议,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尽量减少失访和假阳性的出现,使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更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未通过初次筛查是否与外耳道栓塞,中耳病变有关。方法对166例高危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未通过的新生儿立即行声阻抗测试。结果初查时有38例新生儿未通过。声阻抗测得鼓室曲线均为A型。结论本研究显示新生儿未通过初次筛查与外耳道栓塞,中耳病变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情况,并探寻适合偏远、经济欠发达、多民族聚集地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09年7月~2010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19 323例新生儿及婴儿在其出生后两月龄内实施普遍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间隔一月进行DPOAE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在3月龄(第一次诊断)和6月龄时(第一次诊断听力异常者,进行第二次诊断)进行DPOAE、ABR、声导抗等听力学检查及跟踪随访。结果接受听力筛查的19 323例新生儿及婴儿中,初筛通过16 843例(87.17%),未通过2 480例(12.83%)。18 417例正常儿中初筛通过16 078例(87.30%),未通过2 339例(12.70%);906例高危儿中初筛通过765例(84.44%),未通过141例(15.56%)。初筛未通过需进行复筛2 480例,实际复筛916例,复筛率36.94%,复筛通过853例(93.12%),未通过63例(6.88%)。接受复筛的875例正常儿中复筛通过824例(94.17%),未通过51例(5.83%)。接受复筛的41例高危儿中复筛通过29例(70.73%),未通过12例(29.27%)。初筛复筛未通过由当地筛查机构转诊接受进一步听力学诊断检查的受试儿应有63例,实际进行诊断的仅19例,11例最终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中8例为传导性听力损失(6例单耳,1例双耳,1例右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3例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例双耳、1例单耳极重度听力损失,1例前庭水管扩大)。结论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农村及城乡结合地区广泛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可行的,但目标人群复筛率、转诊率低,漏筛率、失访率高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筛查同时,自制问卷表,对新生儿的出生史,母亲妊娠史,家族史,父母社会阶层等35个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82.8%的(3242/3944)新生儿通过筛查,通过率右耳高于左耳,女婴高于男婴,单胎高于多胎,足月儿高于早产儿,正常及高出生体重儿高于低出生体重儿,阴道助产高于自然产、剖宫产,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性别、胎数与初筛结果相关。42天复筛,96.4%(3167/3284)通过筛查,影响初筛结果的因素对复筛无影响。结论 新生儿的性别、分娩方式、胎数、孕周、出生体重对应用DPOAE进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结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听力损害是常见的出生缺陷,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在新生儿的发病率为0.1%~0.3%,而经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可高达2%~4%〔1〕。正常的听力是言语形成的前提,由父母发现的听力损失往往已在1岁以后,错过了语言发育的关健期,用传统的高危家庭管理的办法也只能发现约5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目前,畸形产物耳声发射(DEOAE)与自动判别ABR是临床上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最常用的2种生理学测试方法〔2〕,使得听力障碍患儿得到早期发现,通过早期干预,可改善部分患儿的听力,促进语言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8,(2)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至2014年在我院出生的359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其中包括正常足月儿2891例,早产儿166例,低体重儿61例,轻中度窒息儿69例,以及宫内窘迫儿405例,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初复筛。对于复筛仍未通过者,再行耳声发射、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进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后确诊。结果出生后48~72小时接受初筛3592例,初筛率达到99.42%。初筛未通过人数457例,其中单侧未通过299例,双侧未通过158例,初筛未通过率平均13.26%。产后42 d应复筛人数为457例,实际复筛人数360例,实际复筛率78.77%,复筛未通过人数79例,复筛未通过率21.94%,正常足月儿听力初筛通过率为90.10%(2601/2891),早产儿为72.8%(121/166),低体重儿为75.4%(46/61),轻、中度窒息儿为69.5%(48/69),宫内窘迫儿为83.9%(340/405)。确诊听力损失的患儿15例,正常足月儿共5例,占这类新生儿的0.17%,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10例,占该类新生儿的1.43%。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听力初筛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且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 相似文献
10.
805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051例新牛儿听力筛查结果。方法朋Madsern Accscreen听力筛查仪对8051例新生儿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测试,初筛未通过者存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ABR诊断性检查。结果初筛通过6924例,通过率97.84%,复筛676例,通过574例,建议转诊102例,实际转诊72例,最终确诊13例听力损失患儿,先天性听力损火检出率为1.61‰(13/8051),其中单耳3例,双耳10例;轻度2例,中度5例,中重度4例,极重度2例。结论绍兴县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为1.6%。且NICU患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病房新生儿。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听力筛查706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为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产科出生的7064例活产新生儿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6月龄时通过声导抗、ABR等检查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7 064例中正常新生儿6412例,初筛未通过579例(9.03%,579/6 412),复筛513例,复筛未通过38例(7.41%,38/513);重症监护儿652例,初筛未通过129例(19.79%,129/652),复筛107例,复筛未通过20例(18.69%,20/107).正常新生儿与重症监护儿听力筛查初筛与复筛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复筛未通过的58例中,46例于3个月后行诊断性检查,最后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17例(26耳),检出率0.24%(17/7064),其中,轻度听力损失5例(6耳),中度8例(13耳),重度4例(7耳),正常新生儿8例(12耳),检出率0.13%(8/6412),重症监护儿9例(14耳),检出率1.38%(9/652).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及早发现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重症监护儿是听力损伤的高危人群,其跟踪随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84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探讨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与听力损失的关系。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13年4月~2015年3月清远市出生3~5天的784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中正常新生儿7216例,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新生儿624例;分析家族史、孕期、分娩情况和围产期情况等与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关系。对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30~42天采用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月龄进行听力学诊断,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7840例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为92.60%(7260/7840),复筛通过率为85.17%(494/580),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32%(25/7840)。②不同分娩方式、不同性别新生儿间听力初筛、复筛通过率和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过期妊娠和高龄产妇的新生儿听力初筛、复筛通过率和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足月儿及适龄产妇(P<0.01)。③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新生儿初筛、复筛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 P<0.01),听力损失检出率(3.04%,19/624)高于正常新生儿(0.08%,6/7216)( P<0.01);④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序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有听力障碍家族史、有2种及以上高危因素、IC U住院≥24 h、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窒息、宫内感染、早产儿、低体重。结论本组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32%,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DPOAE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诱发性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DPOAE)听力筛查初筛“通过”情况,确定合理的“筛查通过标准”及DPOAE的应用价值。方法用DPOAE仪测试出生后2~4天的新生儿。结果正常足月新生儿听力初筛的通过率为84.8%,早产儿为71.4%;轻、中度窒息儿通过率为57.1%。结论此“筛查通过标准”设定合理。应加强早产儿,轻、中度窒息儿等高危儿的听力筛查及随访,以便及早确诊,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影响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结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影响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0AE)听力筛查结果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假阳性率.方法 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0AE)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其中本院初筛新生儿1 075例(2 150耳),复筛婴儿32例(64耳);对照组为外院初筛新生儿7 517例(15 034耳),外院初筛未通过转诊到我院进行复筛的婴儿524例(1 048耳).分别比较本院与外院初筛和复筛通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院初筛通过率(91.53%,1 968/2 150)高于外院初筛通过率(84.44%,12 696/15 034),本院复筛通过率(66.67%,40/64)低于外院转诊婴儿复筛通过率(82.16%,861/1 048),两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外院在行初筛时假阳性率高.其影响因素包括仪器设备、环境噪声、新生儿状态、操作技巧等.结论 使用DP0AE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采取定期检测仪器设备、控制环境噪声、根据新生儿状态调整测试方法、常规使用电耳镜、了解外耳道结构有针对性的放置探头等措施,可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的听力跟踪和确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的听力跟踪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02名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未通过筛查的56例新生儿的围产期病史和听力学诊断资料。结果 19302名新生儿中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者共56例,占筛查儿童的O.290%,以后隔2个月复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一次,共复查2至3次,其中1例新生儿在7个月龄时,听力达到正常范围,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共55例,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经跟踪确认后,确认听力障碍的比率为98.2%。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后,对于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应坚持至少为期6个月的跟踪和随访,才能够确认其听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 36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甘肃省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5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42天后接受听力复筛,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 2007年8月~2009年5月共出生新生儿2 484例,听力筛查2 367例,筛查率95.29%(2 367/2 484);初筛通过2 144例,未通过223例,初筛通过率90.58%(2 144/2 367);223例初筛未通过者中200例接受了复筛,复筛通过率97%(194/200),23例失访。最终6例确诊为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53‰(6/2 367)。结论 2007年8月~2009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5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以便进行诊断和干预.方法应用GS170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对2006年6月1日~2007年3月31日在广州市天河区中医院出生的388例活产婴儿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进一步确诊.结果 388例新生儿中有387例例接受听力初筛,初筛率99.74%,357例通过初筛,初筛通过率92.25%;复筛19例,复筛率63.33%,复筛通过率100%.结论 DPOAE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应于出生后42天内行ABR检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8.
应用耳声发射技术对48041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汇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耳声发射方法的真实性及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数据,用汇总分析进行评价。结果OAE总的筛查阳性率为1.762%,筛查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率为9.49‰(包括感音性和传导性,单、双耳及轻度的听力损失),确诊人数占阳性人数的44.09%;听力障碍诊断率病理组略高于正常组,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OA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9.51%、68.6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31.40%、0.49%。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3.28%、99.82%。结论耳声发射(OAE)是一种灵敏度较好的筛查方法。高危组与正常组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这项筛查应针对所有新生儿,这样才可以提高听力障碍的早期识别率,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系统69074例新生儿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听力筛查结果。方法对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出生的69074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8~72小时应用DPOAE和AABR进行听力初筛,任意一项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天进行DPOAE联合 AABR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3月龄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性DPOAE、听性稳态反应(ASSR)及声导抗等进行第一次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异常者于6月龄时进行第二次诊断性检查。结果69074例新生儿中初筛未通过者13587例,未通过率19.67%(13587/69074);11996例参加复筛,复筛率88.29%(11996/13587);复筛未通过419例,未通过率3.49%(419/11996);312例接受诊断性听力检查,检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134例,检出率为1.94‰(134/69074)。结论甘肃省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疆汉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为新疆主要民族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10年出生的1 521例汉、维族新生儿于出生后2~4天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月后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等综合听力学检查。结果在1 521例新生儿中,汉族为1 001例(2002耳),初筛通过902例(90.11%,902/1 001),未通过99例(9.89%,99/1 001),维族520例(1 040耳),初筛通过468例(90.00%,468/520),未通过52例(10.00%,52/520),汉、维民族新生儿初筛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和高危儿的初筛未通过率(分别为18.58%和13.25%)高于足月正常新生儿(分别为9.23%和8.45%)。复筛率25.83%(39/151),复筛通过率82.05%(32/39)。最后确诊听力损失1例,为双耳极重度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66‰。结论新疆维、汉族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无明显差异,但早产儿和高危儿初筛未通过率高于正常新生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