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呈类圆形结节、不规则形肿块、斑片状影,病灶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内出现散在坏死灶5例,未见钙化病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轻一中度强化,坏死灶无强化。边界清楚2例,周边浸润5例,累及心包致心包增厚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1例侵及邻近胸膜;无肺部及心腔侵犯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产生。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3.
恶性胸腺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9例胸腺癌的CT、MRI所见,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密度、边缘改变,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胸腺癌CT、MRI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前者肿瘤直径大于8cm者15例(83%),病灶内密度及信号不均匀12例。心血管受侵16例,后者肿块直径在8cm以上者7例(77.8%),肿块内密度及信号不均6例,心知管受累8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1例,肺内转移3例,双侧肾上腺及肝脏转移1例。结论:虽然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胸腺癌更具有侵袭性,胸外转移常见,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欧鸿儒  贾红明  李苒光  张水兴  张金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1-1233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13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CT及MRI表现.观察项目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13例均为青壮年患者,单发病灶,位于前中上纵隔,病灶最大截面直径约63 mm.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行MRI扫描,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匀,12例伴有出血、坏死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中度强化.病灶边界欠清,其中11例病变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10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9例血管受侵,3例合并上腔静脉闭塞,6例累及心包,3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的特征,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10cm,另外1例最大径约9cm。4例出现胸膜及肺转移,其中1例并发肝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是一种比较罕见且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生殖细胞肿瘤,CT增强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小儿淋巴管瘤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小儿淋巴管瘤的CT表现进行研究。结果:6例CT平扫均为多房状、薄壁、水样密度肿块,沿疏松间隙弥漫性生长,其中3例密度均匀,3例伴较高密度区,其中1例有分层波面;增强后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于部分囊壁之间见斑点状强化影。3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累及上纵隔;1例位于腋窝;2例前胸壁及前上纵隔同时受累,其中1例病灶大部位于纵隔内。结论:CT检查能较准确地显示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内部特征等,因而对其定位和定性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胸腺瘤的CT和平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X线和CT表现 ,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 ,胸片仅发现 15例 ,CT扫描 10例 ,均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12例侵袭性胸腺瘤 ,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CT显示纵隔胸膜受侵 3例 ,心包受侵 2例 ,大血管结构受侵 2例 ,胸膜种植 3例 ,胸腔积液 2例 ,腹腔受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各 1例 ;胸片仅能显示 1例肿瘤侵犯纵隔胸膜和 1例胸膜种植。结论 CT扫描在胸腺瘤的发现和判别侵袭性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并且是可靠预测胸腺瘤侵袭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俭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例,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CT扫描对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3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10例密度不均 ,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 11例。主要表现在胸膜种植 3例 ,心血管结构侵犯 9例 ,以及腹腔受侵 1例。结论 常规CT扫描在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Two cases of 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 presented as (a) aortic aneurysm with symptoms suggestive of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and (b) nonspecific tumor mass with left diaphragmatic paralysis. By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scans both tumors were massive with sharply demarcated borders, loss of fat planes between the tumor and surrounding organs, and homogeneous density (30 to 40 Hounsfield units) only slightly enhanced by contrast medium infusion. Such CT findings should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a 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肺损害的临床与CT表现特征.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的16例MPA肺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11例MPA肺损害者有咯血或血痰,8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均被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肾脏、心血管及内分泌等其他多器官受损表现.(2)实验室检查结果:16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为阳性,14例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3)CT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有肺间质性改变,其中15例以间质性病变为主,1例以实质性病变为主;8例有肺间质纤维化征象,11例有实变影,6例间质纤维化征象与实变影合并存在;6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多数MPA肺损害患者临床上有咯血和血痰表现,CT表现以间质性病变为主,对于有上述表现的中老年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肾等其他器官受损表现,都要警惕MPA,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肺损害的临床与CT表现特征.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的16例MPA肺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11例MPA肺损害者有咯血或血痰,8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均被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肾脏、心血管及内分泌等其他多器官受损表现.(2)实验室检查结果:16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为阳性,14例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3)CT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有肺间质性改变,其中15例以间质性病变为主,1例以实质性病变为主;8例有肺间质纤维化征象,11例有实变影,6例间质纤维化征象与实变影合并存在;6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多数MPA肺损害患者临床上有咯血和血痰表现,CT表现以间质性病变为主,对于有上述表现的中老年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肾等其他器官受损表现,都要警惕MPA,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5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MSCT表现。5例均为男性,年龄28~67岁,平均45.8岁。前纵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鞍区1例,均为单发。结果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例位于纵隔者,病灶较小者,呈类椭圆形改变,边界清楚,有包膜。病灶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包绕腹主动脉,并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盆腔1例,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影。位于鞍区者,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片状钙化影。MS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以及向周边组织浸润的程度,但缺乏特异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点,可进一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6.
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中,2例位于后腹膜,3例位于盆腔腹膜外,2例位于腹股沟管.其CT征象有肿块以实质性为主;肿块可有完整包膜,如边缘不清则提示有局部侵犯;肿块长轴多与睾丸下行路径一致;腹股沟管内口附近肿块可见伪足状突起.结论: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有相对特征性,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CT误诊为淋巴瘤的纵隔肿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纵隔内肿块性病变易误诊为淋巴瘤的主要原因,探讨纵隔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误诊为纵隔淋巴瘤,后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其他病变的纵隔肿物,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与淋巴瘤的鉴别点。结果 20例误诊病例的最终结果分别为:淋巴结结核6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艾滋病(AIDS)淋巴结肿大2例,淋巴结转移癌4例,结节病3例,食管癌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和/或淋巴结肿大,但在病变位置和病变特点上有所不同。结论 纵隔肿块性病变的CT诊断须将病变位置、病变特点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才能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