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收治的1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全组148例有131例发生于腹腔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14例,CT扫描32例,腹部B超检查45例。行非手术治疗93例,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组均治愈,手术组死亡率为3.63%(2,55)。结论 腹腔手术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诊断主要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螺旋CT扫描和腹部B超检查对明确梗阻部位及肠绞窄趋势有重要意义。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出现肠绞窄及肠坏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粘连性肠梗阻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对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其对发生绞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及病理确诊34例发生绞窄,MSCT诊断29例发生绞窄,其中26例有既往腹部手术史。MSCT征象中,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弥漫性肠系膜水肿及血管增粗、肠系膜积液、肠壁增厚、C/U型肠襻与粘连性肠梗阻绞窄有关(P均<0.05)。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敏感度85.29%(29/34),特异度100%(36/36),准确率92.86%(65/70)。结论 MSCT对判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在成人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普外科急诊收治的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并于入院后及时行手术解除梗阻的患者36例,同期收治的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6例做对照。所有患者于入院时抽取静脉血,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一天再次抽取静脉血,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反应(ELISA)检测IFABP浓度。结果入院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血清中IFABP含量明显高于非绞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组在入院、术前及手术解决梗阻后患者血清中IFABP的浓度均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IFABP可以作为判断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是否发生肠绞窄或肠坏死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处理。粘连是导致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共施行肠梗阻手术145例,其中因粘连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5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共24例,均为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发现粘连广泛、仅单纯松解粘连还易再发生梗阻.男18例,女6例,年龄21~69岁,平均42岁.单纯粘连性肠梗阻18例,肠绞窄4例,腹部外伤后小肠浆膜大面积损伤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病因及预防。方法:对35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是易绞窄,术前很少确诊,本组病例均有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肠坏死18例,穿孔1例,除1例因中毒性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余病例均痊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少见,常按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肠坏死改变。腹部手术后引起腹内疝主要原因是腹内粘连物粘连后局部有裂隙形成,或腹部手术后局部遗漏未修复的裂隙致腹内疝发生。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粘连性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及诊断。方法: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的54例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发现粘连索条和腹腔束带46例。粘连段肠管改变54例,包括肠管皱缩42例,梗阻部位鸟嘴征15例,肠袢粘连成团5例。移行区炎症4例,恶性肿瘤腹腔转移恶性粘连4例。肠绞窄征象5例。结论:CT能明确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及其原因,并有效提示肠绞窄。  相似文献   

8.
术后早期肠梗阻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2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8天内,非手术治疗27例,再次手术5例(腹内疝2例,引流管压迫 粘连2例,非手术治疗逾期无法缓解1例).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炎性梗阻(约占90%),非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治疗.明确为绞窄性肠梗阻及治疗后逾期无效者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9.
黄展 《临床医学》2010,30(3):63-64
目的讨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开腹手术后11例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早期炎性粘连梗阻,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 d;1例小肠扭转,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回盲部肠套叠,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粘连性索带压榨,小肠绞窄坏死,行小肠切除后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应警惕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肠梗阻患者36例均行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比较2种方法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结果: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分别为88.9%,94.4%;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5.9%,86.2%;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0.6%,88.9%;绞窄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5.0%,87.5%。结论:CT在诊断肠梗阻病因、有否绞窄方面优于腹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1.
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腹部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近年来514例肠梗阻病例,其中46例经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6岁,对x线腹部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病因的推断、梗阻程度的判断及有无绞窄性梗阻。结果46例经手术证实病例中,机械性梗阻45例(含绞窄性梗阻12例),误诊3例。其中小肠梗阻23例,结肠梗阻21例,2例伴有肠穿孔:结论x线腹部平片与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CT检查对梗阻病因、部位、类型的判断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绞窄性梗阻时肠系膜的变化有其较明显特征,是减少误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检查与腹部X线平片检查肠梗阻的诊断效能情况。方法择取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通过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78例患者,术前均采取超声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超声检查诊断肠梗阻的符合率为82.1%,对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率为41.0%,对梗阻原因诊断的正确率为35.9%,对梗阻有无出现绞窄的准确率为74.4%;腹部X线平片的符合率为89.7%,对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率为46.2%,对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率是30.8%,对梗阻有无出现绞窄准确率为12.8%。可见超声检查诊断肠梗阻综合效能显著性优于腹部X线平片,差异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腹部X线平片与超声联合检查,对由于结石、肿瘤以及粪石引起的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甘露醇治疗肠梗阻的报道较少。我院1983年6月~1986年10月,采用自胃管内注入20%甘露醇的方法,治疗了22例肠梗阻病人,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3岁。其中15例有腹部手术史。4例用甘露醇治疗效果不佳,这4例中,1例为过敏性紫癜合併肠梗阻,2例肠憩室炎形成索带所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小肠系膜炎性粘连缩窄造成小肠成角所致绞窄性肠梗阻。全组病人均有阵发性腹部剧病,伴恶心、呕吐,不排气便。腹部有压痛,反跳病、肠鸣音亢进和腹部透视肠腔内液气平面。  相似文献   

14.
王晋祖 《临床医学》1996,16(8):9-10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临床重危病征,临床常有误诊或延误诊断,为提高对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诊断水平,收集1989年1993年间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绞窄性小肠梗阻回顾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有病案记载的肠梗阻中,23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简称:绞梗);65例为不全性小肠梗阻(其中4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肠肿瘤10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炎性假瘤2例,肠旋转不良2例,粪石性小肠梗阻3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完全性小肠梗阻18例,结肠绞窄2例,亦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5.
198 8年至 1998年我院收治粘连性肠梗阻 145例 ,现就此病的手术时机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45例中男 89例 ,女 5 6例 ,14~ 6 7岁 ,平均 45岁。非手术治疗组 5 9例 ,占 40 7% ,手术组 86例 ,占 5 9 3% ;死亡 5例 ,占 3 4% (均为手术组病例 )。有腹部手术史及腹部疾患 89例 ,占6 1 4%。入院 2 4h内手术 5 8例 ,其中肠绞窄 4例 ,占 6 9% ;入院 2 4h后手术2 8例 ,其中肠绞窄 7例 ,占 2 5 %。2 讨 论2 1 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绞窄与否 ,直接影响到预后 本组入院 2 4h内手术5 8例 ,仅 4例发生肠绞窄 ,而入院超过 2 4h手术的 2 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原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同时应加强术后护肝、支持治疗,尽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绞窄性肠梗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及纠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行肠套叠复位术5例,行X线下充气复位术4例,行粘连松解术2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吻合术17例,行部分及大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1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7例。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47例(69.1%)。以单纯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其他急腹症行腹部探查后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21例(30.9%)。治愈65例(95.6%);死亡3例(4.4%),分别为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应根据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手术治疗是保证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按肠壁有无血液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痄性肠梗阻2。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可达4.5%-10.0%,而腹部术后的肠梗阻中粘连性肠梗阻占20%-63%3,现今随着腹部手术的增多呈增加趋势。2019年10月5日我院收治了1例腹内疝致绞窄性肠梗阻的成年女性患者,经合力救治、规范治疗、精心护理,于2019年10月16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腹部X线、超声、CT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腹部X线、超声、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2年11月~2005年6月367例手术治疗的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X线、超声、CT检查作出的诊断与手术后的诊断。结果X线、超声、CT对是否存在肠梗阻的诊断正确率分别是91.94%、81.56%、95.88%;对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率分别是80.30%、37.99%、85.57%;对梗阻原因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42.69%、31.85%、81.44%,对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14.63%、63.18%、82.14%。结论X线、CT对是否存在肠梗阻及梗阻的部位的判断上无显著差异,但CT在对梗阻的原因及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上明显优于X线、超声检查,超声对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昊  高黎黎  武兆忠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4):4406-4408
目的:探索绞窄性肠梗阻的预测指标。方法: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69例肠梗阻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76例,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93例。CT检查结果中,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预测指标(OR=40.950,P<0.001),腹水、条索状脂肪的OR值分别为7.375、5.732(P=0.001);实验室指标WBC数量预测绞窄的OR值为7.423(P=0.002);临床症状及体征中,仅腹膜刺激征OR值为5.426(P=0.002);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较易发生非绞窄梗阻(OR=0.046,P<0.001)。结论:预测绞窄的主要指标是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但腹水、条索状脂肪、腹膜刺激征、WBC数量以及患者腹部手术史也是判断绞窄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