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一套肢体训练到另一套训练之间缺乏互换性好处,使仅对腿有限的运动训练的一般实施失去信任。因为许多娱乐和职业活动需要臂的工作范围比腿的要大,所以鼓励病人训练臂和腿,期望能减少心肺、血液动力,以及两种努力形式的可觉察劳累  相似文献   

2.
<正> 中风后康复早期,病人常用健腿代偿患腿,这因中风后患腿肌力减弱所致。为了提高患腿肌力及限制患腿习惯性废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肌力训练相当重要。中风康复中力量训练还没有广泛使用,人们认为它会干扰运动控制的协调和同步,近来这一观念受到异议。但对怎样使中风病人最有效地获得肌力提高的方法了解不多。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中风病人经最大自主等速肌力训练对伸膝力矩,EMG活动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体位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并为盆底肌评估和训练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1月至3月浙江普陀医院产后门诊选取20例产后42 d至6个月女性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在平卧体位、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主动单侧直腿抬高、主动双侧直腿抬高等5种体位下执行盆底肌最大主动收缩运动,采用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测试,同步采集盆底肌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对获取的平均肌电(AEMG)值进行分析。 结果 平卧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分别为(48.43±24.07)、(40.75±22.33)、(42.54±24.28)、(44.60±26.41)和(56.88±26.47)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时的盆底肌AEMG值显著下降(P<0.05),单侧桥式运动和主动单侧直腿抬高运动时盆底肌AEMG值存在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平卧体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分别为(2.87±1.64)、(9.24±6.17)、(13.28±5.70)、(15.15±6.76)和(35.37±15.02)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均逐步升高(P<0.05),且双侧直腿抬高时腹直肌的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 体位对盆底肌收缩功能存在影响,双侧直腿抬高体位下进行盆底肌收缩可获得更大的肌电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体操训练对老年人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老干部病房长期住院病人72例,坚持运动体操训练12周,比较训练前后Tinetti平衡步态量表得分、单腿平衡时间、特定动作平衡信心、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得分情况。[结果]训练12周后,Tinetti平衡步态量表中平衡及总分明显提高;单腿平衡时间明显延长;平衡信心有所增加;"起立-行走"测试完成时间明显缩短,ADL评分增加,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动体操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增强平衡信心,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结合康复训练与生活辅助机械臂设计需求与特征,提高机械臂工作空间及其运动性能,本文提出1种9-DOF上肢康复训练与生活辅助机器人。 方法:提出1种由7-DOF工作臂和2-DOF悬臂组成的9-DOF机械臂构型;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分别构建机械臂在康复模式和生活辅助模式下的工作空间;通过在Adams中对机械臂的康复训练模式以及生活辅助模式的运动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机械臂关节的工作性能。 结果:该机械臂在康复模式下工作空间与人体上肢运动空间相重合,符合康复训练需求;在生活辅助模式下,2-DOF悬臂可扩大工作臂的活动范围并且实现工作臂的左右手互换。仿真结果表明,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关节运动平稳,无突变情况发生。 结论:该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合理,能够分别满足康复训练生活辅助模式下的工作空间需求,具有良好的运动稳定性,可用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  相似文献   

6.
争鸣园地     
编辑同志:您好!我想就贵刊1999年第2期中“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一文中的:2.3进行肢体活动中“如床上动作训练:翻身、移动、搭桥与躯干活动等。”中的“搭桥”此项训练名称进行探讨。此篇文章中的“搭桥”如是指脑血管病人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床上训练方式,则我认为应改做“桥型运动”(或称双桥运动、全桥运动均可),如用单侧下肢支撑又可称单桥运动。桥型运动是一种躯干的原始运动,其中含有多种抗痉挛模式,臀部抬起使骨盆前倾是对抗骨盆后旋的抗痉模式(抗伸肌痉挛);臀和下部躯干上抬时,加大了加在肩、臂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多位姿下肢康复机器人床身高度自动调整算法,以适应患者腿长和训练模式的差异,避免康复机器人与地面碰撞。方法 根据多位姿下肢康复机器人的6种训练模式和人体关节约束条件,建立不同模式下机器人床身高度与患者腿长和床身翻转角度的数学模型,分析机械间隙和挠变以及运动过程中腿部支架的抖动误差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发相关软件实现床身自动调整。招募志愿者10例进行实测。结果 床身高度实验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一致,间隙及挠变不影响床身高度理论计算。训练过程中,机器人下肢末端始终与地面保持在设定的安全距离以上。结论 建立的算法能根据患者腿长、训练模式、床身翻转角度实现床身自动调整,保证设备运行在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8.
<正> 运动处方通常由四种相关成分组成: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方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相互作用是重要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每天的运动规则.将无氧阈(AT)结合于运动处方之中.可使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优化,而且更有效地指出需要引起预定效果的运动总量.AT 是最容易观察的,方法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将每分呼出通气量(Ve)标记在耗氧量(VO_2)之上即可.AT 就是当Ve 随VO_2由直线向上偏移时的阈值。与臂和腿运动有关的生理反应模式经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腿跳不同方向对膝关节交叉韧带、软骨及半月板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采集8例受试者进行单腿前跳、单腿内侧跳、单腿外侧跳以及单腿垂直跳的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动力学计算获取膝关节反力作为边界条件和荷载,并基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单腿跳触地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不同方向的单腿跳会使双侧半月板的应力分布、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以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接触点拉应力发生较大变化。单腿内侧跳的ACL接触点拉应力峰值在四种跳跃方式中最高(28.46MPa/20.76MPa),而单腿垂直跳最低(19.1MPa/14.02MPa),股骨接触点和胫骨接触点分别相差49.64%和48.07%。此外,单腿垂直跳的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与其他3种情况相比较大,达到9.85MPa。结论:单腿垂直跳触地过程中ACL接触点拉应力峰值较低,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训练手段,但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应注意患者膝关节附近肌群的肌力训练,以及下肢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训练,以防止触地过程中软骨和半月板的急性和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功能康复评估及运动反馈训练系统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常规训练组20例,运动反馈训练组38例。2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和训练6周后进行对比。观察评定指标:①前臂旋转活动度;②腕背伸活动度等。结果:①前臂旋转活动度:患者的平均前臂活动度由治疗前的141.33°±19.31°(旋前+旋后),训练后即刻提高到161.00°±17.09°,训练6周后增加到175.83°±12.8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腕背伸活动度:训练前患者的平均活动度0.71°±20.36°,训练后即刻增加到27.43°±25.07°,训练6周后增加到43.29°±19.2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运动反馈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在训练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训练6周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集康复训练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康复评估及运动反馈训练系统,让患者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作业中接受功能训练,吸引患者的主动参与,提高患者的注意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视频互动方式进行桥式运动腰背肌训练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部及下肢功能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9月我院收治的经保守治疗复位后的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依据常规流程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视频互动式桥式运动腰背肌训练操,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腰部活动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腰部活动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护理中应用视频互动方式进行桥式运动腰背肌训练,有效缓解了腰腿部疼痛,提高了腰部及下肢活动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和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RS‐F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共连续治疗6周。通过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评定、50m步行膝过伸次数评定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指标评价2组患者膝过伸的情况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显著高于对照组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50m步行膝过伸次数(次)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训练和配合MOTOmed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和步行能力,但是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刘沛珍  张瑞英  黄嘉 《护理研究》2014,(17):2105-2106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12月入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运动疗法,包括直腿抬高、腰背肌锻炼及腰椎屈曲锻炼。观察组每天训练60min,分2次完成,每次完成3组运动;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运动项目与观察组相同但不控制运动时间,于入院时、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评估病人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角度及腰背伸高度。[结果]观察组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术后残余腰腿痛,提高手术疗效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沛珍  张瑞英  黄嘉 《护理研究》2014,(6):2105-2106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12月入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运动疗法,包括直腿抬高、腰背肌锻炼及腰椎屈曲锻炼。观察组每天训练60 min,分2次完成,每次完成3组运动;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运动项目与观察组相同但不控制运动时间,于入院时、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评估病人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角度及腰背伸高度。[结果]观察组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术后残余腰腿痛,提高手术疗效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疗法对单纯性中度抗阻训练后肌肉损伤相关因子活性的影响,探究其对运动肌肉损伤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男性志愿者(年龄20—25周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受试者接受为期5d,每天3组,每组20次的腿举训练。训练前接受评估,使腿举重量为受试者最大腿举重量的70%。每次训练结束后治疗组给予30min的电针治疗,选择足三里-条口、承山-委中两组对穴;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嘱充分休息。训练前及每次治疗结束30min后抽取受试者血液样本以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训练前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peak torque,PT)和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结果:首次训练后两组受试者血液样本中CK和LDH活性均显著提升(P0.01),5d内对照组两项指标均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CK在第3天后开始下降;5d训练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和平均功率高于对照组,较训练前也有所提高(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度的抗阻训练可以对肌肉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电针治疗能够降低相关因子的活性,促进损伤肌肉和运动能力的恢复,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运动过后肌肉损伤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氧运动训练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脉循环血管内皮运动功能,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局部血管内皮剪切力的反复增加。目的:研究运动对周围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血管超声对5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臂动脉和胫后动脉由血流调节的扩张和硝酸甘油调节的扩张进行检测。58例患者分为两组,运动组40例,年龄(59±10)岁,参加医生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程序,内容主要为中等强度的腿部训练,每次30min,每周3次。对照组18例不参加训练,保持一种坐着工作的生活习惯。结果:运动后功能能力增加29%,即由(7.3…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氧运动训练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脉循环血管内皮运动功能,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局部血管内皮剪切力的反复增加。目的:研究运动对周围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血管超声对5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臂动脉和胫后动脉由血流调节的扩张和硝酸甘油调节的扩张进行检测。58例患者分为两组,运动组40例,年龄(59±10)岁,参加医生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程序,内容主要为中等强度的腿部训练,每次30min,每周3次。对照组18例不参加训练,保持一种坐着工作的生活习惯。结果:运动后功能能力增加29%,即由(7.3…  相似文献   

18.
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患者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拔除引流管后做直腿抬高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第1周内适度下肢活动,术后7d后做直腿抬高运动。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疗效治疗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者,早期行直腿抬高训练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运动前后的踝臂指数变化,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程度。方法于2002-03/2004-05以辽东学院教学医院丹东市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考虑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行肢体血管超声及造影检查后将符合诊断的144例患者分为2组,血管正常组(n=20)和狭窄组(n=22)。分组测定静息及运动后踝臂指数,对比分析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与血管超声及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用以判定其病变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4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静息踝臂指数>0.96并运动后踝臂指数>0.9的20例中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有狭窄8例,40%病变者未被发现。②静息踝臂指数<0.9并运动后踝臂指数<0.8的108例中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狭窄104例,诊断正确符合率96.3%。③静息踝臂指数>0.96并运动后踝臂指数<0.8的16例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狭窄。④静息踝臂指数狭窄符合率81.3%;运动后踝臂指数狭窄符合率93.8%。运动后踝臂指数诊断狭窄率显著高于静息踝臂指数(χ2=5.67,P<0.05)。结论当运动后踝臂指数<0.8即有严重动脉狭窄时,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的检出符合率较高,提示无创伤性运动后踝臂指数可有效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功能状态及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具备独立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常规运动疗法所需的代谢当量。方法:18例脑卒中患者参加了实验。用K4b2便携式运动心肺功能仪记录受试者在静息坐位、坐站转换、靠墙挺髋、患腿负重、患腿上下、上下楼梯、60m行走和连续完成上述动作过程中的耗氧量,计算上述各项运动所需代谢当量。结果:静息坐位代谢当量值为1.024±0.162METs,各项活动代谢当量值分别为:坐站转换2.854±0.907METs、靠墙挺髋2.079±0.397METs、患腿负重2.159±0.418METs、患腿上下2.247±0.515METs、上下楼梯2.865±0.558METs、60m行走2.590±0.603METs、连续动作为2.999±0.590METs。结论:各项训练代谢当量值的确定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脑卒中患者的安全运动强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