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容易导致脑栓塞,但在临床上发现老年人患脑梗塞之前已有非瓣膜性的心房纤颤(NVAF)史者并不少见,分析我院自1992年1月~2001年1月的32例心房纤颤并发脑梗塞患者,占此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762例的4.2%,并与随机选出的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比,发现心房纤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心房纤颤经病史及心电图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针对入组者性别、年龄、遗传因素、血压水平、甲状腺功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进行统计,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危因素。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高血压、存在遗传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且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其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冠心舒通胶囊对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静息心室率、心肌缺血及心悸等症状的影响。方法 108例确诊为冠心病心房纤颤接受冠心舒通胶囊足疗程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另选择冠心病心房纤颤未接受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的患者104例为对照组,均配合给予冠心病规范治疗。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心悸、胸闷症状、静息心室率(RHR)、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冠心病心房纤颤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组症状、心电图心室率、ST段、T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辅助治疗可改善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症状,降低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心肌缺血得到改善,有助于冠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对伴心房纤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且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间接收的伴心房纤颤的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除了6例溶栓,3例大面积,80例均抗凝,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行抗凝治疗的80例患者经治疗后,29例(36.25%)治愈,46例(57.50%)好转,5例(6.25%)因治疗无效死亡,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针对伴心房纤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抗凝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8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30例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期间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当阵发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时可降至正常水平。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血浆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两者之间血浆BNP值善鼻无统计学煮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可致血浆BNP值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诊心房纤颤患者病因、房颤类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76例以房颤为首诊或其他急症合并有心房纤颤的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6例急诊房颤患者主要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1.7%)、高血压(27.4%)和糖尿病(25.2%);缺血性脑卒中者占24.2%,与非脑卒中组患者相比,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房颤患者年龄偏高(P〈0.001);伴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也显著较高(P均〈0.05);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与探讨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后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共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结果 50例患者绝大多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均为突然发病。②患者症状多种多样且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具体表现。③通过CT检查可发现患者多个部位的脑梗死灶。结论心房纤颤对于大面积脑梗死而言是高危因素,且一旦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病情危重者居多,预后较差。临床上医生应对此类患者具有预见性,以防止病情恶化,影响其生活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6例心脏病患者中,单纯心房纤颤组年龄较轻,女性比例较其它组大;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低,且只在单纯心房纤颤者中;在总的心力衰竭658例中,合并心房纤颤263例,占39.97%;在总的心房纤颤361例中,合并心力衰竭263例,占72.85%.房颤者左房内径大,心衰者左室内径大.两者共存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且脑卒中发生率高.结论心力衰竭与心房纤颤互相影响,互相加重,治疗要两者兼顾.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及高血压病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房纤颤及高血压病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166例,高心压病患者2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57例,均低盐低脂饮食,早晨空腹抽血,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寇心病心房纤颤组及高血压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炎症反应导致了冠脉血管一系例综合征的发生,C反应蛋白是炎症标志物,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预测冠心房纤颤及高血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大小与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对本院住院的60例持续性心房纤颤(研究组)及60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行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测,检测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d)及心房纤颤(AF)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心房纤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患者LAD显著增大。结论左房内径大小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74年11月至1977年12月,应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XQQ型心脏除颤起搏器,对38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了45例次同步转复,现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 病例选择 38例心房纤颤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令22~56岁。风心病35例,冠心病2例,原发性心肌病1例。38例中,37例心脏  相似文献   

12.
丁莹  汪旭 《中国新医药》2004,3(3):101-101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急性心梗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颠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合并心房纤颠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颠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李世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96-2497
目的:通过对196例老年心房纤颤(AF)患者分析,找出首发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近4年来老年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AF得到控制,4例死亡。冠心病患者108例,占55.1%,居老年房颤之首。防治基础心脏病注意休息,严格掌握用药原则,是预防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重要举措。结论:控制心室率和防止并发症是各类心房纤颤治疗的共同点。有效的预防用药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方城县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房纤颤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之后持续静脉滴注维持24~96h,观察心房纤颤转复、心室率、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心房纤颤12h、24h、48h转复率分别为45.1%、79.6%、93.4%。用药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病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而停药。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房纤颤安全、有效,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袁向阳 《河北医药》2008,30(11):1834-1835
心房纤颤(房颤)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日趋上升,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外疾病及无病因的特发性房颤。为减轻由心房纤颤所致的自觉症状,减少脑卒中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院应用胺碘酮转复急性房颤,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是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统计我院收住的 2 3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 ,并与 2 6例无阵发性心房纤颤者对照 :结果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max和Pd值及Pmax≥110ms和Pd≥ 4 0ms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P均 <0 0 0 1)。P波离散度对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敏感度较高 ,其特异性低于国内资料报导 ,这可能与对照组年龄普遍较大有关。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 ,特别是老年人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项无创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各有50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各时间段房颤转复率均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近期预后。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组21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3例的心力衰竭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心力衰竭发生率(67%)及死亡率(38%)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31%、13%,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患者,栓塞是心房纤颤的常见并发症,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1]。口服华法林治疗心房纤颤可显著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2]。华法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成功救治了1例因华法林使用不当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皮肤全身多部位出血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P波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75-167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中的价值。方法观察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A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和Pd,并与60例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纤颤者(B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Pmax(126.32±3.56)ms、Pd(49.56±7.68)ms;B组Pmax(109.72±7.86)ms、Pd(28.42±2.1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max>110ms预测心房纤颤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91%、准确性89%;Pd>40ms预测心房纤颤的敏感性93%、特异性95%、准确性91%。结论Pmax、Pd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