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大肠癌旁膜细胞增殖模式与术后复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NA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癌旁PCNA高表达与隐窝增殖区扩大、上移,明显影响术后第1年局部复发死亡率,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1.54%,癌旁为26.92%,癌及癌旁P53阳性表达不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11例腺瘤,30例癌旁粘膜及15例正常粘膜的P ̄53蛋白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显示:p ̄53蛋白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指数高,腺瘤PCNA阳性细胞多集中于细胞增殖区,与p ̄53蛋白阳性表达区相仿;癌旁粘膜增殖指数与严p ̄53表达无关。这表明:p ̄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细胞增殖及腺瘤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肿瘤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11例腺瘤,30例癌旁粘膜及15例正常原P^53蛋白表达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指数高,腺瘤PCNA阳性细胞多集中于细胞增殖区,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区相仿;癌旁粘膜增殖指数与P^53表达无关。这表明: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细胞增殖及腺瘤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95例胃癌进行p53、p16蛋白表达产物和PCNA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中p53、p16、PCNA阳性率分别为49.5%(47/95)、20.0%(19/95)、78.9%(75/95)。p53蛋白、PCNA在进展期胃癌(53.5%、82.6%)淋巴结阳性胃癌(59.3%、86.4%)表达率均高于早期胃癌(11.1%、44.4%)和淋巴结阴性胃癌(33.3%、66.7%)(P〈0.05)。p53蛋白、PCNA在累及浆膜胃癌的表达率高于局限粘膜及粘膜下层胃癌(P〈0.05,P〈0.01)。PCNA异常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有关(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大多数生物行为为无明显关系。但其在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癌自发细胞凋亡和核增殖抗原p53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g J  Li C  Shen Z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15-417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组织中凋亡细胞的原位观察和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状态的研究,探讨不同增殖情况的食管鳞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研究p53基因的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对食管鳞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食管鳞癌手术标本,分别进行凋亡细胞的原位检测(TUNEL)、PCNA、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和p53基因5,6,7,8外显子PCR-SSCP检测。结果不同增殖能力的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基因突变组中,增殖程度高与增殖程度低者之间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基因突变组与非突变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非阳性组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活跃则自发性凋亡也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6.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研究86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和25例肿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结果显示:PCNA计数在癌组织中明显高于腺瘤及正常组织(P<0.01);PCNA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和术后生存期密切相关(P<0.01)。表明PCNA表达程度可以反映甲状腺癌的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该蛋白对评估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肿瘤细胞核形态计量和PCNA相对含量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62例结直肠癌、10例腺瘤、27例癌旁粘膜及8例正常大肠粘膜细胞核的形态参数和PCNA相对含量。结果显示:腺瘤及腺癌的核面积(11898±3866,11736±3959μm)、核周长(5422±1084,4817±1043μm)及核长径(2000±580,1652±318μm)大于正常粘膜及癌旁粘膜(P<001或P<005)。腺瘤的核形状因子(202±033)大于正常粘膜及癌旁粘膜,也大于结直肠癌(P<005、P<001及P<001)。乳头状腺癌的核形状因子大于除高分化腺癌以外其它组织学类型的结直肠癌(P<001或P<005)。癌细胞核形状因子数值大的病人五年生存率高(P<001)。PCNA相对含量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结果提示:结直肠癌细胞核的形状因子可作为估计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指标之一,核形状因子数值大者,反映结直肠癌的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AB-PAP免疫组化法,研究了66例大肠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活性、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显示:62.1%大肠癌组织中存在p53蛋白的异常表达。p53蛋白阳性的大肠癌其细胞增殖活性及淋巴结转移机率均较阴性者高(P<0.05)。其生存期也较阴性者明显缩短(P<0.05)。结果提示:p53基因的突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胞异常增殖不仅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而且在其淋巴结转移中也起重要作用。检测p53蛋白表达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测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蛋白、PCNA联合表达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肺癌中p53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9.4%(60/101)。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P53蛋白表达与PCNA染色密切相关(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组织p53、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 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LSAB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2 例癌组织中的p53 蛋白、PCNA 的表达情况,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53 表达的相关因素,Cox 模型分析p53 、PCNA 表达对预后的的影响。结果:p53 、PCNA 阳性率分别为43-6 % (75/172) 、91-3 % (157/172) 。p53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53 阳性预后比阴性差,p53 阳性常伴有PCNA 过度表达,但PCNA 高表达,预后有好的趋势。结论:结直肠癌p53 突变的癌细胞多呈高增殖状态,p53 阳性、PCNA 中、低强度表达是预后差的生物学指标。PCNA 高表达,是癌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对化疗敏感的标志,对该类病人给予辅助化疗可望提高根治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增生与凋亡在大肠癌组织及不同部位黏膜细胞中的改变以及二者与预后关系。方法76例大肠癌标本分别取癌组织(cancer m ucosa,C M)、癌近旁组织(cancer adjacent m ucosa,C AM)、癌远旁组织(cancer distant m ucosa,C D M),进行PC N A和Fas染色,并进行随访。结果PC N A在C M中表达高于C AM(P<0.05)及C D M(P<0.01)。C AM Fas染色阳性率为67.1%,高于C D M(42.1%)(P<0.05)及C M(32.9%)(P<0.01)。47例完整随访患者中22例死亡。其中,15例癌组织PC N A高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Fas表达阴性者平均生存期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PC N A高表达同时Fas表达阴性的9例患者平均生存期比同组对照缩短(P<0.01)。结论细胞的增生活性是以肿瘤组织为中心逐渐递减,而细胞凋亡在癌近旁组织明显增强。单纯肿瘤增生或凋亡与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较高的细胞增生同时伴凋亡下降则可能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p53、PCNA的定量检测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 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及SP法免疫组化 ,对 5 3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 10例正常肠黏膜进行p5 3、PCNA的定量检测。结果 :p5 3、PCNA阳性率分别为 5 2 38%、97 73%。上述指标各参数值在正常肠黏膜→腺瘤→腺癌的顺序呈递变趋势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腺癌组中 ,上述各参数值明显增高。p5 3与PCNA呈正相关 ,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定量检测p5 3、PCNA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p53、c-erbB-2和PCNA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雯  林志武  高美钦  杨代兴 《肿瘤》2002,22(5):405-406
目的 探讨 p5 3、c erbB 2、PCNA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意义以及其对大肠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5 3例大肠癌进行上述指标的表达及对比研究。结果 大肠癌p5 3、PCNA、c erbB 2阳性表达分别为 5 2 .83%、96 .2 3%、5 4 .72 %。p5 3、PCNA、c erbB 2共同阳性表达率为 37.74 % ,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纤维的增生程度、淋巴细胞的浸润及组织学类型无关 (P >0 .0 5 ) ,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纤维组织的增生程度与癌组织浸润程度呈负相关 (r1=- 0 .4 2 13,P <0 .0 5 )有参考价值。结论 p5 3、c erbB 2、PCNA的联合检测对判断大肠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ompara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p53 and 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performed on microwave (MW)-fixed paraffin sections of 24 colorectal carcinomas and 68 adenom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53 expression and proliferative activity. Nuclear p53 was detected in 12 cases out of 24 carcinomas and eight out of 68 adenomas were found to focally express p53. Examination of PCNA expression in the adjacent sections of carcinomas reveal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PCNA expression was not affected by p53, and both p53-positive and p53-negative carcinomas exhibited a high level of PCNA expression that reached more than 75% of the cancer cells. In the colorectal adenomas, the incidence of PCNA expression averaged about 30% although highly heterogenous distribution of PCNA-positive cells in the section was observed. When we examined eight adenomas positive for p53, the incidence of PCNA expression in the p53-positive glands of each aden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52.1%) than that in the neighboring glands without p53 expression (36.5%) (p<0.0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p53 in colorectal adenomas may reflect a failure in the control of cell proliferation. Furthermore, lack of the association of p53 expression with proliferative activity in colorectal carcinomas implies that several gene alterations together with p53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lete loss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cell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5.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野生型p53基因的丢失或失活可能是细胞转化和肿瘤产生的重要步骤。本次研究,通过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活检标本的分析,探讨中国人群中结、直肠癌p53基因失活突变在不同突变位点上的分布状态,并认为p53基因的Arg-135-His是失活突变热点。在此基础上,对肿瘤标本p53基因突变与切除范围以外的边缘组织进行了比较。20例病人突变仅存在于肿瘤组织,而正常组织没有突变。有两例患者,在肿瘤组织和边缘组织中均存在突变,边缘组织突变是杂合型,提示了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17.
食管癌p53、PCNA表达与局部体液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80例食管浸润癌组织中的局部体液免疫即IgG、IgM、IgA产生细胞及P53蛋白、PCNA进行检测,以探索局部体液免疫对抑癌基因突变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和S-P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IgG产生细胞与P53蛋白,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IgG阳性而P53、PCNA阴性的病例,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的程度显著降低,IgA、IgM与P53突变及PCNA的表达无关。结论:I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法检测58例胃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和PCNA的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阳性率分别为89%(49/55)、77.5%(31/40)和80%(32/40);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阳性率分别为11.4%(4/35)、8.5%(3/35)和14.2%(5/35),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6;胃癌不同分期及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41和0.0852,而且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859。结论:端粒酶活化、p53和PCNA表达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端粒酶、p53和PCNA在胃癌分化、浸润中各自起着独立的作用;端粒酶、p53和PCNA同时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大肠上皮异型增生多指标多参数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肠癌、不同增生程度的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进行DNA含量、核形态参数,AgNOR的计数、颗粒形态参数及PCNA、c-erbB-2、p53等多指标多参数检测,并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判别函数。结果:经判别筛选,DNA指数,AgNOR阳性率、平均光密度、颗粒表面因子,c-erbB-2的平均光密度,p53的平均光密度,核的形状因子及平均光密度等8个参数判别能力较大,参数值大多随着正常肠粘膜→Ⅰ级不典型增生腺瘤→Ⅱ级不典型增生腺瘤→Ⅲ级不典型增生腺瘤→腺癌的顺序呈递增趋势,且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显示这些参数均能较好反映肿瘤的演进过程,由此建立的判别函数回代符合率达96.45%,结果优于单一指标建立的判别。PCNA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需进一步研究。结论: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大肠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多指标多参数的计量分析,具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