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医学上牙周牙髓联合治疗法对逆行性牙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具体研究运用牙周、根管以及调颌等综合治疗方法的66例逆行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且长期跟踪调查了治愈的效果。结果治愈6个月后有86.37%的患者没有复发,12个月后有效率可达77.28%,治愈24个月后,保持率依然高达69.70%。结论研究表明,牙周牙髓联合治疗法对于逆行性牙髓炎有明显疗效,且存在相对较高的有效率和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炎的伴发病变,是原发牙周继发牙髓感染。由于发病情况较复杂,增加了治疗难度,但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病是可以采用牙周牙髓综合治疗的方法。现将我科对63例逆行性牙髓炎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逆行性牙髓炎85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性牙髓炎是继发于牙周感染的牙髓病变.此病在临床上比较多处,笔者依照牙髓治疗和牙刷治疗并重的原则,对85例逆行性牙髓炎患者进行治疗,不仅治愈牙髓病变,而且使患牙恢复咀嚼功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逆行性牙髓炎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髓病是指发生在牙髓组织的疾病,由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及身体抵抗力的不同,牙髓病变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坏死和牙髓变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是临床常见的牙髓疾病,包括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和残髓炎。逆行性残髓炎的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疾病所致的深牙周袋。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现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对102例逆行性牙髓炎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雷平  刘键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2):920-920
牙髓 -牙周联合病变是发生于牙髓、牙周组织的联合病变 ,其临床表现既有牙髓病的症状又有牙周病的特征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不易确定其病因 ,治疗过程又比较复杂 ,故多数牙髓 -牙周联合病变的患牙是以拔牙结束治疗。而我们是以尽量保留患牙为目的来治疗 ,现就我科 4a中诊治的该病156例 187牙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就诊的牙髓 -牙周联合病变患者 156例 187牙。其中男 98例 115牙 ,女 58例 72牙 ;年龄 3 2岁~ 78岁 ,其中 3 2岁~ 60岁 44例 (2 8.2% ) ,60岁~ 78岁 112例 (71.8% ) ;前磨牙 …  相似文献   

6.
陈玉婷  李建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35-3735
目的:观察运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根管治疗法治疗牙周牙髓病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颗牙周牙髓病损患牙,同时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根管治疗法,6~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成功率为94%,12个月成功率为88%,24个月成功率为80%。结论:综合治疗牙周牙髓病损疗效可靠,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方法,提高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完善根管治疗的同时结合牙周治疗,对57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6个月、1年、2年,有效率辚93%、87.7%、73.7%、68.7%。结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彻底的综合治疗,同时需注重治疗的复查,复治。  相似文献   

8.
王丁 《首都医药》2009,16(18):30-31
目的分析牙周牙髓联合病损牙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结合60例牙周牙髓联合病病例临床资料,根据患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牙周牙髓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60例病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其中后牙25例病例治疗有效21颗(84%),失败4颗(16%),前牙35例病例治疗有效33颗(94.2%),失败2颗(5.8%)。统计学结果显示,前后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同一方法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牙周牙髓联合病牙应根据其发病因素以及病牙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后牙牙周牙髓联合病治疗由于其根管及牙周系统的复杂性,其治疗效果明显差于前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逆行性牙髓炎)的治疗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选择19颗逆行性牙髓炎患牙,做常规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9颗患牙经过半年疗效观察成功率是100%,经过1~3年疗效观察成功率是73.7%。5颗患牙治疗半年后,不做定期复查和牙周支持治疗病情复发,治疗失败。结论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相结合,是临床上治疗逆行性牙髓炎有效的方法。如果不做定期复查和牙周支持治疗病情回到治疗前的状态,导致治疗失败。中度牙周病比重度牙周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王嘉璐 《云南医药》2011,(6):641-642
牙周牙髓联合病又称(牙周牙髓综合症)多由于牙周逆行感染而来,也可相互影响,临床上出现错综复杂的表现,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伴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疗程长,予后差[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根管术、牙周及调牙合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15日~2019年6月18日于抚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逆行性牙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研究组采用根管术、牙周及调牙合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根管治疗术.比较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5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25颗患牙临床资料分析,采用牙周-牙髓综合治疗,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随访观察110例患牙1~5年,成功108例(98.2%)。结论临床上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及时采用系统的综合治疗,就可以保存患牙,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晓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1375-1375
依照牙髓治疗与牙周治疗并重的原则,对50例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不仅治愈牙髓炎、而且使患者的牙周情况得到改善,恢复咀嚼功能,有效率达78%。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50例患者(50颗患牙)为门诊救治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1)患牙无龋坏、无隐裂。(2)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分析101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提高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效果。方法使用统计学手段记录101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并观察综合治疗后3个月、半年、1年后患者恢复状况。结果本实验统计数据显示综合治疗后,随访患者治疗效果显示3个月后有效率为93.07%;半年后有效率为88.12%;1年后有效率为73.27%。结论系统正确的治疗有利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愈,同时还需要及时复查、复治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本院口腔门诊176例老年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者分组治疗,试验组105例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加常规根管治疗;对照组71例只采用牙周系统治疗,1年后评价疗效。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加常规根管治疗对老年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疗效明显,1年后复查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明确后,牙周基础治疗加常规根管治疗预后良好,很多老年人患牙能够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冷志勇  王海  罗卫  刘爽 《淮海医药》2008,26(6):519-519
牙髓组织和牙周组织在解剖学方面是互相沟通的,牙周炎和牙髓根尖周病的发病因素和病理过程虽不完全相同,但牙周袋内和感染的牙髓内都存在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它们所引起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有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感染和病变可以互相影响和扩散,导致联合病变的发生。现将我科自1998年来98例牙髓牙周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为牙周病和牙髓病彼此相互影响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5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复杂,疗程较长,预后较差。牙周病和牙髓病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常可单独存在。牙齿与牙周组织存在结构和功能上复杂的联系。通过侧支根管、副根管和根尖孔使牙髓牙周组织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 80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 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由牙髓病引起牙周病者 2 8例 ,牙周病引起牙髓病者 30例 ,合并牙髓牙周病者 2 2例。经综合治疗 ,痊愈 6 0例(75 % ) ,暂时稳定 12例 (15 % ) ,失败 8例 (10 % )。结论 :全面细致检查、准确诊断、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根管治疗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预后。调牙合对因牙周疾病引起牙髓病者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李为  吴光远 《安徽医药》2011,15(9):1150-1152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32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37颗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取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经2年观察,有效率为81.1%.结论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