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2例大肠癌患者、11例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定性和半定量表达。结果(1)CK20 mRNA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50.00%,相对系数为(0.89±0.17);在肠道良性病变患者中阳性率为9.09%,相对系数为0.11;在健康体检者中阳性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大肠癌患者与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 mRNA明显增高(P〈0.05)。(2)CK20 mRNA阳性率和相对系数在不同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率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中无统计学意义,但相对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3)CK20 mRNA与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K20 mRNA的表达能预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和微血管密度(MCV)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检测8例正常子宫内膜和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MP-2、TIMP-2及MVD。结果:MMP-2、TIMP-2及MVD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G1、G2、G3不同病理分级表 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2表达随手术病理分期的升高而增强(P<0.05);TI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着肌层浸润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MVD的表达随着肌层浸润程度的增加表达明显增强(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和无转移者各因子的表 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MP-2/TIMP-2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强度与肿瘤侵袭能力有关,提示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陈萍  王宁菊  刘新兰 《医学争鸣》2009,(15):1417-1421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32例、肠道良性病变11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的外周血中CK20mRNA和hTERTmRNA的定性和半定量表达.以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作阳性对照.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①CK20mRNA和hTERT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56.2%,相对系数分别为0.89±0.17和0.88±0.17;在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和0%,相对系数分别为0.11和0;在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大肠癌患者与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CK20mRNA和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但相对系数与之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患者生存密切相关,提示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能预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10、IL-1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5例子宫内膜癌、15例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IL-10、IL-17的表达,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织化学 (IHC)染色法分别检测两组标本组织中IL-10、IL-17的表达,IPP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目的蛋白的积分光密度 (IO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及组织IL-10的IOD值均高于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及组织IL-17 IOD值与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在ⅠB~Ⅱ期、G2~G3级、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高于ⅠA期、G1级、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 (P<0.05),各组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在ⅠB~Ⅱ期、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低于ⅠA期、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 (P<0.05),在细胞分级、组织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0的过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抑制IL-10的表达可能解除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IL-17的低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促进IL-17的表达可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 织化学法检测MFN2 在20 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子宫内膜组)、33 例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组)和72 例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采用qRT-PCR 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20 例)、非典型增生组(23 例)和子宫内膜癌组(40 例)的新鲜冷 冻组织中MFN2 mRNA 相对表达量。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MFN2 蛋白阳性率低于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子宫 内膜组(P <0.05)。qRT-PCR 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组MFN2 mRNA 相对表达量低于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 子宫内膜组(P <0.05)。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FIGO 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MFN2 蛋白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是否绝经及肌层浸润深度的MFN2 蛋白高 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FN2 蛋白低表达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 短于高表达患者(P <0.05)。结论 MFN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过程, 检测MFN2 的表达水平可以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CK19-mRNA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130枚盆腔淋巴结,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CK19-mRNA的表达,取子宫内膜癌癌组织做阳性对照,取5例良性病变的子宫组织及盆腔淋巴结10枚做阴性对照。结果CK19-mRNA在20例子宫内膜癌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在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内膜组织及淋巴结中均未表达。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测仅1例发现癌转移,而应用RT-PCR检测有7例CK19-mRNA呈阳性表达,即可证实有肿瘤细胞的微转移。结论通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中CK19-mRNA的检测,进一步确定其临床病理分期,更有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沉渣中CK20mRNA的表达,探讨其对预测胃癌腹膜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胃癌和12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沉渣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癌CK20 mRNA的阳性检出率为61.9%,明显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的19.0%(〈0.05),且PLC检查阳性的8例患者CK20 m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CK20mRNA的检测阳性率与浆膜浸润与否、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期进展有关(〈0.05)。胃良性病变两项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FQ-RT-PCR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沉渣中CK20 mRNA,可提高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灵敏性,适用于预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有助于指导术后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ISH)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 mRNA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5.0%(15/60)、40.0%(12/30)和68.3%(41/6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3.855,P<0.05);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之间STAT3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15.912,χ2=25.616,χ2=7.455,均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联,不同分化等级的鳞状细胞癌组织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Ⅰ级40.0%,Ⅱ级73.9%,Ⅲ级90.9%;χ2=11.532, P<0.05);浅层浸润癌组织与深层浸润癌组织的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浅层26.3%,深层92.7%;χ2=24.989,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发生转移91.3%,未发生转移59.5%;χ2=5.602,P<0.05)。正常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3.3%(8/60)、30.0%(9/30)和71.2%(43/6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3.855,P<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均增高,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STAT3过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TAT3有望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Ricto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Rictor mRNA的表达情况。将249例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石蜡组织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n=134)和验证组(n=11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ictor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间Rictor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Ricto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ictor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Rictor阳性表达率在高级别的FIGO分期(实验组:P〈0.001,验证组:P=0.011)、分级(实验组:P〈0.001,验证组:P〈0.001)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的分期、分级者,在血管浸润(实验组:P=0.011,验证组:P=0.043)者中也显著高于无血管浸润者。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与FIGO分期、病理类型、分级、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Rictor表达水平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icto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Rictor蛋白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分级和血管浸润密切相关,Rictor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骨髓中CK19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骨髓中的CK19mRNA表达并分析CK19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中15例CK19mRNA阳性,阳性率为31.25%;乳腺良性病变患者骨髓中未检测到CK19mRNA的表达.CK19mRNA表达与乳腺癌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外周血中CEA(r=0.329,P=0.002)和CA153(r=0.312, P=0.002)异常升高呈正相关.结论:CK19mRN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分子指标之一,可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102例子宫切除标本,其中60例子宫内膜腺癌按临床分期分为Ⅰ期(26例)、Ⅱ期(19例)和Ⅲ期(15例);按组织学分级分为1级(29例)、2级(19例)和3级(12例);按肌层浸润分为无肌层浸润(8例)、肌层浸润<1/2(11例)和肌层浸润>1/2(41例);按有无淋巴转移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54例)及有淋巴结转移组(6例),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和 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和80.0%,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3.60%)及内膜单纯增生组织(20.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Ⅲ期及组织学3级子宫内膜癌组织MMP-2和MMP-9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Ⅰ期及1级子宫内膜癌(P<0.05);有肌层浸润及淋巴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P-2和 MMP-9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肌层浸润及淋巴转移的子宫内膜癌(P<0.05)。结论:MMP-2和 MMP-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呈高表达;MMP-2和 MMP-9的强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无肌层浸润、淋巴转移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PK3和c-Myc的表达情况、相互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PK3和c-Myc的表达,分析DAPK3、c-Myc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132例组织标本中DAPK3低表达80例(80/132,60.61%),c-Myc高表达71例(71/132,53.79%);(2)DAPK3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P=0.034),组织学分级(P=0.027),淋巴结转移状态(P=0.022)和肌层浸润程度(P=0.011)中差异显著;c-Myc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P=0.015)和淋巴结转移状态(P=0.031)中差异显著;(3)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APK3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少于高表达患者(P=0.023),而c-Myc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少于低表达患者(P=0.002);(4)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APK3和c-Myc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负相关(r=-0.310, P<0.001);(5)COX回归分析提示,c-Myc高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论 DAPK3低表达和c-Myc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行为相关,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检测DAPK3和c-Myc的表达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操作与胃癌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70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外周血细胞角蛋白(CK20) mRNA及癌胚抗原(CEA)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组,以10例胃癌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CK20 mRNA及CEA mRNA在术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9%和51.4%,而术后二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和70.0%,术后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χ2=12.62、5.06,P<0.05).20例健康志愿者无1例阳性表达.结论 手术操作可以促使胃癌发生微转移.  相似文献   

14.
肺癌患者外周血BJ-TSA-9,LUNX和CK19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中BJ-TSA-9,LUNX和CK19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BJ-TSA-9,LUNX和CK19mR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84例肺癌患者、32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人.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BJ-TSA-9,LUNX和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59.5%,40.4%和22.6%.32例良性病变者外周血中BJ-TSA-9,LUNX和CK19mRNA阳性率分别为9.3%,12.5%和6.3%.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无BJ-TSA-9,LUNX和CK19mRNA表达.Ⅳ期肺癌患者BJ-TSA-9,LUNX和CK19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Ⅱ期和Ⅲ期(P<0.05).结论 BJ-TSA-9,LUNX和CK19 mRNA均可作为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肿瘤标志物.BJ-TSA-9mRNA在有效率上优于LUNX mRNA和CK19 mRNA,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出BJ-TSA-9 mRNA提示可能有血循环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甲状腺转录因子-1 (TTF-1) 和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PTEN) 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癌41例、增生性子宫内膜38例和正常子宫内膜13例,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RT-PCR) 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T-PCR法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mi R-135b、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 分析其与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绝经与否、腺癌和鳞癌间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IGO分期增加、肌层浸润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内膜癌中mi R-135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中最低;mi R-125b和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与mi R-135b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 与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 (P<0.05) .ROC模型得出, TTF-1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6.5%, 特异性84.2%, 准确性0.823, 95%CI=0.7620.921, P=0.012;PTEN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5.3%, 特异性83.6%, 准确性0.842, 95%CI=0.7850.936, P=0.010.结论 TTF-1和PTEN基因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肿瘤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及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splice variant 6,CD44v6)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及同期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7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MMP-2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EC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CD44v6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随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增高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MMP-2仅与肌层有无浸润有关(P〈0.05)。CD44v6和MMP-2在E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268,P〈0.05)。结论 EC中CD44v6及MMP-2高表达的患者更易发生浸润、转移,且二者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CD44v6、MMP-2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检测KiSS-1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教的关系。结果KiSS-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37.5%)明显低于EIN组(80.0%)及正常内膜组(83.3%),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43.8%)明显低于EIN组(90.0%)及正常内膜组(91.7%),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mRNA和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和PAI-1 mR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纤溶酶原抑制因子-1(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5例子宫内膜癌、18例子宫内膜增生和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uPA 、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F=55.22、51.78,q=11.696~12.218,P<0.01);而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uPA 、PAI-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15、0.441,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PAI-1 mRNA的表达水平随手术病理分期(F=17.28、21.88,q=9.347~84.716,P<0.01)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F=31.22、27.95,q=6.960~10.931,P<0. 01)、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t=2.885、3.316,P<0.01)及淋巴结的转移显著增高(t=5.177、3.954,P<0.01),与病人病理类型无关(t=0.060、0.115,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及PAI-1 mRNA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并且与疾病进展、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源异型盒基因A10(HOXA10)及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在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锦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切除的40例子宫内膜癌存档蜡块作为实验对象,选择同期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HOXA10和E-cad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中HOXA1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E-cad蛋白的正常表达率低,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r=0.448,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HOXA10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下调了E-cad的表达,通过上皮间质转化途径促进了肿瘤的转移和侵袭。联合检测HOXA10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诱导的肝细胞受体EphB4及其配体EphrinB2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33例子宫内膜癌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phB4、EphrinB2 mRNA的表达率及相对含量,并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EphB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0.05).EphrinB2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也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0.01).(2)EphB4、EphrinB2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P<0.05).二者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EphB4和EphrinB2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以及恶性程度有关,二者表达趋势呈现一致性,检测EphB4/EphrinB2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