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如伺用中医的观点,方法和手段给疾病作出中医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是由基本理论到临床各科的桥梁。因为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而正确的诊断又必须是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为基础。因此,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的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在诊察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因此是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又涉及到临床各科,如阳证、阴证、虚证、实证、肝郁、肾虚等。因此,理论上的系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领悟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临床诊断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笔者的体会和探讨,借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田松 《中医教育》2004,23(2):59-60
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已成为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不仅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而且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同时亦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其知识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内容零散,中医术语多;课程学时数少,而诊断学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实践.因此,优化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是联系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本文就5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是:①讲授中医,联系相关的西医知识;②结合临床实际,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③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具有中医诊断技能和辨证思维方法培养的特点.尤其是在医学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这种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搞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和毕业后临床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常松 《国医论坛》2007,22(4):47-49
《中医诊断学》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一门重要课程,既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化,又是对中医基本理论的运用,是关于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疾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科学.其介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之间,起纽带及桥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要课程。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既不同于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又不同于西医院校的西医专业。为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现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方剂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基础课程,它上及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下连中医临床各科;被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该课程更是中医临症治法、处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连接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的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桥梁课程。笔者根据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指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实验课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期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强化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5.
陈雷  李德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41-1842
《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间不乏脑髓的论述 ,但始终未提及脑主神的理论。后世医家在临床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脑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1,18(3):19-21
李鼎老师: 我是针灸医师,诊余在家,喜欢读些古代医籍,在我印象中,宋元之时对针灸理论重在整理和总结。请您指点有什么代表作,并请介绍其内容。 山东聊城读者 孙 平孙平学友: 正如您信中所说,针灸理论到宋元进入一个整理总结阶段。谈到代表性理论著作,要数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若论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不能不提《十四经合参》了。 从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到明代张权的《十四经合参》,反映出由宋代到明代对经络腧穴理论的若干认识。《发挥》继承了宋代的《圣济总录》和元代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对全身经络及其腧…  相似文献   

17.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亚健康状态的产生与身体和精神均有关系,对其进行调整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包括"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可以由心出发,从调整心的气血及心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入手,通过运动、心理等非药物方法与中医药的干预,使人的身心状态和谐,而达到调整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阴火"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追溯了"阴火"学说的历史源头,经反复分析与梳理各家理论,对"阴火"的实质,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