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智  张义成 《中国药师》2014,(2):252-254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8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腺苷组、右丙亚胺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予蒽环类药物单纯化疗;环磷腺苷组每次化疗开始予环磷腺苷注射液20ml·d-1,疗程1周;右丙亚胺组化疗前30min予右丙亚胺(与多柔比星剂量比为10:1)快速静滴;联合用药组化疗前30min予右丙亚胺(与多柔比星剂量比为10:1)快速静滴,同时在每次化疗开始予环磷腺苷20ml·d-1疗程1周。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4个化疗周期,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右丙亚胺组、联合用药组心电图异常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环磷腺苷组(P〈0.0083);4组治疗前后LVEF与BNP水平差值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环磷腺苷组和右丙亚胺组(P〈0.05)。结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同时配伍使用环磷腺苷及右丙亚胺,可降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且两药联用疗效最佳,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环磷腺苷单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化疗方案中含EPI的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胃癌与恶性淋巴瘤的患者,按病种选择相应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继续原方案化疗4个周期,观察组则在原化疗方案上加用DEX(DEX∶ EPI=10∶1),2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4个化疗周期,观察心电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TnI)定性检测的变化.结果 2组心电图异常差异、LVEF变化从第4周期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2组的cTnI定性检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及表柔比星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行乳腺癌AC-T或EC-T新辅助化疗的146例患者,其中应用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86例,应用表柔比星6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 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组与表柔比星组临床病理特征一致,无统计学差异。2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HER-2状态是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组的白细胞降低、消化道反应、脱发及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较表柔比星组明显减少,而手足综合征则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与传统的表柔比星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4.
贾永蕊 《国外药讯》2006,(11):39-40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的结果显示,右雷佐生(dexrazoxane)(商品名Cardioxane)(Ⅰ)作为多柔比星(doxorubicin)或表柔比星(epirubicin)化疗的辅助用药,对再次使用蒽环类药物(Ⅱ)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妇女似乎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预防表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及紫杉醇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40例接受AC→T(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紫杉醇)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比较4个周期表柔比星化疗后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及4个周期紫杉醇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化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7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 Tn I值分别为(0.20±0.12)、(0.12±0.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M B值分别为(25.15±7.80)、(20.05±5.1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7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同时给予左卡尼汀可减轻表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及紫杉醇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多柔比星作为蒽环类药物的一员,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中,但其明显的心脏毒性及细胞毒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运用。如何提高多柔比星化疗效果及减轻其不良反应是目前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试图从临床和实验的角度,对新近15年来中药与多柔比星联合运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析,以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磊 《肿瘤药学》2011,(3):227-228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方法对544例接受多柔比星化疗的患者的前后心电图改变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544例患者用多柔比星化疗前心电图均正常,化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ST段压低、T波低平、T波倒置、肢导联QRS波群低电压、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176例(异常率32.3%)。结论多柔比星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而心电图作为一种化疗过程中对心肌毒性的监测方法,经济实用简便,重复性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多柔比星对心脏毒性产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右丙亚胺,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及超声心动图中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患者主要表现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且超声LVEF下降。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对照组LVEF值下降大于10%患者的有3例(20.00%),而观察组仅1例(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下降幅度及肌钙蛋白水平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心脏毒性较常见,右丙亚胺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1月,共计45例初治MM患者,其中22例接受DVDT方案化疗(脂质体多柔比星20 mg· m-2· dL-1、长春新碱2 mg· d-1、地塞米松40 mg· d1-1~4、沙利度胺100 mg· d1-1-28),23例接受VADT方案化疗(多柔比星10 mg· d1-1~4、长春新碱0.5 mg· d1-1~4、地塞米松40 mg· d1-1~4、沙利度胺100 mg· d1~28);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至2014年3月;评估分析化疗有效率及副反应。结果 DVDT组和VADT组的总体有效率相似(81.8%比73.8%,P=0.780),DVDT组骨髓抑制及心脏毒副反应较VADT组低,耐受性较好。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用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均较好,适合免疫力低下且伴心脏功能不全的MM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和多柔比星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心脏毒性。方法本试验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随机分成A组(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组)、B组(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组);A组PLD剂量为40mg/m2,其余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采用标准 CHOP 方案中的剂量。 B组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采用标准CHOP方案中的剂量。均建议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化疗。每2周期化疗后复查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血液学、肝肾毒性、心脏毒性等。结果入组病例中A组完成25例、B组完成25例。6~8个疗程后A组有效率84.0%,B 组为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24.2(0.9~40.5)个月,A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0%及72.0%,B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4.0%及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脱发、手足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与腹痛、腹泻)、乏力、口腔炎。手足综合征仅见于A组。 B组的脱发、血小板减少、Ⅳ度粒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恶心呕吐、口腔炎发生率大于A组,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乏力、腹痛腹泻的发生率高于A组,但是两组乏力、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多柔比星相比,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类似CHOP方案能明显减轻化疗所致的脱发、心脏毒性、肝脏损害、血液学毒性、口腔炎,两组化疗所致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刘洪军  李春  曹芳  王珅  徐方  张博 《安徽医药》2013,17(10):1767-176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儿童中右丙亚胺(DZR)对蒽环类药物(ANT)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观察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在ANT化疗时合用DZR前后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ANT使用前有心电图异常者,使用ANT时合用DZR,有2例损害持续时间较长,其余均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ANT累积≥300mg·m^-2再进行化疗时,DZR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AL患儿第1次使用ANT就联合使用DZR,在其后的多次心电图等检查中未发现心脏损害,与同期患儿未使用DZR者比较,显示了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无一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其他严重心脏意外的发生。结论DZR对ANT所致急性白血病儿童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B组、C组、D组的患者分别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右丙亚胺及中药注射剂联合右丙亚胺,共治疗4个周期(28天一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的定性检测。结果治疗后,D组异常心电图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A、B、C三组(P分别为0.02,0.04,0.04),但是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7,0.77,1.00);A、B、C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D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是显著高于A、B、C三组(P=0.00);A、B、C、D四组间异常心肌肌钙蛋白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结论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疗效与右丙亚胺相当,且与右丙亚胺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黄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对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用右丙亚胺对比研究。方法:120例采用含阿霉素化疗方案首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丙亚胺组;B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C组: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D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及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静脉输注,B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黄芪联合治疗,C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联合治疗,D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黄芪及华蟾素联合治疗,共4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射血分数(EF)。结果:经4个周期治疗后,D组无论是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还是CK-MB、cTnⅠ、LVIDD、EF与另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而A、B、C 3组间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CK-MB、cTnⅠ、LVIDD、EF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黄芪和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可减低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作用,优于单用右丙亚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阿霉素进行术后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维持30min,并右丙亚胺的配置浓度为阿霉素的10倍,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自治疗4周开始,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放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损伤作用。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单一化疗组(单化组)和联合放化疗组(放化组),每组30例,单化组接受表阿霉素治疗,放化组接受放射治疗配合表阿霉素化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肌损伤的作用的大小。结果放化组24 h平均心率(88.7±7.3)次/分明显高于化疗组;出现心律失常7例、ST段改变4例、传导异常6例,共17例、总异常率为56.7%,明显多于单化组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放化疗比单一化疗增加乳腺癌患者的心律不齐、传导异常、ST段改变等心电异常例数,有增加心脏损伤作用,治疗时应定期行心电图检查,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为主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为主化疗方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7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4%(x2=6.28,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毒副作用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0.52、0.00,均P>0.05);观察组脱发发生率31.4%,心电图异常发生率1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34.3%(x2=36.52、5.19,均P<0.05).结论 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化疗方案临床疗效满意,其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心脏毒性及脱发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 was treated with liposomal doxorubicin and carboplatin. She had an extravasation during liposomal doxorubicin infusion. Initially, she was treated conservatively with cold compresses and topical treatment. However, because of worsening of symptoms, she received dexrazoxane once daily for 3 days after which complete recovery occurred. This is the first casereport on symptomatic extravasation of liposomal doxorubicin treated with dexrazoxa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放射免疫法检测11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93例经化疗诱导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7例经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1年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的LDH、SF表达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组LDH、SF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LDH、SF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LDH、SF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组/初治前组、缓解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后复发组与急性白血病组/初治前组、正常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LDH、S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H及SF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病情发展、预后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其中治疗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结合常规疗法治疗肺心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