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强调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它的核心理念是: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  相似文献   

2.
早在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就对医德做了论述。"大医"者必备两个要件: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相似文献   

3.
《大医精诚》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提出了相关要求。通过追溯《大医精诚》的形成背景,探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以《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为基础反思当代社会对医学道德的需求,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医改背景,以及医疗环境中存在的道德困境,提出当代社会应以“道德自律”的内在要求和“道德他律”的外在约束相互结合作为医德建设新路径,旨在为完善当代医德建设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行及构建良好医疗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医古文经典作品《大医精诚》深刻论述了“大医”修养“精”与“诚”的丰富内涵。我们要着力培养新一代医科大学生坚守“大医精诚”的棱心价值观,传承、创新“大医精诚”思想,践行仁心、仁爱、仁德、仁术的医德理念,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传“大医”智慧。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5.
孙思邈的医德理论对医德规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道德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各种医学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医学家孙思邈以德修身、以德养性,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修养,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文章从两个方面告诫医者: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这篇专门论述医德修养问题的文章,为当时和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建设树立了榜样,制定了规范。  相似文献   

6.
今人多以“大医”一说出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且以其有专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之言,而多臆断“大医”等义于“大师”之谓,此诚考镜不明,释诂亦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7.
康健  吴永刚  张亚军 《中国医药导报》2022,(33):134-137+142
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廓清思想溯源和对其背后的哲学意蕴进行阐释,是推动“大医精诚”传统医德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医”与“精诚”的结合,实际上是传统医学由“巫医同源”,再到“巫医分离”,最终“医哲互通”的思想史演进。以“精诚”释“大医”,实质上是医学获得形而上学支持,走向理性主义的体现。孙思邈藉由“大医精诚”思想,让医学从“百工之技”迈上了“技近乎道”的全新高度。《大医精诚》所体现的医哲互通互诠、相互融合的精神理念,对当下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会凭空而来,除了要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外,还须有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庸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斤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源高度充盈的今日,更是需要固守并传承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9.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一文,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所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一篇关于传统医德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论述的传统医德原则和规范,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1994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六版),以及其它一些医古文书籍,如  相似文献   

10.
陈霞 《医学与社会》2007,20(5):20-21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医德修养的名篇,该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关于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作者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品德高尚,作者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诊治上要做到“纤毫勿失”,同时在作风上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炫耀自己,诽谤他人,谋取财物。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医务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培养、医术的精益求精、医德修养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1.
《大医精诚》是唐代孙思邈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绪论第二,提出了医生要精诚双修,尤其注重医德提升?文章论及内容广泛,对当代医学生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一篇重要文章。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体现的医德思想 ,是教师备课的关键。我认为 ,孙思邈虽以“精诚”二字为题 ,其文章的主旨实则在阐明“德为术本”这个思想。因为作者虽然开文即谈“经方之难精” ,然“难精”的关键 ,作者并未把它们归结于“经方”的深奥难懂 ,也未全归结于病情的复杂难辨 ,而是归结于“唯用心精微者 ,始可与言于兹矣”。也就是说 ,作者把医者能否做到“用心精微” ,看做是其医术能否精湛的关键因素。因此 ,作者在下文笔锋一转 ,从“今以至精至微之事 ,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分析近代名医魏长春践行“大医精诚”的事迹。[方法]通过研读魏长春遗著《魏氏失治案记实录》,分析其中的52则医案得失,结合魏氏个人经历,从医技、医德两方面探讨其实践“大医精诚”的高尚形象。[结果]魏氏幼萌悬壶之志,勤于磨砺医术,早期对急症研究深入。纵览详实记录的52则医案,魏氏四诊合参,尤精脉学;面对棘手病证,大胆严谨,依证选方。同时,厚其医德以载其术,无论病情严重几何,魏氏均一视同仁,尽医者之责任。失治案以救治无效收尾,难彰功效,但魏氏仍将所感所悟付梓刊出,以助医道。此书既体现治学之精,又彰显治心之诚。[结论]《魏氏失治案记实录》是魏氏一生躬行仁诚之缩影,大医精诚之形象跃然纸上,可见魏氏是弘扬优秀医德文化的楷模,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并学习之、践行之。  相似文献   

14.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大医习业”,指出学医者首先应该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一定的学医基础,进而才能达到“大医精诚”。并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指导今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引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前已引起了全国各界人们的广泛重视,因而一些医护员工呼吁加强医德修养,提倡文明行医,已成为医药卫生界的共同心声。我国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伟大文明古国,素有良好的医德传统。早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有数篇专论医德的文章,其《大医精诚》,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卷一《序例》第二。现将其原文节注语译如下,然后说明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医德医风     
正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相似文献   

17.
医德医风     
正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相似文献   

18.
医德医风     
正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相似文献   

19.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入门中医,概先读“大医精诚”,既为中医,莫不期待成为苍生大医。大医者,必定兼备精与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艺双馨”。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韩洪主任医师,就是一位追随先贤风范、用行动诠释“大医精诚”的人。医德铸就首…  相似文献   

20.
《大医精诚》又名《医论》,载于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其文着重从“医术之精”与“医德之诚”两方面,启迪医生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树立不迷富贵,救死扶伤的医德。由于该文词深意奥,览者多有不便。今钞撮其中一、二难句,从语法角度予以释译,或许对览者有所启发。【原句】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释义】“盈而益之”以下六个短语,结构形式相同,系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益之”,“损之”、“彻之”、“壅之”、“冷之”、“温之”,即“使之益”、“使之损”、“使之壅”、“使之冷”,“使之温”。其中“之”分别指代“患者的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