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李榕  姬秋和  马恒  朱妙章  高峰 《心脏杂志》2003,15(6):501-503,507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的动脉血管对胰岛素 (Ins)反应性的改变及其主要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 ,对比观察成年 (15周龄 )和幼年 (5周龄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以及成年和幼年正常大鼠 (WKY)的胸主动脉环 ,在未加干预或施加干预 (机械法去除血管内皮或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处理 )后对 Ins反应的变化。结果 :Ins(1~ 12 0 U/ L )对成年和幼年 WKY胸主动脉血管具有舒张作用 ,而对相应年龄 SHR的舒张作用均降低。在12 0 U/ L Ins时 ,成年 SHR和 WKY大鼠的血管收缩率为 :73 %± 4% vs2 9%± 4% ,P<0 .0 1;幼年 SHR和 WKY大鼠的血管收缩率为 :61%± 5% vs 3 2 %± 6% ,P<0 .0 1。去除内皮或用 10μm ol/ L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处理后 ,Ins对成年和幼年 WKY胸主动脉血管的舒张作用均降低 ,且和相应周龄的 SHR无显著差异。此外 ,成年 SHR动脉环在去除内皮前后对 Ins的反应无显著差异 (73 %± 4% vs82 %± 6% ,P>0 .0 5) ,而幼年 SHR在去除内皮后对Ins的反应显著降低 (61%± 5% vs 78%± 5% ,P<0 .0 5)。结论 :Ins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是部分通过内皮和一氧化氮 (NO)介导的。成年 SHR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而幼年 SHR内皮功能无明显损害。此外 ,两者可能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 ,从而降低了血管对 In  相似文献   

2.
李敏  刘蕾  张恒  成思  尹涵  田刚 《心脏杂志》2016,28(4):380-383
目的 研究替米沙坦对高糖高胰岛素共同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Spargue Dawley(SD)大鼠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糖高胰岛素组(25 mmol/L葡萄糖+1×10-7 mol/L胰岛素)、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组(高糖高胰岛素+10 μmol/L PD98059)和替米沙坦组(高糖高胰岛素+10 μmol/L替米沙坦),培养48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胞数量;[3H]thymidine标记法测定细胞DNA合成;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含量;Western blot测定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胰岛素组细胞增殖(1.43±0.12 vs. 0.50±0.10)、细胞计数(1.64±0.03 vs. 1.06±0.02)、DNA合成量(26135.47±324.86 vs. 14528.26±267.18)、S+G2+M百分比〔(19.33±0.12)% vs.(8.56±0.07)%〕、AngⅡ〔(30.58±7.26) pg/ml vs.(18.26±2.64) pg/ml〕与ALD含量〔(19.62±1.25) pg/ml vs.(12.83±1.29) pg/ml〕及p-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高糖高胰岛素组相比,ERK抑制剂组细胞增殖(0.72±0.06 vs. 1.33±0.12)、细胞计数(1.35±0.01 vs. 1.64±0.03)、DNA合成量(18643.76±192.52 vs. 26135.47±324.86)、S+G2+M百分比〔(12.84±0.36)% vs.(19.33±0.12)%〕、AngⅡ〔(23.17±5.31) pg/ml vs.(30.58±7.26) pg/ml〕与ALD〔(15.27±1.13) pg/ml vs.(19.62±1.25) pg/ml〕含量及p-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高糖高胰岛素组相比,替米沙坦组细胞增殖(0.94±0.05 vs. 1.33±0.12)、细胞计数(1.49±0.02 vs. 1.64±0.03 )、DNA合成量(21829.35±154.73 vs. 26135.47±324.86)、S+G2+M百分比〔(15.13±0.42)% vs.(19.33±0.12)%、AngⅡ〔(26.84±4.36) pg/ml vs.(30.58±7.26) pg/ml〕与ALD〔(17.81±1.53) pg/ml vs.(19.62±1.25) pg/ml〕含量及p-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ERK抑制剂组与替米沙坦组各指标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阻滞剂替米沙坦通过部分抑制ERK1/2信号通路改善高糖高胰岛素共同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SG)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RSG组、AngⅡ组及AngⅡ+RSG组。每组6只大鼠(n=6)。采用alzet渗透泵持续皮下泵入AngⅡ[300ng/(kg·min)×7d]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RSG组和AngⅡ+RSG组给予RSG灌胃[5mg/(kg·d)]7d,7d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血压、心脏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变化,测定大鼠主动脉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超氧阴离子的含量。结果:与AngⅡ组对比,AngⅡ+RSG组血压下降[(136±6)mmHgw.(166±6)mmHg,P〈0.01]及心脏质量指数下降[(3.54±0.04)mg,/kg绑.(3.85±0.08)mg/kg,P〈0.01];NADPH氧化酶活性及血管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288.49±36.19)cpm/μg vs.(584.04±69.67)cpm/μg,P〈0.01;(2792.82.7±726.76)cpm/mg vs.(4765.50±597.34)cpm/mg,P〈0.01]。结论:RSG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血管超氧阴离子的含量,拮抗血管AngⅡ诱导的血压升高及心肌肥厚,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醛固酮与依普利酮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胰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SHR分为依普利酮治疗组及未治疗组,WKY大鼠作为对照,分别检测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和钾离子,血浆及胰腺组织醛固酮水平,胰腺病理标本行masson染色及TUNEL+胰岛素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无差异;未治疗组血胰岛素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14.38±2.68 vs 11.42±2.02与11.23±2.42 μIU/ml,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未治疗组HOMA-IR高于对照组(4.16±0.99 vs 2.94±0.75,P<0.01)和治疗组(3.28±0.6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治疗组血醛固酮高于未治疗组和对照组(799.84±67.30 vs 554.56±89.26和480.40±90.21 pg/ml,P<0.01),未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胰腺醛固酮高于未治疗组(135.77±34.34 vs 90.29±15.53 pg/ml,P<0.05)和对照组(75.28±10.82 pg/ml,P<0.01),未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未治疗组胰岛纤维化面积比和胰岛β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26周龄SHR存在胰腺损伤;胰腺醛固酮在胰岛β细胞凋亡和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依普利酮可改善SHR胰岛素抵抗,抑制胰腺纤维化,降低胰岛β细胞凋亡指数,对SHR大鼠胰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共治疗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波动情况,观察BMI、FPG、HbA1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血糖控制均改善,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1.0)vs(4.1±1.9)mmol/L;(1.4±1.4)vs(2.6±1.5)次/d;(1.30±0.65)vs(2.60±0.90)mmol/L,P<0.05]。两组治疗后FPG及HbA1c均降低[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5±2.1)vs(6.2±1.3)mmol/L,(8.7±1.2)%vs(6.3±1.1)%;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4±1.8)vs(6.1±1.4)mmol/L,(8.9±1.4)%vs(6.5±1.2)%](P均<0.01);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BMI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2±2.4)vs(25.5±2.7)kg/m2](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在血糖控制稳定性方面优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变化及罗格列酮(RSG)治疗对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经高糖高脂喂养6周后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T2DM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又分为对照(DM)组和RSG治疗组,RSG组用RSG干预8周,另选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NC)组。实验终止时用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的葡萄糖输注率(GIR)评价胰岛素抵抗,观察大鼠离体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和主动脉NO、eNOS的变化。结果T2DM大鼠GIR、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主动脉NO含量及eNOS阳性表达较NC组显著降低(P〈0、01),RSG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T2DM大鼠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紊乱,RSG治疗可改善内皮功能,增强NO水平和eNOS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8例空腹血糖10 mmol/L的初诊T2DM患者,分为CSII治疗组和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组(MSII治疗组),每组29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胰岛素用量等。结果两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达标胰岛素日最大用量CSII组〔(0.60±0.15)U/kg〕较MSII组〔(0.89±0.21)U/kg〕明显减少(P0.01);血糖达标平均控制天数CSII组〔(6.3±2.1)d〕与MSII组〔(9.5±4.9)d〕相比明显减少(P0.01)。结论 CSII较MSII能更快速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法将120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RSG组,治疗12周。结果安慰剂组的HbA1c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RSG组与基线比较FPG、2h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sC-RP均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RSG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使hsC-RP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组及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4次/d)组。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者,CSII组每4g葡萄糖同步增加基础量胰岛素1U;MSII组用微量注射器同步静脉注射胰岛素1U。结果治疗期间血糖平均值、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血糖2.78mmol/L)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86±1.15)vs(10.05±1.87)mmol/L;(3.53±1.16)vs(6.49±2.75)d;23.7%vs 57.9%,P0.01];治疗后14d,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3±4.73)vs(24.06±5.15)分,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vs 39.5%,5.3%vs 10.5%,P0.05)。发病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在血糖控制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疗效优于MSII。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两种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一般情况匹配且需要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进行治疗。在血糖达标前提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量无统计学差异[(38.0±6.2)w(40.0±5.1)U/d,P〉0.05]。两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6.32±1.43)VS(6.86±1.51)mmol/L,P〉0.05]及血糖漂移系数[(1.35±0.22)VS(1.41±0.13),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低血糖事件少于门冬胰岛素3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vs8%,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在血糖控制良好时,胰岛素总量、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NF-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23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高剂量(H)组、中剂量(M)组、低剂量(L)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6、3、1μg·kg^-1·d^-1的TNF-α,正常对照(N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共7天。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和3-[^3H]葡萄糖为示踪剂的扩展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TNF-α处理后,小鼠FBG、血浆胰岛素(Ins)和FFA水平均增高,且H组明显高于NC、M和L组。IVGTT结果显示H组糖耐量减低,Ins释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在胰岛素钳夹术中,H组基础葡萄糖清除率(GDR)和肝糖输出率(HGP)明显高于NC组(P<50.01)。在钳夹稳态时,H组血浆Ins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Ins对FFA的抑制作用较NC组明显降低(P<0.01),H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P<0.01);钳夹稳态时小鼠GDR明显增加,但H组GDR的增加仍明显低于NC组(P<0.01);钳夹结束时,NC组HGP被完全抑制,而H组仅被抑制59%。结论高剂量TNF-α(6μg·kg^-1·d^-1)处理可导致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肝和外周组织的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的影响。方法:雄性SHR16只,随机分为两组,即安静对照组(8只)和运动组(8只),另正常雄性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SHR运动组进行8周游泳运动训练。8周后,分别测定3组鼠血浆UⅡ、前列腺素Ⅱ(PGI2)含量。结果:SHR游泳组大鼠血浆U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增加[(1.17±0.17)ng/ml∶(1.09±9.77)ng/ml,P0.05],SHR游泳组血压较SHR对照组显著下降[(157.6±7.06)mmHg∶(185.9±6.64)mmHg,P0.01],血浆PGI2含量较SHR对照组患者增加[(183.25±43.46)pg/ml∶(135.43±22.13)pg/ml,P0.01]。结论:适度运动能提高SHR血浆VⅡ、PGI含量,从而使舒血管物质增多,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对于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逆转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途径。方法实验采用17个月龄的SHR分别连续给予12周的丹参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对照,选取同周龄的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同时选用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2(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灌胃处理后注射丹参。测定血压、血流动力学、左心室质量指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心肌细胞的大小或心肌纤维化水平,左心室心肌COX-2的蛋白表达和活性水平。结果与老年WKY大鼠相比,老年SHR高血压对照组血压显著增高f收缩压:(171±12)vs(125-I-3)mmHg;舒张压:(115±9)VS(87±3)mmHg;平均动脉压:(139±10)vs(106±5)mmHg;P〈0.05],心功能恶化[LVEDP:(13.9±1.7)VS(7.6.4-1.3)mmHg;LVdP/dtmax:(2528±167)VS(3015±217)mmHg/s;-LVdP/dtmax:(1957±134)vs(2501±175)mmHg/s,P〈0.05],左室质量指数增加[(3.45±0.07)VS(2.23±0.06)mg/g,P〈0.051,心肌细胞增大[心肌细胞直径:(23.5±0.4)VS(14.3±0.4)仙ITI,P〈0.051,纤维化严重[心肌间质纤维化指数:(1.66±0.05)%vJ(0.64±0.05)%;心肌血管周围纤维化指数:(139±9)%w(68±7)%,P〈0.05],心肌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125.8±7.2)VS(47.6±3.8),P〈0.05]以及活性增强[(73.9±5.6)vs(56.7±4.4)kU/g,P〈0.05]。应用丹参的SHR组,收缩压无显著变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塞来昔布能够部分消除丹参的作用。结论丹参能显著逆转老年SHR的心肌纤维化水平,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老年早期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确诊的30例老年早期DC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达标前后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的SOD[(118.40±25.41)VS(171.16±27.76)U/ml]和GsH-PX[(120.53±46.26)vs(175.58±52.37)u]明显上升(P〈0.01),MDA明显下降[(49.53±14.42)vs(22.65±12.54)nmol/ml,P〈0.01]。空腹血糖[(5.64±0.53)vs(10.96±2.6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74±1.46)vs(18.50±3.24)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2.50±1.12)vs(5.90±1.82)mmol/L]、总胆固醇[(4.40±0.45).kS(8.44±0.90)mmol/L]、甘油三酯[(2.80±1.01)vs(6.84±1.83)mmo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1±0.73)vs(5.11±1.35)mmol/L]、游离脂肪酸[(0.34±0.11)vs(0.73±0.10)mmol/L]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明显上升[(73.32±12.20)vs(11.80±5.50)mmol/L,P〈0.05]。心脏舒张功能(E/A)明显改善[(0.74±0.35)vs(1.09±0.23),P〈0.01]。结论老年早期DCM患者使用胰岛紊泵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NAsH伴肝纤维化的模型(HF24w),同时高脂喂养大鼠12周后予罗格列酮(1.5mg·kg^-1·d^-1)干预12周(HF24W+RGZ12W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Ins、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HF24W+RGZ12W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HF24W组(P〈0.05),脂肪变性与HF24W组无统计学差异;HF24W+RGZ12W组血清MDA、TNF—α、FFA、Ins、HOMAIR均明显低于HF24W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减缓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前纤维蛋白1(Profmn-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SHR及其同源对照魏-凯氏(WKY)大鼠,给予替米沙坦(5~10mg/kg·d)或安慰剂,为期10周。尾套法测量大鼠尾血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治疗后大鼠主动脉组织中Profilin-1mRNA和蛋白及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与WKY对照组相比,SHR大鼠血压明显升高[(126±3.5)mmHg:(195±6.1)mmHg],伴血管Profilin—1mRNA[(1.0±0.11);(7.8±0.57)]及ERK硫酸化水平[(1.0±0.11):(2.43±0.19)]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而经替米沙坦治疗后SHR大鼠血压明显降低[替米沙坦低剂量组(169±6.2)mmHg,高剂量组(161±4.9)mmHg],伴Profilin-1mRNA[替米沙坦低剂量组(4.45±0.92),高剂量组(1.95±0.41)]表达及ERK1/2磷酸化水平[替米沙坦低剂量组(1.62±0.20),高剂量组(1.34±0.09)]明显下调(P均〈0.05)。结论:长期替米沙坦治疗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水平,降低血管Profilin-1表达及ERK1/2磷酸化水平,提示替米沙坦对高血压血管重塑具有一定的保护功效。  相似文献   

19.
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12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糖、胰岛素水平降低,肱动脉顺应性和血一氧化氮水平增加。提示罗格列酮能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与NO合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罗格列酮(RGZ)与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FPG)11.1mmol/L的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Ins)组和胰岛素+罗格列酮治疗(Ins+RGZ)组,两组年龄、病程、BMI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达标后再维持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均作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比较两组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的FPG、2hPG、HbA1c、静脉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0~60)均显著下降,HOMA—B改善(P〈0.01或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IVGTT10min内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60min内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AUC-I0~10/AUC-I0~60)分别增加10%和12%(P=0.085,0.05)。Ins+RGZ组I2、I5、I10及FC-P显著提高,Ins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FPG和2hPG下降与负荷后胰岛素增值和血糖增值比值呈正相关(r=0.593,P=0.000;r=0.548,P=0.001),表明治疗后胰岛素处理葡萄糖能力与血糖控制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罗格列酮(而不是胰岛素)能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T2DM患者早期联用RGZ,有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