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2.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3.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病位在胃脾,与胆肝密切相关,其病因可从“六郁”而论,六郁结于中焦,有碍中焦升降运动,当升而不升,当降而不降,气机升降运动失调,脾之健运失常,肝失疏泄,胆随胃逆,肝随脾升,则BRG的临床表现随之而生.且“六郁”为病,又可相继生焉,“六郁”致病在BRG发病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证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法、化痰降浊解郁法、清中降逆解郁法、化瘀通络解郁法、消积导滞解郁法等.  相似文献   

4.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音动作减少、迟缓,不愿会友。其起病缓慢,往往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等。根据《景岳全书.郁证》:记载"凡五气之郁,则郁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气结为滞者,宜顺宜升。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  相似文献   

6.
土郁证首见于《内经》 ,“土郁夺之”是《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完善下 ,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郁证理论 ,现就“土郁”及“土郁夺之”作一探讨。1 起源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运气变化规律、胜复郁发的情况时谓“郁极乃发 ,待时而作也” ,即五运  相似文献   

7.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8.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9.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与"六郁"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中的“五郁”到朱丹溪“六郁学说”的创立,体现了医学发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注重临床实际的求索过程。《内经》云“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肾病也。”朱丹溪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认识到《内经》五郁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痕迹,临床中很难使用,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相似文献   

11.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12.
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医郁证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医郁证体系的形成不是沿着传统认为的线性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吸收历代中医情志病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医《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神经症的理论,重新构建的一个全新体系,是“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的过程。不可否认,在现代郁证理论体系中,包含有《黄帝内经》五郁、丹溪六郁等理论的“成分”,如在论述病机的时候,提到“气郁”“木郁”,在治疗中,依然会使用越鞠丸,但是现代郁证的理论体系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其中所存在的来源于《黄帝内经》、朱丹溪的“成分”均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当时的原意。  相似文献   

13.
郁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的辨证施护吴淑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关键词郁证,辨证施护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及宏病,隶属中医“郁证”范畴。《证治汇补》云:“郁症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临证指南医案》更指出“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  相似文献   

14.
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以调节全身气机。"郁者,滞而不通",气机瘀滞而致郁证。肺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决定了肺脏与六郁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六郁的发生皆可因于肺,而肺病亦可因六郁而产生。  相似文献   

15.
1 社会与情志社会是人类聚居、生活、生产和团体组织的一个整体和场所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工作生活、社交等问题 ,直接影响到人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与生命健康 ,因此也渗透到医学方面来。拿“七情”做例子 ,如暴怒伤肝 ,过喜伤心 ,悲哀伤肺 ,忧思伤脾 ,惊恐伤肾 ,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则可致睡眠障碍。《丹溪心法》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在旧社会 ,因七情所伤致发各种疾病 ,不能尽终其天年者 ,比比皆是。因此 ,气滞则出现胁胀、眩晕、心悸、…  相似文献   

16.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18.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妇人之病多起郁、经、带、胎、产、杂病中,从郁论治者尤多。首先根据临床用药体会,归纳出郁证常用的六类药物及方剂,次举郁证病案壹例,以示用药大法及其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0.
张壮战 《广东医学》1993,14(2):97-99
肝气郁结在临床上可以导致很多疑难病证,以肝郁的理论指导辨证治疗能解决不少问题,下面谈谈点滴体会,请同道指正。一、关于病因《杂病源流犀烛》“诸郁脏器病也,其源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产生有二个基本条件,一是病者的体质因素,即脏器弱;二是情志刺激,即思虑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