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带和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性状的差异,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利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MSCs,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胎盘MSCs。传代培养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来源的MSCs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两者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差异,通过细胞周期和群体倍增时间测定比较两者生长增殖能力,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比较其分化能力。结果胎盘MSCs和脐带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均一的成纤维样或长梭形外观,两种细胞均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胎盘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0.8 h,52.12%处于G0/G1期,脐带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39.5 h,57.50%处于G0/G1期,表明两者增殖能力旺盛,且无明显差异;两者在体外均可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胎盘源MSCs具有与脐带源M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可作为临床治疗用细胞或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W MSCs)体外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表面APJ受体表达的变化,探讨APJ是否可作为鉴定内皮细胞的早期细胞表面标志物。方法剖宫产取脐带后分别用酶消化和组织贴壁法培养获得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用酶消化法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取2×107第2代HUW MSCs用单克隆APJ APC荧光抗体标志后行流式分选,测定HUW MSCs实验前细胞表面表达APJ的水平。实验分3组:诱导组MSCs用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5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表皮生长因子10 μg/L和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M199培养基培养;共同培养组MSCs先与HUVECs在Transwell 6孔培养板中,用含10%FBS的M199培养5~7 d后转入25 cm2培养瓶中继续培养,培养液为含10%FBS的M199和培养1 d内皮细胞的M199(2∶1)混合培养基;单纯培养组细胞培养基为含10% FBS的M199。培养周期为14 d。分别于第7、10、14天流式检测各组细胞APJ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内皮细胞表面APJ水平作为阳性对照。另外于第7、14天检测3个实验组、内皮细胞组、HUW MSCs组内皮细胞早期标志物CD309表达变化情况,比较各实验组之间APJ与CD309变化趋势。结果HUW MSCs流式分选出5×103APJ+ HUW MSCs,表面表达APJ基本呈阴性。诱导组、共同培养组和单纯培养组细胞形态均较HUW MSCs有显著改变,诱导组呈圆形、线性、网状,共同培养、单纯培养组细胞呈卵圆形、长梭形。另外,诱导组生长最快,增殖能力最强;单纯培养组次之;共同培养组细胞生长缓慢,增殖能力最弱。第7、10、14天,3组细胞CD309表达分别为诱导组18%、26%和88%,共培养组05%、25%和47%,单纯培养组03%、21%和27%。第7、10、14天各组APJ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诱导组05% 、09%和52%,共培养组04%、08%和30%,单纯培养组02%、06%和21%。结论HUW MSCs表面APJ表达基本呈阴性,HUW MSCs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APJ表达逐渐上调,与内皮细胞早期标志物CD309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作为早期内皮细胞鉴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人脐带全层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化,为组织工程软骨和软骨损伤后修复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脐带全层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表型,采用微团细胞培养在软骨诱导液中向软骨细胞分化,阿尔辛蓝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分化情况,RT-PCR法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聚集蛋白聚糖(ACAN)基因情况。结果人脐带全层来源的MSCs呈成纤维样形态漩涡状贴壁生长,细胞高表达HLA-I类分子、CD73、CD90、CD166及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CD31、CD80、CD86及HLA-DR。细胞诱导分化21d后,阿尔辛兰及甲苯胺蓝染色阳性;RT-PCR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ACAN,而对照组无表达。结论人脐带全层为成体MSCs提供一种新而方便的来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培养能够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ats并体外传代,实验组用HGF(20mg/m1)+EGF(10mg/m1)对体外培养的Mscs进行诱导分化。细胞免疫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MSCS进行鉴定。RT-PCR检测诱导后慨的AFP、AIb、CK-18的mRNA表达。电镜观察诱导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贴壁的MSCs单个存在或形成克隆,细胞形态比较均一,为长梭形,7~10天达汇合。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均证明培养的细胞为MSCs。实验组MSCS在培养21天时表现为类肝细胞的形态特点。RT-PCR:AFP mRNA在第7天呈阳性表达,AIb mRNA及CK-18 mRNA开始即有表达,21天增强。电镜观察见诱导21天的Mats形态结构与肝细胞相吻合。结论Mats在体外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HGF+EGF可诱导MSCs向类肝细胞分化,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1型糖尿病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10只21~28日龄C57BL/6雄鼠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组小鼠(n=5)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Z)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正常组小鼠(n=5)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作为对照,连续注射5 d,1周后监测小鼠随机血糖,连续测量3 d。分别提取两组小鼠腹股沟和性腺脂肪,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通过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体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细胞特性。为进一步比较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取第3代(P3代)两组ADSC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分化,分别在诱导的第3、5、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表达。结果 T1DM组小鼠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增长缓慢的典型表现;两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的培养细胞均呈梭形纤维样、贴壁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两组细胞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或不表达CD11b、CD34、CD45、MHC-Ⅱ;体外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二者均具...  相似文献   

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以及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人髂后上嵴抽取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hMSCs,体外扩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培养的hMSCs进行鉴定,同时检测第3代和同代溴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hMSCs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hMSCs在培养24小时内可见少量贴壁细胞,7天达到融合,免疫细胞化学示CD44和CDl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示CD44阳性率为89.64%,CD34为0.11%。大部分hMSCs核抗BrdU染色阳性,阳性率达90%。细胞周期显示第3代和同代BrdU标记的hMSCs约有90%的细胞处于G0/GI期,第10代为80%。结论hMSCs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hMSCs变得宽大扁平且增殖速度减慢,出现衰老现象;用BrdU标记hMSCs对其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赵鹏  李玉明  庞伟  周欣 《武警医学》2006,17(9):670-672,F0003
 目的 对比研究5-氮胞苷(5-aza)在不同时点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雌性Wistar大鼠MSCs,分为6组,每组n=12,每次诱导均加入10μmol/L 5-aza作用24h.分组及各组诱导开始时间点为:A组,原代培养第72 h;B组,传5代后72 h;C组,传10代后72h;D组,传15代后72 h;E组,原代培养第72小时诱导1次,传5代后72h再重复诱导1次,共诱导2次;F组,空白对照组.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阳性表达率.结果 MSCs经诱导后,表达肌球蛋白重链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A、B、E组间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C、D组比较阳性率较高(P<0.05),C、D组间无差异.结论 MSCs在体外诱导后可表达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定向分化能力明显降低.作为移植种子细胞,以3~5代MSCs较好.  相似文献   

8.
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并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分化,探讨其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表型CD29、CD90、CD34、CD44、CD31、CD45进行鉴定,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原代分离的细胞培养24 h,干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其他血细胞悬浮。培养3 d,贴壁细胞逐渐变梭形;培养第4 d,细胞开始分裂;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加,逐渐形成漩涡状排列,细胞形态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不规则形;培养第10 d,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按1∶2传代。选择第3代骨髓干细胞分析显示,CD29、CD44、CD90阳性表达,CD31、CD34、CD45阴性表达。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后染色鉴定呈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法培养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9.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转化为汗腺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汗腺细胞(SGCs)直接和间接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别分离培养、扩增并鉴定MSCs和汗腺细胞。将培养的MSCs和经47℃高温处理造成热休克的SGCs直接和间接共培养,1周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MSCs的表型改变,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结果 MSCs和SGCs均呈克隆样生长,MSCs表达CD44、CD105和CD29,不表达CD34、CEA、CK19和CK7;SGCs表达CEA、CK19、CK8和CK7。MSCs与经高温损伤后的SGCs共培养1周后,部分MSCs呈汗腺细胞表型,间接共培养结果示各组MSCs均表达水平相当的ERK,但pERK水平表达不同。结论 成人MSCs和热休克的SGCs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均可诱导MSCs向SGCs表型转化,pERK途径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神经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条件及可行性。方法:取大鼠真皮组织,采用贴壁传代培养筛选法,分离培养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经β-巯基乙醇诱导,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早期贴壁的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4代,细胞形态较为均一,86%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表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但因子Ⅷ和角蛋白表达阴性。经β-巯基乙醇诱导,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细胞突起增多,具有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NF-200)。结论:大鼠真皮组织中存在着成体多能干细胞,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提示真皮可能是成体多能干细胞的又—来源,有望在神经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体外预处理、启动免疫保护功能的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fBMSCs)的潜在自身成瘤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及细胞周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遗传稳定性,裸鼠皮下接种检测体内成瘤性。结果体外预处理的hfBMSCs呈正常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抑制hfBMSCs生长增殖(P〈0.05),对染色体核型无影响,不具备体内成瘤性。结论经体外预处理的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具有自身成瘤性。  相似文献   

12.
赵英男  朱杰 《武警医学》2014,(1):9-12,15
目的 探讨胞浆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用CD45-APC/SSC及CD38/CD56/CD19及CD138联合设门,通过检测胞浆内轻链(cκ链、cλ链)对45 例经治疗后已完全缓解MM患者(治疗前已经过上述免疫分型检测)的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同时进行跟踪随访,分析MRD对MM患者的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时间是否存在影响.结果 45例骨髓瘤患者中分泌型为37例(其中IgG型为27例,IgA型为10例),轻链型为5例(λ链型4例,κ链型1例),不分泌型3例.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出现的频率为,分泌型中100% (37/37),轻链型20%(1/5),不分泌型0%(0/3);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为,轻链型80%(4/5),不分泌型100%(3/3).CD138+,100%(45/45);胞浆轻链(cκ链、cλ链),100%(45/45),其中分泌型:cκ链27%(10/37);cλ链:73%(27/37);轻链型:cκ链20%(1/5),cλ链:80%(4/5);不分泌型:cκ链33%(1/3),cλ链:67%(2/3),经治疗缓解后进行MRD检测,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8%(7/38),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00%(7/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κ链组MRD阳性率为25%(3/12),cλ链组33%(11/3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个月后,MRD阴性组复发率13%(4/31),MDR阳性组复发率为71%(10/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阴性组累积无病生存时间中位数15.53(9.35-21.62)个月,明显长于MRD阳性组的9.75(3.69-14.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胞浆轻链测定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对临床开展相关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 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 μm之间.BST2 -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 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 ±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 -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苯吸入染毒对尾吊模拟失重大鼠免疫系统及其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染毒组.对照组吸入新鲜空气,染毒组吸入10 mg/m3的苯气体,每天24 h,连续7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中白细胞(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LYM)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CD4极显著降低(P<0.01)、CD8极显著升高(P<0.01).染毒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微核率极显著升高.结论:苯吸入染毒7 d可导致尾吊SD大鼠机体细胞免疫紊乱并可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 MDSCs )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例青年创伤患者(18~30岁)和21例老年创伤患者(>60岁),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标志物,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Cs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MDSCs比例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伤后1d,老年组和青年组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3d和7d,老年组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MDSCs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相关性。结论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高,可能是老年创伤患者更容易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术毕(T3)、术后1d(T4)、术后3d(T5)测外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术毕、术后1d时CD3、CD4、CD8及CD4/CD8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术后3dⅡ组指标恢复接近麻醉前水平,Ⅰ组各项指标仍低于麻醉前水平。两组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犬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含量动态变化,为干细胞治疗战创伤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比格犬10只,采用手术方法切除左侧肾后,经肾动脉放血至血压60mmHg并维持30min。实验组(n=5)皮下注射GM-CSF5μg/kg,隔日1次,连续3次,对照组(n=5)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0、2、4、6、8、10d采集外周血,计数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CD3+、CD4+、CD8+、CD56+、CD34+、CD133+细胞比例和血清TNF-α、IL-1、IL-2含量。结果与0d比较,实验和对照犬在创伤失血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第4~6d达到高峰(P〈0.05),然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细胞的比例均下降(P〈0.05),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56+细胞的比例下降(P〈0.05),到第4~6d达到最低(P〈0.05),随后逐渐升高,至第10d时接近正常,其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4+、CD133+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至第2~4d达到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浆TNF-α、IL-1、IL-2的含量均逐渐升高,至第6d达到高峰(P〈0.05),随后下降至第10d时接近正常。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可提高创伤失血犬外周血免疫亚群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提示具有保护创伤失血犬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携紫杉醇(Pac)和注射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Herceptin)高分子造影剂(Pac-PLGA-HER)联合超声体外寻靶能力及显影效果.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载Pac靶向高分子造影剂.将MCF-7细胞种植于12个培养皿中,培养24 h,分为4组,每组3个:非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组)、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HER组)、靶向造影剂+超声组(Pac-PLGA-HER+超声组)和抗体封闭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高分子造影剂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观察体外显影效果,并用DFY型定量仪进行定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粒径为(596±12) nm,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可与MCF-7细胞大量结合.体外显影实验示靶向与非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声强分别为(134.50±10.19)和(135.11±11.49) dB,平均灰阶分别为147.83±11.12和148.50±12.63,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均为-0.097,P均>0.05).结论 携Pac和Herceptin的高分子造影剂对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在体外显影实验中有较好的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ep Par1等抗体在诊断血清AFP阴性肝细胞肝癌(HCC)及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肝转移性腺癌(MAC)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100例血清AFP阴性HCC、30例ICC及36例MAC(胃腺癌30例、肺腺癌6例)石蜡标本,根据Hep Par1等抗体的染色、表达率、金标准诊断、综合性能计分(CCS)筛选免疫组化诊断谱。结果血清AFP阴性HCC中,Hep Par1胞浆染色(CCS≥8);CD34血管均匀染色(CCS=9);CD10(CCS=8)及CEA毛细胆管染色。ICC、MAC中,CK19(ICC中CCS=7)、CK7(MAC中CCS=7)胞浆染色,CEA膜浆染色。结论诊断血清AFP阴性HCC联用CD34与Hep Par1(或CD10、CEA);鉴别诊断ICC、MAC分别加用CK19、CK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