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且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添加剂对微乳区的影响。结果: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助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油相的结构,水相中添加剂的变化及温度的变化对微孔的形成均有影响。结论:在合适的条件下,应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制成药用微乳载体。  相似文献   

2.
甘草酸二铵微乳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口服油包水型微乳。方法选用Volp-5为表面活性剂,短链醇类作助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的油相,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微乳处方,研究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油相等因素对微乳区形成大小的影响,考察了甘草酸二铵微乳的稳定性。结果油包水型微乳的优化处方为Volp-5、异丙醇、油酸乙酯、水。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二铵微乳稳定性良好。结论油包水型微乳可作为水溶性药物甘草酸二铵新剂型载体,质量稳定,易于制备。  相似文献   

3.
桦木酸微乳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桦木酸微乳的配方组成,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三元相图,筛选微乳配方组成;建立桦木酸的HPLC测定法;考察微乳对桦木酸的增溶作用,及室温、40℃、光照条件下放置10d的稳定性。结果Cremophor RH40和Tween80均可形成微乳,随着Km(表面活性剂/乙醇的重量比)的增大,微乳区也增大,油相十四酸异丙酯和十六酸异丙酯对微乳区的影响不大,微乳在室温、40℃和以及光照的条件下一直呈澄清透明状态,说明微乳在这些条件下稳定。结论优选的最佳配方组成为Tween80-乙醇-十四酸异丙酯一水的比例为5:5:3:8.6。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9-硝基喜树碱(9-NC)自微乳化静脉注射给药系统,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情况.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确定微乳形成的区域,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最佳处方,并对9-NC自微乳化制剂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同时还考察了该制剂在正常SD大鼠体内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行为.结果 以注射用大豆油为油相、EPC/Tween 8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等成分组成的9-NC自微乳化给药系统(9-NC SeH-emulsification Mtcro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s,9-NC SMEDDS)在临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50倍后可自发形成粒径(40.6 ±0.23)nm 的微乳,9-NC SMEDDS 和溶液药动学参分别为:t 1/2(0.97±0.14)h和(0.69±0.11)h, (372.77±49.62) ng/(h·ml)和 (225.60 ± 56.10) ng/(h·ml) MRT (1.40±0.21)h和(0.99±0.15)h.结论 9-NC SMEDDS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可显著提高9-NC 静脉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基质,液体石蜡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CaCl2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结果最优处方为油水相体积比为8∶1;乳化剂比例为3.0%;交联剂用量为1.0%;交联时间为15 min;搅拌速度为500 r.min-1。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吸水速率快,吸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刘洋  吕娟丽  沈丹  李新芳 《武警医学》2009,20(3):273-274
微乳(microm mulsion,ME)的概念是由Hoar和Schul-man[1]在1943年引入的,是指乳滴直径介于0.05~0.1 μm的乳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按一定比例,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形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7.
牛血清白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蛋白,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包裹材料,探索粒径小于10μm的微球的制备方法并优化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蛋白质微球,以BCA法及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及蛋白从微球的释放。考察BSA浓度,内外相体积比,PLGA浓度,超声功率,匀浆转速,PVA浓度,PVA体积,PLGA分子量等因素对微球包封率、粒径、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影响。结果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以得到较高的载药量及包封率、粒径在5μm左右的微球。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得到粒径5μm左右不同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具有较高包封率的微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积雪草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积雪草苷囊泡,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投药量、胆固醇用量、孵化时间、孵化温度等处方因素和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筛选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并对积雪草苷囊泡的最优处方和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因素考察试验中,对积雪草苷囊泡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投药量>孵化温度>孵化时间。优化处方及工艺为:积雪草苷36 mg,孵化温度30 ℃,孵化时间30 min,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9.56%和25.26%,镜下观察成典型囊形。结论 采用薄膜蒸发法所制备的积雪草苷囊泡呈圆形,分散性好,囊泡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HepaSphere载药微球与碘化油乳化剂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5年3月—2016年5月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129例,其中栓塞材料使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68例(微球组),碘化油乳化剂61例(碘油组),比较两组在TACE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如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及肝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术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区疼痛,微球组的疼痛程度比碘油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等,与碘油组相比,微球组发热的程度和术后疼痛的程度均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方面,术前及术后3 d两组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 d微球组的AST水平低于碘油组,说明微球组恢复的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比碘化油乳化剂,应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行TACE治疗大肝癌,其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氟尿嘧啶纳米乳剂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大豆油纳米乳剂的相图、稳定性、载药量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特点。方法在三元相图的基础上优选出制备纳米乳剂的最佳处方,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乳剂粒径的大小,HPLC法测定纳米乳剂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及体外释放性能。结果纳米乳剂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20±10nm,药物包裹率85.06%,体外11h药物释放50%,50h缓释9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纳米乳剂性质稳定,与游离的药物相比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薏米仁油研制紫杉醇微乳,评价其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和薏米仁油,制备紫杉醇微乳,并测定其Zeta电位和粒度分布。评价紫杉醇微乳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其抗肿瘤作用。结果紫杉醇微乳粒径为112.6±2.5nm,Zeta电位为-32.4±3.5mV。在本实验条件下,紫杉醇微乳显著降低了紫杉醇的急性毒性,紫杉醇和薏米仁油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P〈0.01)。结论我们制备的紫杉醇微乳有可能成为一种较好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双源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以及去除栓塞区域碘油的能力。方法:对40例肝癌TACE术后患者先行常规腹部平扫(TNC),然后静脉注射对比剂行双能量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之后采用肝脏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LiverVNC对双能量强化图像进行处理,得到VNC图像,以TNC图像为标准,评价VNC图像的图像质量及VNC去除碘油的能力,比较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碘油沉积缺损区及病灶周边区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NC具有很强的去除碘油的能力,对于碘油沉积患者,VNC较TNC在图像质量上有所下降,碘油沉积缺损区的CT值VNC较TNC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C动脉期CT值-54.4±19.1,VNC—CT值:44.8±12.9,P〈0.05;TNC门静脉期CT值=54.4±19.1,VNC-CT值=45.3±13.4,P〈0.05),病灶周边区的CT值VNC与TN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C动脉期CT值-56.4±7.6,VNC—CT值=55.1±7.8,P〉0.05;TNC门静脉期CT值:56.4±7.6,VNC—CT值-58.3±8.2,P〉0.05),病灶的动脉期VNC与门静脉期VNC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碘油沉积缺损区动脉期CT值-44.8±12.9,门静脉期CT值-45.3±13.4,P〉0.05;病灶周边区动脉期CT值-55.1±7.8,门静脉期CT值=58.3±8.2,P〉0.05)。结论:对于较少碘油沉积的病例,VNC能基本满足诊断需求,对于肝癌TACE术后病灶,VNC对病灶周边区的显示好于病灶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分析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能谱CT能谱模式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采用70keV单能图像、碘基图像和最佳keV能量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图像模式下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和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本组胰岛素瘤动脉期和门静脉期70keV单能图像、最佳ke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上CNR分别为3.18±2.21、3.77±2.37、3.13±2.18和1.77±1.25、2.20±1.38、1.87±1.08。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70keV单能图像、最佳ke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的CNR,动脉期图像均明显优于门静脉期(t=3.139,P=0.005;t=3.196,P=0.004;t=3.05,P=0.003)。动脉期最佳keV能量图像上病灶CNR大于70keV单能量图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70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对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分别为73.3%(22/30)、86.7%(26/30)、86.7%(26/30)、96.7%(29/30)和53.3%(16/30)、73.3%(22/30)、73.3%(22/30)、76.7%(23/30)。结论:在诊断胰岛素瘤方面,不同能谱扫描模式下动脉期图像均优于门静脉期,最佳ke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优于70keV单能量图像。能谱CT多参数图像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甲鱼油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从甲鱼脂肪中提取甲鱼油,并分析其浓度及纯度。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利用低温浓缩工艺富集甲鱼油中DHA和EPA。以超临界提取甲鱼脂肪为原料,用低温浓缩法富集DHA和EPA;从甲鱼脂肪中提取甲鱼油,然后用GC法测定DHA和EPA,并对不同温度、溶剂配比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从甲鱼脂肪中获得CO2超临界萃取原油(SFE原油),并经正交分析得到最佳的组合为A1B3C3,其最优化工艺条件是:压力20MPa,温度50℃;时间4h,CO2用量为2m·lg^-1,EPA和DHA的最高萃取率为:16.32%,SFE原油∶溶剂为1∶12、冷冻8h的条件下,得到的甲鱼油中EPA+DHA含量为26.39%。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简便易行,还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等优点。因此该方法为开发和综合利用甲鱼资源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确定胰腺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并应用此扫描方案分析胰周血管的显示率。方法:①随机选择2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进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强化峰值及到达峰值时间;②随机选择4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进行胰腺三期增强扫描,分析胰周血管的显示率。结果:①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约为30s,平均强化峰值为350.3HU,20s时平均CT值为316.7HU;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约为45s,胰腺实质强化峰值时间约为40s,肝脏实质强化峰值时间约为55s,曲线到达峰值后75s内处于平台期;②胰周主要动脉(CA、HA、SA、sMA)的显示率为100%(40/40),除AIPDA以外的其它胰周小动脉显示率为75%~100%。胰周主要静脉(PV、SV、SMV)的显示率为100%(40/40),除AIPDV以外的其它胰周小静脉显示率为75%-100%。结论:在注射剂量100ml,注射流率4ml/S时,建议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s,胰腺实质期45s,门静脉期或肝脏期70s。  相似文献   

16.
椒目中提取α-亚麻酸的冬化工艺正交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椒目中提取α-亚麻酸的最佳冬化试验条件。方法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在冬化工艺中影响椒目中α-亚麻酸含量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以α-亚麻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影响冬化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冬化时间〉温度〉溶剂与混合脂肪酸之比,各因素对α-亚麻酸的提取均有影响;结论冬化最佳工艺条件是混合脂肪酸与乙醇等体积在.10℃下冬化24h。采用该工艺条件重复试验证实,α-亚麻酸的含量可提高到39.90%,出油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拉科酰胺原料药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固定相(4.6 mm×250 mm,5μm),色谱纯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为1.0 mL/min,色谱柱柱温35℃,测定拉科酰胺原料药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结果:拉科酰胺进样量在1.0~2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7.995 2 c+9.993 6(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0.75%,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准确、重复性好,用于控制拉科酰胺的含量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以SPECT/CT测定GFR时用CT直接测量肾脏深度代替传统的Tonnesen公式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49例患者在接受肾动态显像的同时进行腹部CT平扫,测量两侧肾的深度.将所测值与传统的Tonnesen公式值和SPECT侧位平面图像测量值进行比较,然后将CT和SPECT测得的肾脏深度数据代入到Gates法GFR测量软件中,观察肾脏深度改变对GFR测定值的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对Tonnesen公式法和SPECT测量法测得的肾脏深度值及各自深度值对应的GFR与CT法测得的相关数据间差异进行比较,对Tonnesen公式误差、SPECT测量误差与肾脏深度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T测得的肾脏深度分别为右肾(7.04±1.15) cm,左肾(7.18±1.15) cm.与CT测量值相比,Tonnesen公式法低估了肾脏深度[右肾:(5.77±0.90) cm,t=- 11.50,P<0.01;左肾:(5.74±0.88) cm,t=12.20,P<0.01],而SPECT测量值则高估了肾脏深度[右肾:(7.40±1.15) cm,t=5.19,P<0.01;左肾:(7.49±1.19) cm,=5.14,P<0.01].Tonnesen公式法误差与肾脏深度呈正相关(右肾:r =0.62,P<0.01;左肾:r=0.73,P<0.01),而SPECT测量误差与肾脏深度不相关(右肾r =0.26,P>0.05;左肾r=0.38,P<0.01).Tonnesen公式法得到的两侧肾脏深度差为0.03 ~0.05 cm,而SPECT和CT得到两侧肾脏深度差分别为0.54±0.33(0.01~1.28) cm和0.62±0.45(0.01~1.60) cm.Gates法采用Tonnesen公式肾脏深度低估了GFR,与CT所测肾脏深度对应的GFR相比,误差百分比分别为右肾(-20.92±11.28)%(t=-6.99,P<0.01),左肾(-23.71±7.71)%(t=-8.73,P<0.01);采用SPECT测量则高估了GFR,对应误差百分比为右肾(5.23±9.64)%(t=2.72,P<0.01),左肾(8.93±9.29)%(=5.21,P<0.01).结论 采用SPECT/CT的CT功能精确测量两侧肾脏深度,有助于提高Gates法GFR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