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用于COPD老年患者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择期行上腹部和胸腔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GEA组和单纯全麻(GA)组,术后分别采用硬膜外和静脉镇痛,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苏醒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镇痛效果(VRS评分)和术后呼吸系统事件,测定手术次日晨FVC、FEV_1/FC%、FEF_(25%~75%)。结果:术后苏醒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GEA组较GA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镇痛GEA组明显优于GA组(P<0.05),呼吸系统事件的发生率GA组高于GEA组,手术次日晨测定FVC、FEV_1/FC%、FEF_(25%~75%)值GEA组与GA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GEA组肺功能的恢复明显好于G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缩短苏醒时间和提高苏醒质量,术后镇痛完善,利于术后恢复,用于合并有COPD老年患者的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血压控制情况。方法28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14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min、术毕拔管各时点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结果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拔管时GA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GEA组(P〈0.05),且GA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GE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的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8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组(GEA组),每组24例。对2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弱。结果与GA组比较,GEA组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麻用药量少、苏醒快、术后镇痛满意度高(均P〈0.05)。结论开胸手术时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2%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时对肝硬化患者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时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右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复合麻醉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各30例。GEA组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以异氟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Entropy指数40~55。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前和后(T1和T2)、插管时(T3)、切皮(T4)、手术探查(T5)、术毕(T6)、拔管时(T7)的HR和MAP,并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情况。结果 T2时GEA组HR和MAP较GA组下降更显著(P<0.05)。T3和T7时GA组的HR及MAP较T0升高,GEA组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GA组比较,GEA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时间均缩短(P<0.05)。GEA组出现苏醒期躁动2例(6.7%),明显低于GA组的9例(30%)(P<0.05)。结论 0.2%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要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用于结肠癌手术患者苏醒期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联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组(对照组),联合麻醉组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麻醉后行全麻诱导,全凭静脉组直接行全麻诱导;麻醉维持:联合麻醉组术中持续静脉泵并每隔60 min硬膜外追加局麻药,对照组持续静脉泵麻醉。术毕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意识状态、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遗忘效果。结果联合麻醉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麻醉组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组比较,丙泊酚-雷米芬尼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结肠癌手术,患者苏醒快而平稳,适用于结肠癌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GEA)与全麻(GA)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GA组与CGEA组。GA组麻醉维持用丙泊酚、维库溴铵和异氟醚吸入;CGEA组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记录全麻药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术中由手术医师对子宫松弛度进行评级,分为优、良、差三级。结果GA组术中MAP高于、心率快于CGEA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后各时点的血糖较诱导前均显著升高,CGEA组血糖浓度均低于GA组,子宫松弛度优于GA组(P0.01)。GA组丙泊酚、维库溴铵及异氟醚用量均大于CGEA组(P0.01)。结论与单纯GA比较,CGEA有利于抑制腹腔镜手术中的应激反应,使全麻药用量减少,苏醒及拔管时间缩短,子宫松弛满意,利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42-3943
分析研究硬膜外阻滞对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抽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62例在我院行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硬膜组和全麻组,各31例。全麻组通过单纯全麻进行麻醉,硬膜组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手术情况。通过对比研究得知,硬膜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全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行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能显著降低苏醒期躁动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李沁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42-144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乳癌根治并即时应用带蒂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4例择期行乳腺切除+乳房再造术患者,年龄32~61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组:单纯全麻组(n=12)。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n=12)。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时、体位变换时、拔管前后的SBP、DB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术毕至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苏醒后再入睡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Ⅱ组气管插管及术毕拔管时的循环波动明显小于Ⅰ组(P〈O.05),Ⅱ组全麻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拔管躁动和再入睡例数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麻醉苏醒较快,苏醒后再入睡发生率低,有利于术后呼吸管理,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前提.麻醉深度与术中应激水平有明确的相关性,当伤害性刺激得到充分阻滞时,只用少量的镇静药就可获得稳定的麻醉深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 ARX-index AA1)采用无创手段通过外因输入自动回归模式取得,已较广泛使用于麻醉深度监测.本研究对比分析硬膜外腔阻滞复合全麻(GEA)与单纯全麻(GA)在麻醉诱导、术中、苏醒期间的AA1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苏醒期导尿管刺激引发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行上腹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留置导尿管,观察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苏醒期因导尿管引发的膀胱刺激征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苏醒期均因导尿管刺激引发膀胱刺激征,观察组膀胱刺激征程度和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术后导尿管引发的膀胱刺激征是引发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 mg/kg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或降低其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在开胸前双肺通气15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10min(T2)、30rain(T3)、60min(T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患者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手术中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稳定,GE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各对应时点也明显低于GA组(P〈0.05),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插管后较麻醉前上升,单肺通气后无明显下降趋势;所有患者pH值、PO。、PaCO:均在正常范围内;PaO2插管后明显上升(P〈0.05),但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下降,GEA组较GA组下降更明显(P〈0.05);QS/QT值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上升(P〈0.05),GEA组较GA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期间可增加肺内分流,使PaO2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围术期应严密加强血气监测,维持好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麻气管插管术合并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n=23)和对照组(B组,n=23)A组用全麻加硬膜外阻滞,B组仅用全麻。观察两组患者的肺活量△VC(L)、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Hg)、动脉血管分压△PaO2(mmHg)。【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镇痛评分、肺功能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合并硬膜外阻滞术后有利于早期咳嗽排痰,促进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4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HR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仅在切皮时、探查时较诱导前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B组增快。MA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时间、拔导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复苏快。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中的麻醉作用。方法40例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GE组)和对照组(GA组),GE组为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单纯全麻组为GA组,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和血压(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2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拔管时间和异丙酚用量GE组显著小于GA组(P<0.05),血压、心率GE组均低于GA组,2组IL-6术后均比术前升高,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IS值均在手术应在的常规范围内,但拔管时GE组略高于GA组。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全高胸位硬膜下阻滞下胸科手术中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临床上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中,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术后苏醒等方面的特点。方法85例择期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5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给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对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术后苏醒程度、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彻底,肺部并发症少。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更有利于胸科手术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胸部术后早期半卧位对患者生理机能康复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2月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胸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术后2h给予半卧位,对照组按照常规术后平卧6h。于术后2h和4h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评定胸腔引流和肺不张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SpO2、胸腔引流量、肺不张发生率和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半卧位全身麻醉胸部手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马行军 《临床医学》2014,34(10):27-28
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A组)及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用药量及麻醉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 B组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于A组(P〈0.05);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促进术后恢复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细针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53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25G细针腰麻(S组,53例)和腰硬联合麻醉(L组,100例),椎管内注药完成后,记录两组脊麻完成时间、麻醉操作全程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穿刺完成后仰卧,记录仰卧体位低血压综合症(SHS)发生率,平卧后2 min测试感觉阻滞平面、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结果产妇一般情况、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中麻醉效果相当。S组脊麻穿刺时间长于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是S组麻醉操作全程时间、脊麻注药完成后至平卧时间短于L组,S组SHS发生率少于L组(8%vs.21.27%),有显著性差异(P0.05)。仰卧即时、仰卧后2 min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S组评分均低于L组(P0.01),平卧后2 min测试感觉阻滞平面,S组高于L组(P0.01)。结论细针腰麻效果确切、阻滞平面扩散充分,优于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要求。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套件时可优先考虑采用9号皮针引导25G细针腰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单次硬膜外阻滞附加连硬(简称小剂量单次+连硬)的麻醉效果、并发症、风险和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分析剖宫产术的临床麻醉39例,分成3组,15例施行小剂量单次+连硬的设为A组,14例施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设为B组,10例施行常规连硬的设为C组。结果麻醉开始至术始的时间,B、C组与A组均差异显著(P〈0.05);B组阻滞效果最好,A组和C组的阻滞效果其次:A、B、C 3组的术始最高阻滞平面≥T10者分别有86.67%、92.86%、90%,术中辅用止痛镇静药者分别有40%、7.14%、50%,术中加浅全麻只有C组1例;B组围术期使用升压药的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小剂量单次+连硬麻醉效果和诱导速度仅次于CSEA,但比常规连硬在这两方面稍优;只要使用得当,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麻醉风险低于C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