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综述了p53蛋白的生物特性以及在一些皮肤病中检出的意义。(1)正常皮肤内p53蛋白可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3)p53基因突变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间接检测。(3)p53蛋白过量表达不仅仅限于皮肤肿瘤。(4)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细胞的高度增生并不一致,它可先于某些肿瘤的发生。(5)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了解一些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皮肤鳞状上皮细胞肿瘤中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因突变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基因有2种类型,野生型和突变型。为了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皮肤鳞状上皮细胞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连接系统对29例皮肤鳞状上皮细胞肿瘤皮损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3/6例日光性角化p53染色阳性,p53阳性细胞局限于表皮基底部位非典型细胞增生区域。6/10例Bowen病和8/13例鳞状细胞癌p53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3.
皮肤良恶性肿瘤中p53蛋白的检测陈煊普雄明冷东明石得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癌基因在组织的生长发育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抗癌基因,当其发生突变以后,可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分化、预后有关,为研究肿瘤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4.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与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与基因表达的研究张春雷刘永生李世荫宫恩聪沈力已发现p53基因突变是与人类肿瘤有关的最常见的基因异常。检测p53基因的改变对了解肿瘤的发病机理,对寻找肿瘤诊断和预后估计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均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非同位素PCR...  相似文献   

5.
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突变与许多人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如肺癌、胃癌、结肠癌、皮肤癌、卵巢癌等等。野生型p53在细胞内的半衰期仅15分钟,而突变株p53蛋白可与热休克蛋白70或野生型p53结合,其半衰期可长达几个小时。半衰期长的p...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癌间质中巨噬细胞反应,在原位客观地观察癌细胞增殖活性,间质巨噬细胞反应与癌分化、分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组病例p53蛋白检出率为56%,各级癌中p53蛋白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p53蛋白阳性这细胞数与癌分级呈正相关。癌中PCNA阳性率为100%,阳性细胞数与癌分级也呈正相关。癌中p53蛋白表达与PCN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合酶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1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P^53基因5-9外显子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病例为5/18例,其中G11/7例,G22/7例,,G32/4例P^53基因突变倾向分布于G2+G3级。P^53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低级肿瘤向恶性方向转化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期病变中p53的表达李东霞,涂平,综述,马圣清,审校早在1979年,Lane和Crawford首次发现在SV40大T抗原基因转染的细胞中存在一种p53基因[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p53基因存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DO-1鼠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例患者从良性病变发展为恶性肿瘤过程中不同皮损的p53表达。结果良性损害为p53阴性,继发癌前期损害和恶性肿瘤则p53表达阳性,提示p53突变可能参与了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在皮肤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70单抗、p53蛋白单抗、PCNA单抗检测热休克蛋白70、PCNA、p53蛋白在皮肤良恶性病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热休克蛋白70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核内有异常增高表达,其中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阳性与阴性标本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对18例皮脂腺癌及汗腺癌患者细胞的p53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癌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的增殖指数、DNA指数及p53蛋白相对含量之间有显著的差别。癌细胞的异倍体率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2%和100%,对照细胞的p53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由此可见皮脂腺癌和汗腺癌细胞具有很高的增殖活性及p53基因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和探讨p53和C-myc基因突变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石蜡标本中p53与C-myc基因突变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yc蛋白及突变型p53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 30例SCC中12例p53基因突变(40%)和1例C-myc基因突变,P53蛋白表达占50%(15/30),C-m  相似文献   

13.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对18例皮脂腺癌及汗腺癌患细胞的p53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癌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的增殖指数、DNA指数及p53蛋白相对含量之间有显著的差别。由此可见皮 脂朱癌和汗腺细胞具有很高的增殖活性及p53基因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4.
p53 p21和PCNA在寻常疣中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寻常疣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度表达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5例寻常疣皮损中p53、p21以及PCNA阳性标本分别为6例(40%)、5例(33%)和9例(66%)。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p21阳性细胞则多分布于棘细胞层的中下层,PCNA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增生的表皮。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均有p53、p21以及PCNA过度表达者4例。结论:证实了寻常疣中存在p53、p21和PCNA过度表达,并从原位上找到HPV感染与p53、p21过度表达和细胞异常增生相关联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生殖器上皮HPV感染皮损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9),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以及棘细胞层的中下层,同时发现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有p53蛋白和PCNA的过度表达,说明p5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及角朊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新疆Kaposi肉瘤(KS)组织内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6例KS组织内均存在着p53蛋白的异常表达,而10例皮肤纤维瘤仅有2例阳性,正常皮肤均为阴性。作者推测p53蛋白基因突变可能在KS发病机制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皮角朊细胞对抗中波紫外线(UVB)损伤和致癌的机制。方法 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测定UVB照射后大鼠正常表皮p53蛋白及p21蛋白表达。结果 UVB单次照射后4小时即能测到p53蛋白表达,第8小时左右达到峰值,72小时后消失;p21蛋白出现时间与p53蛋白相同,但其消退较慢,第72小时仍能被检测到。两者染色主要位于表皮角朊细胞核内。结论 表皮角朊细胞可能是通过野生型p53蛋白和p2  相似文献   

18.
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丢失或突变失活与皮肤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皮肤恶性黑素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上皮瘤等皮肤肿瘤中p53基因的点突变、位点转换以及免疫表达。揭示皮肤肿瘤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必将在皮肤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和凋亡保护基因bcl-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异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非同位素核酸原位杂交技术从蛋白和mRNA二个水平检测了36份建党型银屑病皮损中c-myc、p53和bcl-2的表达状况。结果 银屑病表皮中的c-myc、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而bcl-2阳性细胞在表皮基底层中明显减少。在PCNA阳性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细胞凋亡及p53、bcl 2、Bax和Fas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22例SCC病变组织中,均可见到细胞凋亡,分化差、核分裂像多的SCC中凋亡细胞较多,而分化好、核分裂像少的SCC中则凋亡细胞少。在27例SCC中,16例p53阳性表达,14例bcl 2阳性,19例Bax阳性,6例Fas阳性。结论SCC的发生与细胞凋亡及某些凋亡相关基因产物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