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2例STEMI急诊PCI病人分为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组(A组)与大于50%组(B组),分析STEMI急诊PCI后2h内ST段抬高的最高导联的ST段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年龄较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较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较高、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较多(P<0.05)。结论对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可行性较好的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评估指标,入院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是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后心肌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联合TIMI计帧分级(CTFC)与ST段的回落(STR)评价心肌灌注,并依此分为心肌灌注良好和灌注不良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6个月心室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前壁梗死、IRA重建时间长是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1个月灌注不良组LVEF低于灌注良好组,而节段运动比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前改善,LVEF增加。随访6个月累计MACE、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均P<0.05)。结论IRA重建时间与心肌灌注显著相关;心肌灌注显著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灌注不良者近期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有QRS波终末变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及梗死相关冠脉再通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2 38例初发AMI患者按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及非PCI组 ;两组中根据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分为QRS +(qR型导联的J点抬高 >5 0 % ,R波或Rs型导联的s波消失 )及QRS - ;PCI组中又分为急诊PCI(起病后 12h内行PCI)及择期PCI两亚组。比较QRS +急诊PCI亚组与其他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随访期间 [平均 (12 .6 5± 1.4 6 )个月 ]死亡率、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 (LVEF)、LVEF <4 0 %的例数、左室舒张期内径 (LVD)等。结果 :急诊PCI的QRS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非PCI的QRS+患者 (P <0 .0 5 ) ;前者随访期死亡率明显低于、LVEF明显大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且LVEF <4 0 %的例数及LVD值明显低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均P <0 .0 5 )。结论 :QRS波终末变形的AMI患者的预后与相关冠脉是否及时再通有关 ,如能及早再通仍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PCI,记录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观察PCI术后半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90例患者中,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11例,发生率为12.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Killip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造影剂剂量、术前肾功能不全、基线肌酐清除率(CCR),患者PCI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illip心功能分级、LVEF、造影剂剂量、术前肾功能不全、基线CCR均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PCI术后随访半年,均无死亡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45.45%,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的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PC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MI合并OSAHS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SAHS病情程度分为三组:病情重度组(n=18)、中度组(n=40)和轻度组(n=32),另选择本院同期就诊的单纯AMI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的睡眠监测结果、PCI术后疗效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随着OSAHS病程程度的加重,低通气指数(AH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明显升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四组AHI、夜间最低SaO2、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OSAHS病程程度的加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升高,四组术前、术后3个月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不良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相关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变化,并评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1 187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12~24 h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 I)分为无心肌损伤组、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梗死组。检测术前、术后3~6 h、12~24 h的血清BNP,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比值(E/A值)。观察再次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PCI相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8.59%(102例),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为14.15%(168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及术后3~6 h、12~24 h血清BNP分别为(30±22)、(70±36)、(211±59)ng/L;心肌损伤组为(33±23)、(57±29)、(118±60)ng/L;无心肌损伤组为(32±33)、(42±38)、(66±55)ng/L。术后BNP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且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损伤组术后BNP水平高于无心肌损伤组(P<0.05)。1年的随访中,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在3组中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7.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初发急性STEMI患者344例,按照急诊再灌注策略分为3组:未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0例为A组,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在6 h之内的118例为B组,超过6 h而小于12 h的116例为C组,对3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A、B和C 3组患者血糖分别为(8.4±4.7)mmol/L、(7.7±3.3)mmol/L和(7.7±4.6)mmol/L(P=0.002);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5%、5.9%和33.6%(P=0.008);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3个)的比例分别为25.5%、9.5%和43.1%(P=0.01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5.5%、46.9%和31.4%)、双支病变(33.6%、24.5%和33.3%)以及3支病变(40.9%、28.6%和35.3%)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12.7%、2.5%和12.9%(P=0.016)。经过36个月的随访,3组累积MACE发生率分别为20.9%、10.2%和23.3%(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肌酐、入院时心率、前壁心肌梗死和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6 h(RR:2.268,95%CI:1.1244.578,P=0.022)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6 h以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未能改善远期预后,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发病6 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年龄对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21例接受了急诊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组(107例)、65~74岁组(74例)和≥75岁组(40例),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术前Killip分级、梗死相关血管、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支架类型、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值、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糖、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随访平均(16.7±11.3)个月(6~38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36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前LVEF是随访期总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57)。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65岁组(P=0.0001);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其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所占比例高于65岁组(P=0.0618,P=0.0340)。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Killip分级(Ⅱ、Ⅲ、Ⅳ级)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052);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LVEF明显低于65岁组(P=0.0493);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162)。随着年龄增长,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明显增高,在65岁组为10.28%、65~74岁组为16.22%、≥75岁组为32.50%(P=0.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多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和LVEF可能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段朝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1)
[摘要]【目的】 分析血栓抽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罪犯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行PPCI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对照组(单纯PPCI术,n=40)与研究组(血栓抽吸联合PPCI术,n=50),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结果、罪犯血管血流变化及术后1周与术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①术后,两组0-2级所占比例明显降低,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0-2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术后ST段回落良好所占比例为60.00%,略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③研究组术后1周不良时间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随访远期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抽吸可改善AMI患者PPCI术后罪犯血管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左室功能,降低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胡亚娟罗运春杜艳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5):2308-23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并行PCI治疗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发病至PCI时间分为3组,即A组(0~<6 h)46例,B组(6~<12 h)41例,C组(12~24 h)39例。观察比较3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组、B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C组(P<0.05),A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B组(P<0.05),病人行PCI术越早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越优;术后病人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A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术后LVEF为A组、B组高于C组,A组高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升高趋势,病人LVEDD为A组、B组低于C组,A组低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降低趋势;术后病人血清BNP、CK-MB、cTnI A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但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因此应在及早行PCI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及预防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患者21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分为3组:<180 min组(A组,27例),180~360 min组(B组,83例),>360 min组(C组,103例).观察各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症状发生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中位数为(355.3±223)min,C组老年患者(≥75岁)及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前壁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住院总心源性死亡率为13.6%,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17.5%)明显高于A组(3.7%)和B组(12.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显著影响死亡率(36.5%).随访30 d,心源性休克、≥75岁高龄、女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延迟>360 min是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PCI时间的延迟显著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急诊PCI时间延迟超过6h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术与易化介入术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介入术,dPCI)与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易化介入术,FPCI)对心肌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影响。方法收集发病24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dPCI组(A)组和FPCI组(B组)的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成功率、出血、靶血管并发症、再梗死方面相同,无显著性差异。A组从入院到导管室时间为3.7~21.5h,平均(6.4±3.8)h,B组从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为0.5~6.3h,平均(2.4±1.6)h,A组时间明显长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无复流现象及导管室事件如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低血压等方面,A组较B组明显多,有显著性差异。结论FPCI较dPCI有相同的成功率及更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PCI后根据其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13),采用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将1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胸痛发作到开始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A组(<4h)40例,B组(4~6h)53例,C组(>6~12h)67例.比较三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血流3级率和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以上四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认为STEMI 4h内介入治疗开始可显著提高术后TIMI血流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4h后介入治疗则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首次AMI并进行PCI治疗成功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PCI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PCI术后立即静脉应用rhBNP,持续应用72 h.监测两组患者血浆BNP变化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nI)的动态变化;所有患者于AMI急性期及术后1、4、24w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计算梗死区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两组于术后12、24 w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BNP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CK-MB、cTnI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1 w时治疗组LVEDVI、LVESI、LVEF、LVMI、RW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w时LVEF、LVEDVI、LVE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4w时LVMI、RWMI、LVEDVI、LVESI、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12w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降低(P<0.05),24w时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 rhBNP可以改善PCI术后的心功能,抑制左室重构,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将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随机分为行PCI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入尿激酶(UK)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两组临床事件、心律失常、ST—T改变、QT离散度、心功能及左室重塑情况。结果两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及QT离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AMI直接PCI后强化溶栓治疗对于抑制和逆转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和远期预后要优于单纯PCI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 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实行急诊PC I术的STEM I患者297例,年龄(59.33±11.42)岁,将高龄组(≥75岁)患者49例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和预后与对照组(〈75岁)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高龄组患者占16.5%,年龄(77.46±2.37)岁,其中女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4.7%比19.8%,P〈0.05)。高龄患者既往陈旧心梗、卒中较对照组多,分别是(18.3%比7.7%;30.6%比10.8%;P〈0.05);其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4.66±2.49)h比(3.76±2.05)h,左室射血分数低(52.88±6.70)%比(55.66±7.51)%,P〈0.01;高龄组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93.9%比97.2%,4.1%比2.0%),P〉0.05;高龄组患者病变复杂,三支血管病变、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7%比23.5%;44.8%比28.6%,P〈0.05)。住院期间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高龄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22.4%比7.2%),P〈0.05。结论尽管高龄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但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相似,急诊PC I是年龄≥75岁的高龄STEM I患者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梗死相关动脉校正的TI MI血流记祯法(CTFC)将同期入院的AMI患者(267例)经PCI治疗后分为有复流组(205例)和无复流组(62例)。测量2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同步性功能参数。结果:无复流组较有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显著延迟(17·01±11·33)∶(12·56±9·27)h,P<0·05;心肌酶肌酸激酶(CK)峰值明显增高(4283±3098)∶(2285±1586)I U/LP<0·01;糖尿病比例、侧支循环良好比例明显降低,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室壁瘤发生率、Killip分级≥2级发生率明显增高,均P<0·05。直接支架术治疗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且无明显侧支循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病理性Q波导联数、心肌酶CK峰值为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无复流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大于有复流组,P<0·05。无复流患者的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损(P<0·05,P<0·01);心室收缩同步功能亦明显下降,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与左前降支近段闭塞且无明显侧支循环、病理性Q波导联数、CK峰值、无梗死前心绞痛明显相关;PCI后无复流现象增加梗死面积,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术前静息心率(RHR)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间收治的211例老年STEMI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前RHR水平,将其分为RHR1组(RHR:<60次/min,n=43)、RHR2组(RHR:60~79次/min,n=76)、RHR3组(RHR:80~99次/min,n=55)及RHR4组(RHR:≥100次/min,n=37)。比较各组病例资料,统计其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灌注分级,术后30 d及1年患者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术前RHR水平与STEMI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不同静息心率水平组患者糖尿病病例占比、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40%病例占比、心肌梗死区域、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