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MTS1基因突变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应用PCR-SSCP和DNA印迹方法检测35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MTS1基因改变。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缺失(包括点突变)为25.8%(8/31)。B-ALL纯合缺失为16%(4/25),T-ALL为33%(2/6)。点突变则两型各1例。结果证明:我国儿童ALL有MTS1基因失活的存在,T-ALL高于B-ALL,点突变仅见于少数病例。该基因失活与AL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 p16 (MTS1)和 p15 (MTS2 )基因异常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法检测了 2 1例小儿ALL患者骨髓细胞 p16和 p15基因的缺失情况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了 19例患儿 p15mRNA表达。结果 经PCR检测 ,p16基因外显子 1,2均缺失者 8例 (38 1% ) ,p15基因外显子1,2均缺失者为 11例 (5 2 3% )。Southernblot检测的结果与PCR的结果相一致。RT PCR检测发现 2例 p15基因不缺失患儿的样品无p15mRNA表达。 结论 p16和p15基因在ALL患儿中存在高频率缺失和转录异常 ,提示这两种基因在ALL患儿的淋巴细胞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p16抑癌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用ABC法研究了61例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p16抗原的表达和用多重PCR法研究了51例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的结构缺陷。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p16抗原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又明显低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P<0.05);但在AML和ALL完全缓解组(CR)和未缓解组(NR),p16抗原表达均无差异(P>0.05)。在30例ALL中仅发现4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子缺失,在21例AML未发现pl6基因的结构变化,说明p16基因的表达缺陷是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主要变化,而结构异常并不是其演变中的必需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9号染色体短臂(9p)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3例伴9p异常的A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鉴定其累及的基因。结果9p异常ALL占同期ALL的5.26%。有免疫学资料的21例患者,4例为T系ALL;17例为B系ALL,其中早前B细胞型3例。11例以del(9p)为主要遗传学特征,其余12例9p异常包括t(9p)或del/add(9p)作为继发或伴发于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经FISH检测发现14例患者有p16基因缺失。与核型正常组患者相比,del(9p)患者更易累及脾脏,且生存期短。结论9p异常是一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改变且极易累及p16基因。伴有9p缺失的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与不良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与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了45例NHL及20例ALL p16基因改变情况。结果发现45例NHL中有4例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占8.9%,20例ALL中有5例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占25%。1例NHL在第2外显子上游第49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由GCC突变为GAC。1例ALL在第2外显子上游65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由GCC改变为GCA。研究结果表明,NHL和ALL中存在一定比例的p16基因纯合缺失,而p16基因突变率较低,提示p16基因纯合缺失在NHL和ALL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巢式MS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基因甲基化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p16基因甲基化和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探讨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MSP)分析了82例各种亚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诊或复发不同阶段p16基因的甲基化和缺失状态,并且在基因组硫化修饰PCR后克隆测序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8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率为39.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为41.4%,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为33.3%;初治AL患者为36.6%,而复发患者则为54.5%。82例AL患者中有6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3%,在AML、ALL患者中分别为1.7%和20.8%。16例健康自愿者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p16基因则未发生甲基化或缺失。结论: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甲基化比p16基因纯合缺失更具有意义;p16基因表达异常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田碧文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032-1033
【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73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p16基因,分析其缺失情况。【结果】对73例白血病细胞的p16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例p16基因缺失。其中2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患者未见p16基因缺失,2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1例E2缺失,而2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患者有4例缺失(1例为E2缺失,3例为E1和E2同时缺失)。2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结论]pl6基因缺失在急淋中常见,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急淋和慢粒急淋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vs 4.8%,P=0.001),其中50%(6/12)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0.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白血病p16基因失活的发生率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对48例初发或复发的白血病进行了p16基因失活研究。首先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方法扩增p16基因纯合子缺失,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方法检测p16基因甲基化。研究结果表明,48例患者中有p16基因失活者10例(占20.4%),其中p16纯合子缺失者5例(2例伴有9p丢失),p16基因甲基化者5例。有p16基因失活者,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患者在短期内死亡。结论提示:p16基因失活在部分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p16基因失活者预后较差;p16基因失活的检测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p16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意义,用PCR-SSCP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析了16例AML细胞p16基因结构及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6例未发现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初治和复发的12例AML的p16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4例长期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1例p53突变AML的p16 mRNA有明显升高,提示p16基因在AML发病中可能不占重要地位,而在AML细胞抑制正常造血的逐步恶化中起一定作用,在p53突变时,其表达反馈性升高显示一种反馈环路失衡。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发现,同源盒(homeobox,HOX)基因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等过程。HOX基因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密切相关,多数HOX基因能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但其在AML发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就HOX基因在AM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促进AML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细胞SHIP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HIP(SH2 domain 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基因主要在造血细胞表达,并在造血细胞的发生发育中发挥关键的负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SHIP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利用RT—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3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正常对照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SHIP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RT—PCR显示所有标本中都有SHIP基因表达,22%(7/32)AML和12%(1/9)ALL标本中存在SHIP基因的突变,其中1例AML患者发病时标本同时存在2个错义突变,而完全缓解(CR)后消失,而且其发病时的白血病细胞在体外随着IL—3的刺激其Akt的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急性白血病细胞中SHIP基因突变,提示SHIP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白血病发病有关;在造血细胞中,它很可能做为一个抑癌基因通过负性调节P1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lk-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意义,并初步了解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抽取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良性增生者及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lk-1mRNA和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及蛋白质水平上表达均明显增高;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细胞分裂间期PLK-1蛋白较高浓度地、均匀地散在分布于急性白血病细胞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姊妹染色单体拉开至细胞两极时PLK-1蛋白主要分布在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而正常骨髓细胞和良性增生骨髓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几乎均不表达。结论:PLK-1蛋白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的高低与恶性程度有关。PLK-1蛋白或其基因有可能作为抗瘤药物新的靶点,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受抑作为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是急性白血病(AL)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bcl-2家族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家族,本研究为探讨bcl-2和bax基因在急性白血病表达的意义,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70例初治AL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bcl-2,bax,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cl-2和bax基因在AL患者广泛表达,bcl-2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46 vs 0.71,P<0.05).bcl-2和bax基因表达及bax/bcl-2比值与AL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百分率、FAB分型和S+G2M%均未发现相关.Bcl-2蛋白表达(34.6%vs 69.2%,P<0.05),bax/bcl-2 mRNA比值(37.1%vs 82.9%,P<0.01)决定AL对化疗的敏感性,与AL CR率密切相关.bax/bcl-2 mRNA比值还是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bcl-2与bax基因表达和mdr-1表达两者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肃汉族人群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基因多态性和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及LDR-PCR方法,对10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和100例非血液病、非肿瘤者作为对照进行mpo基因G463A突变分析。结果发现,AL病例组mpo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19%)和ga/aa基因型频率(31%)均低于对照组(28%和54%)。携带ga/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L的相对风险度为其野生型(gg)的0.383倍(95%CI=0.215-0.682)。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例组ga/aa基因型频率(28.2%)低于对照组(54%)(p〈0.01)。携带ga/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L的相对风险度为其野生型(gg)的0.346倍(95%CI=0.157-0.54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例组mpo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和ga/aa基因型频率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mpo基因多态性与AML遗传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a对AML易感性有保护作用,但与ALL易感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同源盒基因HoxA10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探讨HoxA10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对照者(7例正常人、3例ITP)中HoxA10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规律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oxA1o在各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均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部分对照者中低表达.3例正常人不表达HoxA10.HoxA10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对照组(P<0.0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1型和M2型表达水平高于M4型和M5型,在M3型有显著高表达.骨髓中原、幼细胞比例和HoxA10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35,P<0.01).未缓解组9例患者HoxA10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8例患者,但无显著差异(P=0.258).1例M2患者和1例M5患者缓解后HoxA10不表达.结论:HoxA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有异常高表达,具有髓系特异性,可作为区别淋系和髓系的标志性基因,但不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而是一类调控造血的转录因子,能与多种协同因子共同影响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HoxA10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负荷有关,与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原代细胞livin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l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以HL-60细胞株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livin mRNA在初治ANL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p〈0.05);复发后其表达又升高。在初治ANLL患者中,livin 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livin基因过度表达和ANLL的发病呈正相关;livin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livin可作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正常人和不同疾病状态急性白血病(AL)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AML和ALL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中Id4基因全部甲基化,14例Id4基因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9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12月内复发仅1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在非甲基化的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完全缓解的AL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64.3%,而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28.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9例初治AL中。有33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的Id4基因均呈甲基化状态,58例完全缓解的AL中。有24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结论:与正常人不同,AL患者中Id4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改变,缓解状态患者的甲基化比例低于非缓解状态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AL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