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疗效.方法 选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将91例胆道蛔虫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莲梅驱蛔汤为主结合西药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对照组用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疗效(P <0.01).结论 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许迎来  胡健 《中原医刊》1991,18(2):29-30
胆道蛔虫,类似中医所称的蛔厥。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运用安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118例,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18例,男60例,女58例。年龄最大46岁,年龄最小6岁。病程1~3天。118例中有排蛔病史者103例;有吐蛔史者78例。其中有吐蛔、排蛔史者66例。118例患者均经内服或肌注解痉止痛类药物,疼痛不见缓解而来就诊。二、诊断依据 1.本组病例均为突然右上腹或胃脘部呈阵发性“钻”、“顶”样绞痛,疼如刀割,坐卧不安,甚则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3.
胆道引流术后并发胆道蛔虫,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文献报道尚不多,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c我院近20a来治疗22例,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明道取石(虫)、T型管引流术后IOd左右,经T型管逆行胆道造影,确诊为胆道蛔虫症。男9例,女13例,年龄18~55a,平均年龄28a,农村病人14例,占63.6%,其他8例c胆道发现蛔虫后,进行治疗,蛔虫消失最短3d,最长匕忒治愈21例,死亡1例。2治疗方法2.l中药治疗口服胆道驱蛔汤[fi,增加胆汁分泌,使蛔虫不适应碱性的胆汁环境,迫使蛔虫经T型弓l流管自行进入弓…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院近二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的情况,特别是对安蛔解痉汤的临床疗效和机制作初步探讨,以供参考。胆道蛔虫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治疗原则不外是:(1)解痉止痛;(2)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5.
六味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69例陈本立(安徽省铜陵市中医院244000)关键词:胆道蛔虫症;六味乌梅汤中图法分类号:R657.41一般资料69例中,男23例,女46例;年龄最小16岁,年龄最大76岁。本组为住院病人,经B超检查提示胆道蛔虫症,且均为活蛔...  相似文献   

6.
15例病例中,其中胆道蛔虫症8例,男5例,女3例,住院治疗1例,门诊治疗7例,年龄3~10岁者6例,11~15岁者2例;蛔虫性肠梗阻7例,男4例,女3例,门诊治疗,年龄3~8岁.这15例病人均有排蛔史或吐蛔史,并且在发病前服用过驱虫药(驱虫速、驱蛔灵、宝塔糖).方药组成及用法:甘草50g、米粉30g,蜜糖100g,甘草水煎,去渣取计,量约250ml.与米粉(粳米或优质米)和蜜糖匀拌,文火煮沸成糊样,待温即服,最好1次性服完,或短时间内2~3次服完.治疗结果:经用甘草粉蜜汤治疗,全部治愈.15例患者服1剂愈者12例,服2剂愈者3例.临床症状消失,饮食起居正常.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71年3月至1973年12月采用以“胆道驱蛔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胆道蛔虫症152例。除1例因误诊而施行手术外,均痊愈。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儿童.服用中药乌梅汤进行治疗,效果较好.1972年元月至1977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胆道蛔虫症患儿,以乌梅汤为主进行治疗,全部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9.
笔者临床中根据胆道蛔虫症系脏寒入膈的病机 ,以温脏安蛔、降逆止痛法 ,自拟“胆蛔汤”治疗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均系本院住院病例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B超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其中女性 1 3例 ,男性 8例 ,年龄 8~ 1 2岁1 5例 ,1 3~ 2 5岁 6例 ,病程最短 4天 ,最长1 5天。2 1例中除 6例无明显腹痛史外 ,1 5例均有阵发性腹痛或伴吐蛔史 ,腹痛为阵发性上腹绞痛或钻顶样疼痛症状 ,5例因伴有胆道感染而伴有发热及右上腹明显压痛或拒按 ,并有末梢血白细胞升高外 ,其余病例腹部体征较轻。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静脉推注氯丙嗪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了较好的止痛效果,已见报告。我院近几年来用氯丙嗪加葡萄糖缓慢静脉推注,口服驱蛔灵治疗胆道蛔虫病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6例,女18例;最小6岁,最大65岁;单纯型19例,合并胆道感染5例;1例合并妊娠;住院7例,门诊观察17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2小时以下者17例,2—4天者5例,5天以下者2例。本文病例多为早期就诊者并符合胆道蛔虫的发病经过和体征。  相似文献   

11.
<正>胆道蛔虫症是农村中的常见病,近五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症6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与对象 本组62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4例,女38例。年龄15~65岁,平均腹痛开始后12.5小时入院,最早的3小时。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其中53人作急症B超检查,证实有胆道蛔虫存在。入院时,体温高于37.5℃者22例,有恶心、呕吐者31例,便秘者49例占79.03%。白细胞计数>12.0×10~9/L者25例。54例住院前用阿托品、654-2、VitK等药物未见效。 二、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舌下含硝苯啶10mg,并用25%硫酸镁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在腹痛稍减轻或间歇期立即口服生大黄粉5g,以后每日3次,每次5g。同时服驱蛔药,其中30例服驱蛔灵糖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胆蛔冲剂治疗胆道蛔虫症(以下简称胆蛔症)216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0.3%,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16例中男性80例,女性136例。男:女=1:1.7,女性居多。年龄最小3岁,最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人以乌梅汤、酸醋及乙酰水杨酸(即阿斯匹林)治疗胆道蛔虫,因此,我们用大剂量维生素C为主治疗胆道蛔虫42例(下称治疗组),同时,以内科综合治疗33例(下称对照组)对照比较,现将其结果报告于下。诊断依据:1.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钻顶样痛;2.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3.发病时有吐蛔虫,或胃、十二指肠液检得蛔虫卵,或胆道造影有虫体负性阴影,或驱出蛔体有半截发红者;4.除外胆道或肠道其他疾患。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症是我国常见急腹症之一,疼痛剧烈,并可有种种并发症或后遗症,非常痛苦,影响人民健康,影响“抓革命,促生产”。 胆道蛔虫症用中医药治疗较手术治疗有更多的优越性,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现在国内所用的方法大都为“安蛔法”,所用的方剂大都为乌梅汤加减而成。我们在1965年以前也用乌梅汤加减治疗,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自1965年以后,我们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改用“通下法”治疗,方剂以承气汤为主,实践证明,“安蛔法”及“通下法”两者效果相似,都很满意,现将两法治疗的429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肠内蛔虫窜入胆道而引起的急腹症,为蛔虫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笔者自1972年10月~1990年12月,用连梅安蛔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18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都有突发性...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饶筱荣(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景德镇333000)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针刺疗法胆道蛔虫,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属中医学的腹痛和“蛔厥”的范畴。《伤寒论》中记载:“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  相似文献   

17.
陈生杰  秦有明 《中外医疗》2008,27(13):68-68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胆道蛔虫患者同时服用中药自拟的利胆驱蛔汤和西药.结果 100例中于3d内治愈73例,好转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可以取长补短,瓦能消炎利胆,扶正固本,又能解痉止痛,驱除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18.
<正>胆囊蛔虫症占胆道蛔虫的2.94%~(1),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胆囊以外的胆道蛔虫症并存。我院1985年~1995年检出胆系蛔虫症143例,其中有胆囊蛔虫症23例。现就其超声图象特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2~72岁,平均为10.8岁。患者均系因急、慢性腹痛行超声检查。由超声首检出胆囊蛔虫,经手术证实11例,蛔虫退回胆总管4例。均经纤维十二指肠镜向胆道内插入套圈后取出。本组患者临床均有胆道蛔虫典型发作史。其中16例有大便排出蛔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症,是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村与户,社区与街道的常见、多发病,往往已急症入院.我们采用中药"驱蛔汤"与西药组分别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院中医科自1980年至1987年采用自拟金茵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07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07例患者中,男81例,女26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岁,其中以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居多;发病时间最短者5小时,最长者5天;病例以单纯胆道蛔虫病患者为主,约占72%,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居次,约占23%,约有5%病例兼有胆石病;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寒热,剑突右下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大部分病例伴呕吐蛔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