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5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液粘度指标,与55例健康人对 照,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随机选取高血压病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89例,正常中老年人78例。用FASCO-3010B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运用SPSS软件行Dunnet T检验。结果中老年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液粘度升高为中老年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08例脑梗塞、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对病人的血流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是临床观察与治疗中有价值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45例青紫型先天怀心脏病(CCHD)患儿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显著提高,红细胞聚集功能及刚性增强,变形运动能力减低,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纤维蛋白减少,血浆比粘度增高。提示CCHD患儿存在着严重的血液流变学现象,不仅有血液粘度的变化,而且有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异常。本文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马香涛  曲政海 《临床荟萃》1999,14(9):389-390
目的;观察了51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方法:采用天津CBY-N-型血流变仪测定,严格按照测定程序进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显著提高,红细胞聚集功能及刚性增强,变形运动能力减低,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粘度增高。结论;CCHD患者具有显著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孙道棣  李华荣 《华西医学》1994,9(3):264-265
本文对3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6例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1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还原粘液,(高切,低切),血沉(SR),血沉K值(SR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高血粘综合征。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组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SR,SRK值也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7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蚓激酶胶囊治疗,34例昨方丹参片多为对照组,治疗8周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蚓激酶治疗后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且其血液流变性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丹参。在蚓激酶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 ,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高脂血症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5分钟解聚率与血脂正常者比较,除红细胞压积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青中年高脂血症患者与血脂正常者比较,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9.
脑溢血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和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检测了61例脑溢血患者及119例健康人作对照的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结果表明:脑溢血男、女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01);血沉和血沉方程 K也明显升高(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患者除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外,其他指标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P<0.001)。女性患者的某些指标比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49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异常率为22.45%(11/49)。其中10例低、中、高切全血粘度升高,占90.91%(10/11),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检测结果显示,脑溢血患者存在全血粘度升高,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强,同时有血栓形成或溶栓发生。  相似文献   

10.
100例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胃癌患者与50例健康成人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校正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①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多呈现为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表现为校正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各项指标的异常更加明显。②限局型、团生型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高于浸润型、巢弥生型,差异极其显著。进行期组红细胞刚性指数极显著高于早期组及对照组。结论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的变化对胃癌的生长、局部浸润及血行转移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素E1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前列腺素E1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5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3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变化。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甲襞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形态积分值,液态积分值,管周积分值及总积分值)等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或P<0.05),结论:恶性肿瘤者存在血液高粘,高凝,高聚状态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3.
243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正  刘红丽  涂学亮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13-2213,22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变情况。方法对243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200例进行对照,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10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出现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00例尘肺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00例尘肺患者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并与100例健康人 对照。结果表明: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 沉、血沉方程 K值、血小板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病变程 度及合并乙型肝炎者呈正相关(P<0.01)。红细胞电泳速度显著比健康对照组慢 (P<0.01),并与病变程度及合并乙型肝炎者呈负相关(P<0.01)。说明尘肺病人 血液粘滞性、浓稠性、聚集性、凝固性增高,对尘肺患者的诊断与疗效考核具有参考 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5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同时检查了部分病例的血小板伸展功能。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全血及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增快、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伸展分型改变,血小板表面活性与聚集性增高。血脂生化指标亦高于正常。根据检测结果,对糖尿病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Indices of acid-base equilibrium (ABE), the level of ketone bodies,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procoagulant hemostasis, and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were studied in 102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of them in 58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in 10 practically healthy persons.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was poorly controlled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infections.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ABE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was metabolic acidosis with secondary compensatory respiratory alkalosis. Ketoacidosis was characterized by hemostatic disorders after hypercoagulation type, an increase in platelet and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activity with secondary activated fibrinoly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肺感染患者血流变的改变。方法:对110例急性肺感 染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急性肺感染患者的全 血粘度、血沉、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及刚性指数、 纤维蛋白原浓度、由 ADP、AA、Col和 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红细胞变形能 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肺感染时有血流变的 改变,可引起机体代谢和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8.
5个红细胞聚集指标的差异性及准确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5个红细胞聚集指标的差异性及准确性。方法:分组检验压积、低切(1S^-1)粘度定量增加时聚集指标的差异性;分组检验血沉定量增加时其余聚集指标和低切粘度的差异性。结果:压积增加30%可使多数聚集指标有显著性增大(P〈0.05or p〈0.01)低切(1S^-1)粘度与聚集指数相关程度高、与血沉(K值)的相关程度低。结论:5个取信指标在反映红细胞聚集程度上存在差异,以低切(1S^-1or3S  相似文献   

19.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和EDTA-K2抗凝血2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s-1,30s-1,5s-1和1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效应。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38例,年龄18~24岁,于月经前3d针刺三阴交、血海,经期针刺次露、承山两穴,针后加灸,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针灸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P〈0.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