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改变及肝脏中凋亡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浓度的改变和肝脏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和意义。方法 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检测血中NO和SOD浓度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 fos、Bcl 2、Bax和P5 3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 3 0min后 ,NO浓度明显下降 (4 6.1± 4.0 ) ,至第 4d达最低水平 (2 5 .9± 5 .0 ) ,而至第 7d又明显回升 (4 2 .5± 5 .0 )。从血管阻断 3 0min至 7d ,SOD浓度持续升高(98.4± 8.0 ) ,但各时点之间差别不明显。再灌注 3 0min、60min、1d、4d和 7d后 ,C fos和Bax的表达明显增加 ,C fos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5 0 %、5 5 %、5 0 %、80 %和 90 % ,Bax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40 %、5 8%、60 %、82 %和 89% ,Bcl 2和P5 3阳性细胞率较低。C fos和Bax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Bcl 2和P5 3。结论 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血中氧自由基、肝脏的凋亡基因表达改变及远隔器官的次级损伤。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钙超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机制与细胞内钙超载有关.钙超载的发生与胞质膜裂隙作用、Na /Ca2 交换、Ca2 -ATP酶活性下降、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氧自由基有关.钙超载防治措施包括:线粒体ATP敏感的K通道开放剂、麻醉荆、钙离子拮抗剂、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抑制剂和血红素氧合酶等.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移植肝功能受损乃至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后处理是在组织器官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对组织器官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阻断的处理方法.众多研究显示,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他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氧自由基、钙超载、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线粒体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当器官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可以通过基因调控增生性反应和拮抗损伤的机制,对损伤器官和组织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现重点综述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分子调控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外伤、肝切除、肝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减轻术中肝脏IRI有助于降低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近年来对肝脏IRI机制的深入研究显示,肝脏IRI以一系列炎症反应为特点。现将炎症反应在肝脏IR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链激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肝脏经门脉10 mL乳酸林格液灌洗后,低温4℃UW液中保存24h.实验组大鼠肝脏经含链激酶7500 IU乳酸林格灌洗后,分别低温或低温静脉持续氧气灌注保存24 h后.离体常温再灌注45 min,观察灌洗液谷氨酰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乳酸脱氢酶(glutamate-lactate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活性及肝脏胆汁分泌量、肝组织5'核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再灌注过程中灌洗液ALT、GLDH和PNP活性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胆汁分泌量增加[3.7±0.7μL/(g·45 min),9.1±0.μL/(g·45 min)vs1.1±0.9μL/(g·45 min),P<0.05,P<0.01);5'核苷酸酶活性染色明显增强.结论:链激酶改善低温保存肝脏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外科手术及肝移植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也很高。手术中常因阻断血流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肪肝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比正常肝脏更为敏感,其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此文主要对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表达变化,探讨SOD在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切除右肾,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取材(肺、肾、血).酶偶联速率法和苦味酸法分别检测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浓度;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肾形态;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分别测定大鼠肺组织内抗氧化酶SOD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 HE结果显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的肾组织受损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血清中的BUN和SCr、肺组织中的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SOD的蛋白与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肺组织发生了过氧化损伤.SOD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肺组织内发挥了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预处理对肝脏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血液中NO和ET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和血液中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建立肝脏 70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 -精氨酸组(L - arg)、Nω-硝基 - N -精氨酸甲酯 (L - NAME)组 ,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 ,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 NO和 ET及透明质酸 (HA)水平。结果 预处理可减轻 NO水平的下降和血浆 ET的升高 ,防止肝功酶的升高 (P<0 .0 5 )。结论 预处理可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NO产生增加、ET产生减少 ,进而改善其微循环 ,减少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11.
以心肌氧自由基(OFR)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观察了增龄对心肌自由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肌OFR浓度随增龄上升,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2)心肌SOD活性随增龄下降,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3)心肌MDA含量随增龄而增加,至13、17月龄时增加显著(P<0.05,P<0.01);(4)老年小鼠(17月龄)心肌SOD活性与OFR浓度呈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MDA含量与OFR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结果表明,随增龄心肌自由基损伤性因素(OFR—MDA)增加,而保护性因素(SOD)减弱,这可能是老化心脏在结构、功能、代谢方面发生衰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氧自由基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凡是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都称为自由基,在体内分布广泛。氧自由基的直接损伤作用、以及在介导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DNA损伤、改变信号传导通路、刺激转录因子活化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中有重要而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首乌益智灵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机理。方法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法制造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设首乌益智灵组、脑复康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分别测定干预后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灌胃20 d后,首乌益智灵组大鼠脑组织中的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和脑复康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首乌益智灵具有提高VD大鼠脑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各期脑脊液中MDA、SOD的变化规律及它们在脑囊虫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测2000-07~2003-03北京朝阳医院神经科49例明确诊断并依据MRI分期,单发脑实质内囊虫的脑囊虫病患者,以及20名对照者脑脊液中MDA、SOD水平并予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 SOD在脑囊虫病病理过程中除Ⅳ期接近正常外,其余各期含量持续显著不足,MDA在脑囊虫病病理过程中水平是整体增高趋势,且于Ⅱ期显著高于其它各期。MDA与SOD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在单发脑实质内囊虫病中氧自由基可能与杀伤脑囊尾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小鼠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胃黏膜损伤程度及胃黏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的胃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S组)、I/R组、脂肪乳组(fat emulsion,F组)、丙泊酚组(propofol,P组).通过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h制作胃I/R模型.取胃观察大体形态变化、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测定胃黏膜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25mg/kg丙泊酚后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具体表现为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充血、水肿及糜烂均有明显改善;与I/R组相比,P组细胞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增强(P<0.01);与I/R组相比,丙泊酚可明显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33.9%±1.3%vs60.8%±6.9%)、促进细胞增殖(16.0%±1.8%vs6.4%±1.2%)、下调Bax(0.453±0.025vs0.268±0.023)及上调Bcl-2蛋白(0.513±0.014vs0.752±0.015)的表达(均P<0.01).结论:丙泊酚能促进小鼠胃I/R后胃黏膜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对胃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 2 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 3组 ,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 ,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 (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 1(ET 1)含量 ,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 1的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 (P <0 .0 1) ,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 ,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MDA及SOD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损伤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UC患者(n=26)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与正常对照(n=30)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直肠乙状结肠炎(n=15)和病变超过乙状结肠者(n=11)血清中MDA浓度依次升高(分别为3.85±0.54,5.12±0.65和7.03±0.82 μ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2);而血清SOD活力依次下降(分别为113.72±10.36,82.59±11.87和58.15±10.3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氧自由基损伤是UC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SOD活力下降是氧自基基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柚皮素(naringenin,NAR)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220 g~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trol,n=8)、IRI组(n=8)、NAR 50 mg/kg组(n=8)和NAR 100 mg/kg组(n=8)。NAR 50 mg/kg和NAR 100mg/kg组均在IRI前2 h予相应NAR腹腔注射。大鼠心肌IRI模型制备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80 min,而后180 min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再灌后24 h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NAR可显著降低大鼠心肌IRI后心肌梗死面积(与IRI相比,P<0.05),同时还可以显著减轻IRI后血清中IL-1β、TNF-α、LDH、CK和MDA的水平,增加SOD水平(与IRI相比,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NAR对心肌IR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抑制IRI后炎症反应和清除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2 0只 16周龄雄性SHR大鼠 ,随机分成 2组 :( 1)辛伐他汀组 (n =10辛伐他汀 2mg/kg·d) ;( 2 )SHR空白对照组 (n =10 ) ;( 3)同龄雄性正常血压WKY大鼠对照组 (n =10 )。给药 12周后称量大鼠左室重量并计算大鼠左室重量指数 ;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超氧歧化酶、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 ;用改良VG染色法使胶原特殊染色 ,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心肌间质及心肌小动脉周围胶原的胶原容积分数对心肌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辛伐他汀组与SHR组相比心肌超氧歧化酶无明显改变、丙二醛明显减少而心肌一氧化氮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 (cNOS)活性明显升高 ;辛伐他汀组均未能有效降低SHR血压和左心室肥厚 (P <0 0 5 )但能使心室内、外膜及心肌小动脉周围的胶原减少。结论一氧化氮 /活性氧平衡失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辛伐他汀抗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改善心肌cNOS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