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主要是因胃蠕动节律紊乱、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引起。目前DG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胃平滑肌形态学改变、胃肠激素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胃排空试验是DGP诊断的主要手段。DGP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方法,促胃动力药物仍然是治疗的最佳选择。本文就DGP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早饱感及餐后腹胀。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症状,排除机械性梗阻的可能性即可诊断为胃轻瘫。胃排空闪烁扫描法是诊断胃排空延迟的金标准。DGP的常用治疗措施是饮食调理、促胃动力药、止吐药、抗抑郁等。现就DGP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GP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早饱感及餐后腹胀,可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症状,排除机械性梗阻的病因即可诊断为胃轻瘫。胃排空闪烁扫描法是诊断胃排空延迟的金标准。DGP的常用治疗措施是饮食调理、促胃动力药、止吐药等。现就DGP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临床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又称为糖尿病性胃潴留或胃麻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减少,排空延迟,甚至胃酸分泌减少,黏膜萎缩,可有上腹部胀满、痞闷、疼痛,伴有顽固性恶心、呕吐等症状。1病因病机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oparesis,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主要因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发病而导致胃潴留.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胃轻瘫胃动力-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建明 《广州医药》2005,36(1):11-13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因胃动力-感觉异常导致胃排空延迟,尽管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关研究正日益深入。本文对此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以非机械性梗阻所致的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饱胀、腹痛、早饱、恶心、呕吐等,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Cajal间质细胞异常、平滑肌病变、胃肠激素、高血糖等有关。近年来对DG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显示,Cajal间质细胞受损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在DGP患者中十分普遍,探讨这些组织学变化及相关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对DGP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胃轻瘫(diabetes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道并发症,病因主要有胃蠕动节律紊乱、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文献[1]报道,有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常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多见。常见临床表现有早饱、餐后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甚至胃石形成等。DGP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引起血糖波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胃轻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健强 《医学文选》2004,23(3):376-377
1945年Rundles首先报告了胃排空延迟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1958年Kassander明确提出了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这一概念.近年有关DGP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也仅限于改善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进行防治.DG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使病情恶化,故对这一糖尿病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方健强 《微创医学》2004,23(3):376-377
1945年Rundles首先报告了胃排空延迟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1958年Kassander明确提出了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这一概念.近年有关DGP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也仅限于改善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进行防治.DG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使病情恶化,故对这一糖尿病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肠激素与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胃轻瘫(DGP)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血浆和胃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变化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证实,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 物质(SP)等在消化道运动功能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探索胃肠激素与 DGP 发病机制,胃肠激素与 DGP 病程关系,可为 DGP 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性猪仔胃功能障碍性因素与胃食管返流的关系。方法:新生猪仔40只,随机分成5组,膈食管韧带切开,食管裂孔开大,胃壁部分浆肌层破坏,幽门十二指肠上段部分缝合闭锁造成不全梗阻等4组猪仔模型及对照组,术前,术后行胃肠钡餐透视,食管测压,猪仔生长至12-16周时处死,行大体解剖观察及病理学观察。结果:对照组无返流发生;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返流。结论:胃排空障碍,胃-幽门-十二指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胃内压增高是造成胃食管返流的重要原因;小型食管裂孔疝伴有胃食管返流随着时间的延长有自愈的可能性;调整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蠕动是消除胃食管返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The dumping syndrome following gastric surgery for peptic ulcer disease can cause severe morbidity. In this study the benefit of interposition of an antiperistaltic jejunal loop to reverse peristalsis and delay gastric emptying was assessed in four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by performing gastric emptying studies pre-operatively, and at 6 months and 24 months following surgery. Gastric emptying was delayed at 6 months but by 2 years had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values. Patients' symptoms were improved at 6 months and remained so despite the deterioration in gastric emptying. This surgical procedure is of some value to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due to the dumping syndr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DelayedGastricEmptying,FDGE)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转归特点,以期提高FDG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4例FDGE,调查了FDG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结果:34例患者中,BillrothⅠ式吻合13例,BillrothⅡ式吻合21例,平均每日胃管引流量1800ml。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提示造影剂在胃内潴留,胃壁收缩蠕动较差。胃镜检查提示残胃扩张,但不存在机械肠性梗阻。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误诊为胃空肠吻合口机械梗阻,再次手术探查未见梗阻,术后8d恢复正常胃肠蠕动;另1例合并吻合口出血,将BillrothⅠ式吻合改为BillrothⅡ式吻合,再次手术后45d后拔除胃管。32例非手术治疗,其中6例于术后10d内缓解,17例于术后11~15d缓解,7例于术后16~29d缓解,2例于术后32d和45d缓解。结论:临床表现是FDGE的主要诊断依据,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有重要价值,排除存在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不应盲目手术。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与胸腔胃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iu JF  Wang JD  Zhang SW  Tian ZQ  Wang QZ  Li BQ  Wang FS  Cao FM  Zhang YF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678-2681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和胸腔胃的病理生理变化,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胃排空、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摄像上消化道造影和DeMeester烧心症状评分对92例食管癌与79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客观检查,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与贲门癌术后患者的胸胃排空较正常人明显延迟(t=7.105,P〈0.01),且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但术后1年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t=2.900,P=0.016)。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和残余食管静息压均高于正常人(分别为t=2.275,P=0.03;t=2.160,P=0.039)。24h食管pH监测发现89.7%的术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半卧位的反流程度低于平卧位(t=3.074,P=0.005)。结论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明显延缓,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但很难达到正常人水平。食管与贲门癌术后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反流。  相似文献   

17.
李军民 《当代医学》2011,17(29):30-31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我国各类肿瘤发病率首位,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临床发现时已是胃癌晚期,而且胃癌预后较差,当患者胃裸区被肿瘤组织侵犯时其预后更差。临床上胃镜、胃肠钡餐检查、B超等在胃癌检查诊断上各具优势,但在胃癌侵犯胃裸区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劣势,本文就对CT影像学检查在胃癌侵犯胃裸区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价值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胃手术后残胃排空障碍14例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毅  尤全山 《安徽医学》2010,31(9):1065-106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FDGE)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FDG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行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用3%温盐水洗胃和促胃肠蠕动的药物等治疗。4例患者2周内,7例15~26d内,2例30d内,1例44d内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虽病因复杂,但积极采取对症处理,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