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提高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9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观察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提高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结果 191例病人中,85例为急性血栓,80例为慢性血栓,26例为亚急性血栓,急性血栓中有15例病人合并肺栓塞,慢性血栓中有1例合并肺栓塞,166例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测值大于标准值(0.5mg/L),25例病人测值低于标准值(0.5 mg/L)。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明显升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的效率,可作为重要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D-二聚体在预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10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盆腔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42例病人(DVT组),收集同期进行全子宫切除未发生下肢DVT的35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非DVT组),检测两组病人术前7 d内,术后第1天和DVT组病人发现血栓当天的D-二聚体值。分析两组病人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DVT组D-二聚体值(5.21 mg/L±4.28 mg/L)较非DVT组(1.6 9 mg/L±1.0 5 mg/L)明显升高(t=4.67,P0.05)。DVT组术后第1天的D-二聚体值较术前明显升高,DVT发现当天的D-二聚体值较术后第1天下降,但仍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下肢DVT的时间,最早术后第1天,最晚术后52 d,术后3 d~5 d是发现血栓的高峰期。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 D-二聚体检测具有快速、经济、无创等优点,盆腔手术后第1天D一二聚体值对预测下肢DVT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二聚体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衍变成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约为9%~25%,而一般认为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D-二聚体升高特异性反映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本文观察UAP患者D-二聚体含量变化,同时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  相似文献   

5.
正1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衡量血清中与血栓相关的分子含量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凝血酶时间等。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产物,凝血激活纤溶过程的诊断指标和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D-二聚体的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凝血纤溶指标及血脂标志物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标志物[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AI],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临床变量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DVT组PT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TG及LDL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均P<0.05),D-二聚体升高(OR=1.78,P=0.013)、TG升高(OR=1.58,P=0.032)是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联合TG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2)。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联合血清TG水平对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D-二聚体临床意义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60例住院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D-二聚体、血气分析。结果 D-二聚体在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D-二聚体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D-二聚体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 D-二聚体有助于估计慢性肺心病纤溶状态,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7%(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分别为22.45%、(1.75±0.93)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2.21±0.88)mg/L(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及时准确判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6例)、正常对照组(15例)的TM、D-二聚体指标,并做APACHEⅡ评分。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M、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轻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随APACHEⅡ评分升高,TM、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栓塞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资料完整的47例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的患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具备典型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者仅2例,72%的患者存在低氧血症,84%的患者D-二聚体升高,77%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所有患者经肺灌注/通气显像或螺旋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获明显改善的患者中,行介入治疗者(肺动脉取栓、溶栓)占29%,联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者占41%。结论肺栓塞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其最常见诱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疑诊的患者应常规筛查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超声心动图,高度怀疑者进一步检查肺灌注/通气显像或螺旋CT增强扫描,有条件、有指征时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亓明  白云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244-42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目前临床各科都较为常见的疾病,起病急,常可导致肺栓塞(PE)等严重后果.而PE是引发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之一,其血液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凝血现象的先期存在[3].如果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幅上升,即显示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活性出现异常.本文观察疑似DVT的老年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其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高危人群,如何在临床监护中预防和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三病区住院的慢阻肺疾病病人111例,在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吸烟饮酒史、既往基础疾病病史等,为患者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肺功能检查和双下肢全程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慢阻肺疾病住院患者中有12名确诊同时患有下肢DVT,患病率为10.8%:男女性别之间下肢DVT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慢阻肺疾病住院患者下肢DVT发生率较高,且下肢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P0.05)。建议对慢阻肺疾病住院患者临床监护中,要关注患者监测D-二聚体值的异常增大和脂蛋白[Lp(a)]水平的升高,监测DVT发生的可能性;对中老年女性患者还应监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岁住院老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80岁老人105例,对3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研究组)与69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者(对照组)的营养状况(以入院当日血白蛋白值)、血D-二聚体、有无贫血、有无深静脉置管、基础疾病、近期骨折、急性肺部感染、日常生活能力(BI)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静脉血栓发生部位以左下肢为主,5例患者发生了上肢静脉血栓和颈内静脉血栓;患有糖尿病、近期发生骨折以及患者的BI障碍和D-二聚体升高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80岁住院老人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与患者是否患糖尿病、近期发生骨折、BI障碍及D-二聚体升高有关,上肢静脉血栓和颈内静脉血栓仍与深静脉置管有关,临床上应重视危险因素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且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与术后3 d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3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TAT均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对患者D-D、TAT水平进行检测,从而为深静脉血栓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欧永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90-229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该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9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4例,为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62例,手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于手术前、手术后24、48、72 h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①手术后24 h开始,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手术后48 h两组上述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P<0.05),手术后72 h研究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手术后24 h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48 h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P<0.05);③Logistic分析显示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与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r=3.117,P<0.05;r=4.358,P<0.05;r=2.873,P<0.05)。结论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是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指标,三者结合对于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特异性衍生物,是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肺栓塞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并且与其预后明显相关。本文主要讨论了D-二聚体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为APE的178例患者的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扫描肺血管造影或右心导管选择性肺动脉造影的临床资料、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 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者59例(96.72%,59/61),非APE患者阳性32例(27.4%,32/1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50例(82.0%,50/61),非APE患者DVT 6例(5.0%,6/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78.7%,48/61)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合并DVT,两项指标同为阳性时诊断APE的特异性99.1%,阳性预测值98.0%。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诊断APE的敏感性96.7%,特异性72.6%,阳性似然比3.54,阴性似然比0.04,阳性预测值64.8%,阴性预测值97.7%。结论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值得作为常规方法为快速诊断及治疗AP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D-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 对80例临床可疑肺栓塞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均行血D-二聚体测定和肺灌注扫描,通过肺扫描分为正常组、高可能性组和非诊断组,非诊断组再经肺动脉造影确定诊断。血D-二聚体测定采用乳胶凝集法。结果 共检出肺栓塞阳性41例,阴性39例,检出率51.2%。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5%、51.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54.5%。结论 D-二聚体测定尚不宜作为肺栓塞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栓塞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诊断急性肺栓塞并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病例共102例,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包括血气分析、血常规、心肌酶、D-二聚体、胸片、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4%)、手术后卧床(17.7%)、恶性肿瘤(12.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是气短或呼吸困难(97.1%)、胸闷(87.2%)、心悸(80.4%);最多见的心电图表现依次是窦性心动过速(59.0%)、胸前导联T波倒置(42.6%)、SⅠQⅢTⅢ(20.0%);最常见胸片改变是肺部浸润影(36.8%)、右下肺动脉扩张(29.5%)、肺动脉段突出(17.2%);近1/3患者心电图和胸片无明显异常;90.4%急性肺栓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低氧血症,所有患者都出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90%急性期患者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比升高,60%患者血浆心肌酶升高,66%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结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谱非常广,应注意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