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附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鼻窦炎病例。全部58例病例术前经冠状位CT平描。结果:单纯性鼻窦炎27例,鼻窦炎伴有鼻息肉21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多发性息肉10例,其中16例伴有筛窦骨质增生;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病例常合并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Haller气房、钩突异常等解剖变异。结论:CT冠状位扫描能直观的显示鼻道、鼻窦整体解剖影像,显示病变范围、大小、比邻关系及继发改变,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薄层重组CT图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0例慢性副鼻窦炎中,鼻中隔偏曲占62.0%;筛泡过度气化和中鼻甲过度气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7.0%和36.5%;Haller气房占33.0%;钩突偏移占22.0%;中鼻甲反向弯曲13.0%;鼻丘过度气化12.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慢性副鼻窦炎范围,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冠状位CT对副鼻窦炎诊断及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 CT在慢性副鼻窦炎诊断、病因分析及对鼻内窥镜手术的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证实的患者 12 0例 ,并对其 CT表现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几乎所有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生均于窦口通道区的梗塞有关。结论 :窦口通道区引流不畅是慢性副鼻窦炎产生的原因 ,冠状 CT对鼻内窥镜手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9):59-61
目的 鼻窦内窥镜术前应用CT分析鼻丘及相邻结构的解剖形态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冠状位连续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其中慢性鼻炎者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30例,无副鼻窦疾患者30例。结果 大多数病例(99%)有气房。鼻丘的形态多样,与中鼻甲前部、筛泡和鼻泪管关系恒定。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关系密切。鼻丘炎症常见于多发前组鼻窦炎。结论 通过术前对鼻丘及其相邻结构的CT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其解剖形态及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212例副鼻窦CT影像中鼻道窦口复合体常见解剖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晓俊  文建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77-78,F0003
目的提高对常见的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影像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给耳鼻喉科医生提供部分副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手术提供必要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近期212例副鼻窦CT检查者,经CT副鼻窦冠状位扫描,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表现。结果212例副鼻窦CT影像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变异包括巨大筛泡14例,约占7%;眶下气房(Haller’s气房)26例,约占12%;鼻丘过度气化4例,约占2%;钩突肥大8例,约占4%;中鼻甲气化35例,约占17%。结论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变异常见,CT可以给鼻窦炎患者找到部分解剖学基础,给临床鼻内镜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副鼻窦冠状位CT研究钩突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28例(256侧)经CT检查的病人资料,选择冠状位CT片观测以下内容: 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测量钩突高度、角度及筛漏斗宽度.将钩突不同附着类型的钩突高度和角度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钩突常见解剖变异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 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钩突分叉型 (41.01%);中鼻甲型(26.17%);纸样板型(17.96%);颅底型(14.38%).这4种类型的发病率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显著差异.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及钩突形态变异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钩突形态变异与慢性前组鼻窦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的螺旋CT ,对临床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并在ESS术后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6例患者 ,CT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窦口 -鼻道复合体闭塞 ,与临床诊断及术中诊断基本相符 ,并经病理确诊 ,符合率为 93%。结论 :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对于显示窦口 -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异常、诊断鼻息肉、确定鼻窦炎的病变范围 (分型分期 )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窦口鼻道复合体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OMC的研究提供影像解剖学的新思路。方法:对67例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进行观测,包括:中鼻道宽度,筛漏斗长度、宽度,钩突厚度、内倾角度,筛泡、鼻丘的内径,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7例(134侧)中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3种类型:筛顶型(23.13%)、纸样板型(56.72%)和中鼻甲型(20.15%),这3种类型的比例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较大差异(P<0.01)。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筛漏斗长度有显著差异(P<0.01)。筛漏斗长度及钩突角度与鼻窦炎积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MC解剖因素(包括筛漏斗及钩突的发育等)与慢性鼻窦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副鼻窦炎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对图像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清楚显示各鼻窦及窦口。结论:重组冠状位图像可获得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相同的图像效果,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评价CT扫描在慢性鼻副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慢性鼻副窦炎患者83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冠状位扫描,21例加作轴位扫描,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2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分析对照慢性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和范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窦壁粘膜不同程度增厚和窦内积液,窦壁粘膜增厚伴软组织影16例,上颌窦内斑点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2例,中、下鼻甲肥大63例,鼻腔内软组织影充塞60例。结论对慢性副鼻窦炎CT扫描能准确描述其病变的类型、范围、程度,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比邻关系,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慢性鼻窦炎在CT影像中表现出的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基础及给临床医师在手术中提供必要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近期16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CT冠状位扫描,观察中鼻道及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表现.结果 162例(324侧)副鼻窦CT影像中,出现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变异共有219侧.其中主要包括中鼻甲气化,眶下气房(Haller's气房),筛大泡,鼻丘过度气化,钩突肥大和偏移(内移、外移).各种解剖变异类型在总变异中出现的几率分别为:中鼻甲气化32%,Haller气房6%,筛泡气化变异28%,钩突变异48%,鼻丘过度气化1%.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67.59%.结论 在鼻窦炎的CT扫描中中鼻道和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变异较常见,CT可以给鼻窦炎患者提供部分解剖学基础,并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手术并发症,给鼻内镜手术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窦CT冠状位扫描对鼻内镜手术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汝环  谢金 《安徽医学》2006,27(1):42-43
目的探讨鼻窦CT冠状位扫描对鼻内镜手术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鼻腔、鼻窦疾病患者CT冠状位扫描所见与鼻内镜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窦CT冠状位扫描与临床诊断符合率99.1%。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指导鼻内镜手术有助于帮助识别鼻腔、鼻窦的各种解剖变异,对于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难易程度的估计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新的既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又可达到与经典鼻内镜手术相同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方法选择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保留部分钩突的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行经典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根据主观症状及复查时鼻内镜下局部状态对疗效做综合评价。结果实验组治愈36例,对照组32例;实验组发生术后并发症2例,对照组11例。结果表明钩突部分切除术与钩突切除术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钩突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术式可达到与经典鼻内镜鼻窦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典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鼻窦炎治疗的CT表现和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小儿鼻窦炎临床确诊病例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50例中42例累及上颌窦,38例累及筛窦,12例累及蝶窦,2例累及额窦,全鼻窦炎18例。结论:CT检查能够良好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窦密度、黏膜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的特征,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曲霉菌病15例,毛霉菌病5例,隐球菌病3例。单侧发病19例;双侧4例;全部病例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鼻窦的6例。病变窦腔均表现为密度增高,cT值平均约为65HU;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钙化影20例,CT值约为105-210Hu;出现鼻窦骨质破坏8例;窦壁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者15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单侧上颌窦为主,常伴有钙化病灶,可出现鼻窦窦壁骨质破坏、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研究鼻窦炎在咽鼓管鼓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700例咽鼓管鼓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年龄20 ~ 40岁,耳道分泌物外流>2个月伴听力降低25 ~ 40 db.口服抗生素治疗后,X射线确诊乳突炎患者继续行鼻内镜和鼻旁窦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 700例咽鼓管鼓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280例(40%)患者鼻中隔偏曲,其中380例(54.28%)患者耳道分泌物类型为黏脓性分泌物.鼻旁窦CT扫描显示:340例(48.57%)为Ⅰ期鼻窦炎,160例(32.86%)为ⅡI期鼻窦炎,380例(54.28%)患者鼓膜中央大穿孔.结论 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窦内侧钩状病变是咽鼓管鼓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