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玉明 《护理学杂志》2005,20(24):18-19
分析23例在腕关节桡侧头静脉进行穿刺发生顽固性疼痛的原因。认为与桡神经浅支受损及操作者手法有关。提出在腕关节桡侧进行头静脉穿刺,操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方法选择1210例行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穿刺患者,由专人进行操作,统一采用7号头皮针按常规行静脉穿刺,第1天在Ⅰ区(为自列缺穴靠近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第2天在Ⅱ区(为自列缺穴靠远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观察两区域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Ⅰ区静脉穿刺患者发生重度疼痛43例(3.6%)、中度疼痛778例(64.3%),9例穿刺时局部和指端有麻木、触电感;Ⅱ区静脉穿刺患者发生重度疼痛19例(1.6%),中度疼痛674例(55.7%),2例出现轻度麻木现象。两个区域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腕关节自列缺穴靠远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较轻,且不适症状较少,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腕部桡神经浅支的解剖与静脉穿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芝 《护理学杂志》1995,10(3):163-164
腕部桡神经浅支的解剖与静脉穿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淑芝腕部头静脉是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而桡神经浅支与其紧密伴行,在腕部头静脉穿刺时,有可能造成桡神经浅支的损伤。因此.充分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腕部桡神经与头静脉间的解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头静脉穿刺致桡神经浅支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分析头静脉穿刺引起桡神经浅支损伤8例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结果 经物理及药物治疗后,8例桡神经浅支损伤均恢复正常感觉功能,恢复时间2~9周,平均4.2周.没有损伤性神经瘤及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头静脉穿刺虽然很少引起永久性桡神经浅支功能障碍,但在临床操作中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避免引起桡神经浅支损伤.  相似文献   

5.
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治疗陈旧笥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建立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尺骨头切除术,正常腕关节的模型,测定腕关节在各种位置上的压力传导和桡尺远介关节近端的位移变化。结果:临床应用12例,术后经平均36.9个月的随访,腕关节稳定,旋转功能恢复,疗效全部达到优良。  相似文献   

6.
肥胖婴儿示指根部静脉穿刺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头皮和手、足背部静脉穿刺困难,年龄3-12个月,体重6.5-13kg的肥胖婴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50例。甲组用示指根部静脉穿刺;乙组用手腕桡侧或足部大隐静脉穿刺法。  相似文献   

7.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38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建立长共用因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头静脉桡动则吻合内瘘术38例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38例44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其中32例仅1次手术,有6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4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3年,最长已穿刺达300余次,仍使用良好。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梳棉机致右上肢外伤5h入院。查体:右上肢从肩峰至手背桡侧纵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桡神经及肱三头肌桡侧半从肱骨中段至肘关节平面缺损,肱骨远段外侧皮质及外髁部分磨损,桡骨小头半脱位,桡动静脉、头静脉及桡侧腕长、短伸肌和肱桡肌从肘下3cm至腕关节平面全长缺损,前臂指浅屈肌桡侧半缺损。正中神经在前臂中段至腕部缺损约12cm,尺神经及尺动、静脉完好。前臂及手部血运良好,手指屈曲尚可,但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对掌。创面污染严重,布满棉花碎絮,面积约85cm×10~14cm(图1)。  相似文献   

9.
保守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指征和预后。方法:保守治疗23例掌侧Barton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16~84岁,平均52.2岁;骨折不伴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7例,伴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16例(Mehara Ⅰ型15例,Mehara Ⅲ型1例)。并对32具新鲜尸体标本进行实验,推断在掌侧Barton骨折的损伤机制中,桡腕关节背侧韧带损伤是产生桡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的重要原因。应用Pattee和Thompson的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进行7~70个月随访,11例疗效满意(优1例、良10例),12例不满意(中5例、差7例)。7例骨折不伴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病例中,5例治疗结果满意;16例伴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病例中,6例治疗结果满意。结论∶①复位结果影响掌侧Barton骨折的预后,复位后桡腕关节面移位应小于2mm。②不伴桡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建议保守治疗。③伴有桡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保守治疗预后欠佳,可试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如不能达到桡腕关节面移位小于2mm的标准,就应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合适PICC置管体位,以预防或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取常规体位,即患者平卧,置管侧上肢外展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锁骨,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取改良体位,即患者平卧,头枕5cm高枕头,置管侧上肢外展45°~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患者配合抬高穿刺侧上肢,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结果观察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改良能有效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