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5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实施了122例原位肝移植,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进行了165例供肝和供肾联合切取,先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插管,随即行腹主动脉插管,UW液原位灌洗。灌洗开始后优先处理胆道,用UW液经胆总管冲洗胆道。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回手术室进一步修剪,对变异的肝动脉(25例,20.5%)整形使之变为单支。结果165例供肝热缺血时间120~310 s,冷缺血时间260~840 min。移植肝通血20~30 min后均有金黄色胆汁分泌。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无功能和器官功能延迟。结论对于脑死亡的供者器官切取采取原位灌洗,整块切取及体外修整,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进而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确切的胆道冲洗对避免肝内外胆管自溶和术后胆道狭窄非常重要。良好的供肝切取与保存是移植成功的保证,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进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中几个关键环节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995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实施了122例原位肝移植,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进行了165例供肝和供肾联合切取,先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插管,随即行腹主动脉插管,UW液原位灌洗。灌洗开始后优先处理胆道,用UW液经胆总管冲洗胆道。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回手术室进一步修剪,对变异的肝动脉(25例,20.5%)整形使之变为单支。结果 165例供肝热缺血时间120~310s,冷缺血时间260~840min。移植肝通血20~30min后均有金黄色胆汁分泌。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无功能和器官功能延迟。结论 对于脑死亡的供者器官切取采取原位灌洗,整块切取及体外修整,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进而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确切的胆道冲洗对避免肝内外胆管自溶和术后胆道狭窄非常重要。良好的供肝切取与保存是移植成功的保证,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进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的胆道重建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右半肝移植(带肝中静脉29例,不带肝中静脉45例),左半肝带肝中静脉1例,左外叶切取2例.胆道重建采用胆肠吻合或供肝肝管与受体肝管端端吻合.结果 供肝断面1个胆管开口为54例,多个胆管开口为23例;胆肠吻合2例,胆管端端吻合75例,63例留置T管;术后总体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28/77),其中胆漏为10.4%(8/77),胆道狭窄为26.0%(20/77).供肝单支胆道以及单个吻合口术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多支胆道及多个吻合口(P<0.05).8例胆漏病人经过B超指引穿刺引流全部治愈,20例吻合口狭窄病人经T管窦道放置支撑管或通过ERCP进行扩张,肝功能全部或部分好转.结论 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中注意对断面胆管血供的保护以及尽可能获得单一的肝管开口可有效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内镜和放射介入技术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提高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正确率,方法 总结5例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频度、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可能因素,提出鉴别诊断的要点。结果 5例肝移植共经历了11次高胆红素血症,其中急性排斥反应3例,肝内胆汁淤滞2例,胆总管内支撑物堵塞、CsA毒性反应以及肝动脉血栓形成各1例,均及时诊断并治愈,肝外胆道进行性狭窄、慢性排斥反应、供肝原发性无功能、以及乙肝复发各1例次,由于未能及时诊断导致治疗失败。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和机理错综复杂。了解肝移植术后恢复过程的规律,根据胆红素升高的时间,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理学所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降低肝移植术后手术技术相关胆道并发症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巧,以降低手术相关胆道并发症。方法 对8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供肝肝总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端端吻合,供肝肝总管或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端端吻合,未置T管。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移植肝是否出现胆道并发症。结果 1例术后5个月发生肝门分叉处胆管狭窄,经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再次手术行胆管狭窄成形术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胆漏、吻合口狭窄、胆泥或胆道结石、肝门部胆管狭窄、胆管炎、胆汁瘤、粘液囊肿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异常等胆道并发症。结论 注重供肝的灌洗和修整,提高肝动脉吻合和胆道重建技巧,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技术性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廖梅  任杰  郑荣琴  吕艳 《器官移植》2014,(2):85-88,12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成人右半肝活体移植受体术后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肝及其胆道声像图表现,与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PTCD)等影像学结果相对比。结果 21例病例经PTCD及临床随访证实为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胆泥1例,胆漏1例。超声检查能够诊断并与之相符5例,为4例吻合口狭窄及1例胆泥,胆漏病例可见肝周积液。其中4例胆管吻合口狭窄病例超声诊断时间均明显早于临床出现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时间。结论在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中,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准确性较高,可早期诊断胆管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胆系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胆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完成的95例次原位肝移植。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12例,背驮式肝移植78例,活体部分肝移植5例。胆道重建:胆管对端吻合91例,放置胆道外引流55例,36例未放置胆道引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例。胆管吻合及胆肠吻合应用5旬或6-0 Vicryl缝线或PDS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术后以血清学检查、超声、胆道造影等手段随访。结果 共发生胆系并发症7例,发生率7.3%。2例术后7、10d吻合口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再次手术引流。1例术后1个月胆管吻合口狭窄,内窥镜下支架内支撑治愈。2例拔除T管时胆漏,1例保守治愈,1例腹腔镜下缝合窦道、腹腔引流治愈。1例术后5个月因胆管消融、胆管炎死亡。1例术后10d因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胆管坏死后死亡。74例随访1-42个月(平均11.4个月),胆道造影及(或)超声检查未见肝内外胆管狭窄,无胆泥、胆石形成,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供肝切取时保护胆管黏膜及肝外胆管动脉供给,实现精细胆管黏膜对黏膜无张力对端吻合是预防胆系并发症的关键。内窥镜下狭窄段胆管扩张、内支撑是治疗肝移植肝外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16例患者进行ERCP检查,并根据情况分别行鼻胆管引流(ENBD)和/或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EST)等治疗。结果ERCP确诊16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47%,其中胆道结石6例,胆道狭窄3例,吻合口漏2例,胆道结石伴左肝管狭窄1例,吻合口胆漏伴胆道结石3例,1例示供受体胆管比例不一致,供体胆管相对狭窄,所有患者都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内镜下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可作为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供肝切取与保存16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时快速切取供肝技术与保存方法。方法 结合我肝移植中心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6例供肝切取和保存方法。结果 16例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6min,冷缺血时间为7-11h,供肝血管、胆管均完好,1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能否快速切取供肝和妥善保存是肝移植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包括:供肝质量问题,急慢性排斥反应,病原体感染等;胆道和血管、药物及其他因素亦可致本症发生。笔者就肝移植术后高胆红质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完成的160例肝移植资料,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150例。术后超声、CT、MRI、胆道造影和血清学检查了解移植肝形态、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98例随访2~48个月。结果发生胆道并发症24例(18%),其中因肝动脉狭窄或栓塞引起的胆漏、胆道狭窄和肝内局限性坏死7例(5例经溶栓及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2例因肝功能衰竭并感染死亡);胆道狭窄8例(6例经再次手术和ERCP及PTCD胆道内、外支撑等介入治疗恢复、2例胆管消融并发胆管炎死亡);胆漏7例(6例经再次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保守治愈);胆道铸型2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供肝的质量和完整的动脉采集及胆道黏膜的保护,精细的动脉和胆管吻合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肝动脉溶栓、ERCP及PTCD胆道内支撑等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研究2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3例(15%) 。1例为术后1周内T管致胆管梗阻;1 例为术后3个月拔除T 管后胆漏,均经及时介入、置管引流而愈;1例为术后4个月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狭窄经再次肝移植治愈。提示胆道并发症与留置T管、吻合等技术因素有关,而再灌注损伤、缺血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成熟、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相继圆满解决以及肝移植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后近期内的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治疗决定着患者的康复.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施行的肝移植中,有13例术后出现毛细胆管淤胆性高胆红素血症,经及时治疗,患者顺利康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活体肝移植的供肝切取手术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的供肝切取技术,方法:在1993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共作活体肝移植40例,供肝切取包括:左外侧叶14例,左半有6例,右半肝20例,术中首先行肝门解剖,肝叶游离,然后用超声刀切取供肝、术中不阻断肝血流。切取肝左外侧叶和左半肝时切面分别靠近镰状韧带的右侧和中肝静脉的右侧,切取右半肝的切面靠近中肝静脉的左则。结果:切取供体手术时间为7.2-15.5h平均11.0h,供体手术的平均失血量为723ml(200ml-2600ml)。7例供体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疝,右肺上叶不张,右膈下积液,粘连性肠梗阻,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管狭窄各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目前所有的从体肝功能均正常,完全恢复体力,恢复原来的工作,结论:极度仔细及精良的供肝切取技术是安全的,在尸肝缺乏时活体肝脏切取技术可为肝移植提供优质的供肝。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经验。结果 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胆红素和/或转氨酶持续性升高,经T管胆道造影术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证实存在胆道狭窄,其中2例为肝门部胆管与肝总管狭窄,1例为吻合口处胆管狭窄。经采用T管窦道球囊扩张术,3例的胆道狭窄得以改善,肝功能好转,其中1例经3次选择性球囊扩张,现健康存活已21月余;其中合并胆漏的1例,在B型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负压引流后治愈;合并胆道胆泥淤积的1例及合并多重胆道感染的2例,均予以对症治疗。结论 手术技术不佳及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能了解胆树全貌,有助于胆道狭窄、胆泥淤积与胆漏的诊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肝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而胆道并发症是导致移植肝失功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接受原位肝移植术(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的患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7%~51%,使得胆道成为OLT 后最常发生并发症的部位.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胆管狭窄、奥迪括约肌功能失调、黏液囊肿、胆道出血、胆泥以及胆石形成等,由于其发生机制复杂,从移植术前供肝保存到移植术中手术方式、吻合方式的选择,再到术后排斥和感染等非胆道因素的影响,均可能导致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使得临床处理起来相当棘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长期存活,已引起广大移植学界人士和患者的广泛关注.现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系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及供肝肝总管均狭窄2例,胆漏2例,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2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1例,分别行ERCP检查及治疗。结果:4例吻合口狭窄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2例吻合口和供肝肝总管均狭窄者放置Wallstenl,金属支架,上述6例近期黄疸均消退;2例胆漏者中,1例放置胆道塑料内支架,另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均于2周内胆漏愈合;2例移植肝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者,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取出少量坏死胆管上皮样组织,另1例未行内镜治疗;1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者再次手术行胆管吻合术。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用于肝移植术后的常见胆系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胆道内镜对肝移植术后胆管损伤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进行内镜观察和治疗,为肝移植胆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正常组、胆管损伤组、肝动脉损伤组的病例进行观察,内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无T管者,应用子母胆道镜进行.结果 正常的9例肝内外胆管解剖正常,无狭窄、瘢痕,胆管黏膜颜色正常,供-受体胆管吻合口愈合佳.病理学检查均可见修复性的黏膜组织,被覆上皮完整,上皮下纤维组织和小血管增生,散在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胆管损伤组的12例中,胆管内有各种类型的单发、多发及铸型结石,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内镜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后,胆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造影检查胆树恢复正常.肝动脉损伤组3例:胆管壁缺血坏死,丧失胆管的组织结构,仅见纤维样组织构成的管道,明显充血,胆泥和结石完全灌满供体胆树,Ⅲ级胆管间断具有胆管的组织结构;病理学检查:胆管壁弥漫坏死,结构不清,大量胆汁渗入,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和化脓灶.结论 原位肝移植并胆管损伤、缺血的病例术后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胆道内镜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胆道并发症通常是指具有临床表现又有放射学依据、需行介入性治疗或手术的胆道狭窄、梗阻、胆漏及胆泥形成等 ,处理困难 ,可直接影响术后生存率及长期存活病人的生活质量。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2 0 % 3 4%。其发生与供肝的冷、热缺血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胆道血供受损、免疫排斥反应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有关。1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机理1.1 供肝冷、热缺血时间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虽然UW液的应用延长了供肝的安全保存时间 ,但供肝的冷、热缺血时间仍与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有关。除了外科技术引起的胆管并发症外 ,…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常规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主要引流创面和腹腔积液或血,防止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胆道内放置支撑管可减少术后胆漏和胆管狭窄,能够及时了解移植肝的功能状态。近年来活体肝移植逐渐增多,肝移植术后腹腔和胆管放置引流管至关重要,通过引流管能够早期及时发现腹腔或胆道并发症,减少或防止术后腹腔或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