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跟骨外侧延长截骨术治疗小儿扁平足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扁平足患儿19例,男15例,女14例,手术年龄6~14岁(平均9.6岁),单侧11例,双侧8例,共27足,采用跟骨外侧延长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其中11足因伴有跟腱挛缩同时行跟腱延长术,对患足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和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18例(26足)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6个月),在2~4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疗效:优8足,良15足,中2足,差1足.跟骨倾斜度由术前(9.7±2.1)°增加到(21.9±2.7)°;距骨水平角由(30.3±4.3)°减少到(16.9±4.0)°;距骨第一跖骨角由(22.8±3.4)°减少到(2.4±3.1)°.结论 跟骨外侧延长截骨术的方法可有效地缓解由于小儿扁平足引起的临床症状,保留了距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和评价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疗效。方法采用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7例12足.主要从足外形的改善、足负重及行走功能、X线测量结果等方面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跗骨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7周。10足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2足因未行跟骨内翻矫形致畸形复发。X线片显示跟骨背伸角由术前平均42.67°降至23.33°,Meary角南术前平均36°降至12.5°。本组疗效优2足,良8足,差2足,优良率为83.3%。结论Japas手术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有效方法。对合并明显跟骨内翻的高弓足需加行跟骨截骨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的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手术,矫治以第一跖列僵硬性高弓为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病例资料,共11例18足,平均年龄8.5岁(6.2~12.5岁)。均采取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及软组织松解与肌力平衡术,手术要点:①第一跖骨近端背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②内侧楔形骨跖侧截骨撑开术;③截骨术后行软组织松解和肌力平衡术。疗效评价采用Wicart高弓足评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32(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一例行走疼痛,2例2足遗留跟骨内翻需行跟骨截骨矫形术。X线测量Meary角由术前平均(34.4±8.5)°下降至(11.2±2.4)°(P<0.05),跟骨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6.1°±1.3°改善至外翻4.2°±0.8°(P<0.05),Pitch角由术前平均(45.2±6.4)°下降至(22.4±5.4)°(P<0.05),Hibb角由术前平均(121.4±11.2)°增加至(145.8±1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优13足,良3足,可2足。结论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术在高弓足畸形顶点截骨,保留了中跗关节,避免了关节融合,用于矫正位于第一跖列的儿童僵硬性高弓足,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该方法适合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高弓足;对于合并固定性前足内收和内翻、跟骨外翻者,需行骰骨和跟骨截骨矫形。  相似文献   

4.
足跖侧松解和跗骨V形截骨治疗儿童高弓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软组织和骨性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高弓足畸形的方法 ,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因神经肌肉性疾病所致的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 15例 19足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遗留高弓足畸形 1例 1足 ,采取足跖侧软组织松解和足跗骨V形截骨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 ,术后用小腿管型石膏固定 6周。主要从足外形的改善、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和X线测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平均获得随访 3年 6个月。跗骨截骨均于术后 6~ 8周愈合。术后 10周开始负重和行走。除 3例高弓足畸形复发并后足内翻加重 ,17足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 ,X线测量Meary角由术前平均 2 5°减少至 5°以下。本组优者 8足、良者 9足、差者 3足 ,优良率为 85 .0 %。结论 足跖侧软组织松解和足跗骨V形截骨联合手术是治疗儿童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确实有效的方法 ,对大于 6岁儿童足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 ,对进行性神经肌肉性病变所致的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 ,则术后容易复发或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外侧骰骨闭合性楔形截骨和内侧楔状骨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至今,采用该方法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共24例28足,具体操作方法: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分别在足内、外侧作两个手术切口,Ⅰ期进行骰骨的闭合性楔形截骨(基底位于背外侧)与内侧楔状骨冠状面开放性楔形截骨(截骨点位于其中点).在骰骨截除楔形骨块后,将该楔形骨块嵌入内侧楔状骨截骨间隙内,产生前足外展、中足内旋和骰骨截骨间隙闭合的作用,并使用自制门形钉固定两处截骨.并对随访两年以上的14例16足从临床外观和放射学的角度测量评价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超过2年者总计为14例16足,其临床外观和放射学改变均有明显改善,跟骨-第四跖骨角从术前平均-32°改善到术后平均-16°,距骨-第一跖骨角从术前平均-18°改善到术后平均-4°,但有1足发生内侧楔状骨移植骨块移位,导致矫形丢失.结论 足中跗骨联合截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或称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后的遗留畸形)之"蚕豆足"畸形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肯定,且不需要更多的软组织松解,适用于4岁以上或内侧楔状骨已经良好骨化的患儿.  相似文献   

6.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复位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起收治男童跟骨骨折5例,共6足(双侧1例,右足3例,左足1例).平均手术年龄9.6岁(4~12岁).按Essex-Lopresti分型,5足为关节内压缩型,1足为舌型.手术取足外侧"J"形切口,跟骨外侧骨块掀开作内侧壁复位后植入松质骨,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24个月(8~31个月),6足踝关节活动无任何障碍,行走无疼痛感.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Bohler's角平均改善16.6°(8°~26°).1例1足因伤口不愈继发感染.结论 开放复位与内同定治疗有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不仅适用于儿童.而且没有成年人跟骨骨折后常见的腓侧肌腱炎、着地疼痛、穿鞋不舒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先天性髋内翻的患儿 ,年龄 3~ 1 4岁 ,均采用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 ,并对临床效果及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共有 2 2例 (2 8髋 )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5 .4年 ,参考史氏标准 ,临床评价优良率为 82 .1 % ;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NS角、HE角和ATD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1 )。结论 倒V形外展截骨术操作简单 ,内固定牢固 ,矫正充分 ,临床效果好 ,不易复发 ,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尺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3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应用尺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儿童陈旧性盂氏骨折的临床经验,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采用Boycl切口,显露尺骨上段,肱骨头及脱位的桡骨头,将尺骨上段楔形截断,将桡骨头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并矫正尺骨成角及短缩畸形,用钢板固定。术后X线摄片随访。结果35例截骨部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元畸形愈合,随访9~24个月,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关系均已恢复,肘部功能全部改善。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均恢复神经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术后3个月。结论应用尺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儿童陈旧性盂氏骨折,能矫正前臂及肘部畸形,恢复肘关节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婴幼儿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后早期X线片上距骨跟骨角的特点及其在预测马蹄内翻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随访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77足。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86例)。患儿初始治疗年龄均小于6个月,均应用Ponseti方法行系列石膏固定矫正足内收内翻后背屈小于15°,并行跟腱松解术。在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拍摄足背屈应力下X线侧位片,测量侧位片距骨跟骨角(lateral talus-calcaneus angle,TC_L),对比分析跟腱松解后单侧马蹄足患儿正常足与患足的TC_L特点,分析所有马蹄足TC_L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判断早期TC_L对马蹄内翻足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跟腱松解年龄及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检查年龄上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57,0.17)。TC_L比较,复发组(34.38°±10.99°)与未复发组(40.72°±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患儿患足(38.56°±11.57°)与正常足(50.91°±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s回归计算距骨跟骨角预测马蹄足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9(χ^(2)=8.2567,P=0.0041),距骨跟骨角的最佳临界点为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片距骨跟骨角明显较正常值小,对预测复发有一定价值。距骨跟骨角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反式Ponseti方法联合微创切开复位技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先天性垂直距骨患儿11例(18足)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手术年龄10.9个月(3.9~31.2个月).所有患儿均行多次反式Ponseti序列石膏矫形,经皮逆行穿针固定或微创切开复位固定距舟关节,经皮延长跟腱,石膏固定治疗.比较患儿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及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临床查体资料,用Adelaar评分和踝关节、距下关节活动度评估术后治疗情况.结果 11例(18足)患儿平均随访27个月(12~57个月),全部获得临床和影像学矫正,患儿足部内侧纵弓恢复,后足无明显外翻,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有2例(4足)术后6个月内出现畸形复发,随后再次经序列石膏矫形、微创开放复位后畸形矫正,无需广泛松解手术.根据Adelaar评分,2足为优,15足为良,1足为中.所有患儿均无伤口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评估时,平均踝关节背伸达(20.89±9.28)度,平均跖屈达(18.50±6.89)度.本组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前后位跟距角[(31.60±27.77)度VS.(49.65±13.00)度]、前后位距骨轴-第一跖骨基底角[(12.79±2.48)度VS.(42.90±18.01)度]、侧位跟距角[(44.57±6.71)度VS.(55.22±11.20)度]、侧位距骨轴-第一跖骨基底角[(9.39±2.83)度VS.(55.63±13.36)度]和侧位胫跟角[(67.14±5.71)度VS.(119.51±17.52)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就足的临床外观、功能及影像学测量结果来看,反式Ponseti方法联合微创切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定位诊断问题,为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治疗的复发性马蹄内翻足18例26足,按Davidson方法分成三组:A组为单纯性前足内收畸形(8例10足);B组为前足内收并中足旋后复合畸形(蚕豆足畸形,8例13足);C组为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2例3足).A组畸形采用胫前肌腱外移术或胫前肌腱外移术+骰骨外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矫形,B组畸形采用中跗骨联合截骨矫形,C组畸形采用跟骨外移截骨+软组织松解+胫前肌腱外移,或加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形.结果 本组18例26足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8~7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为16例23足.按照国际马蹄内翻足研究会评定标准(ICFSG)评价手术效果,优8例10足,良6例10足,可1例2足,差1例1足.其中评定为可和差的2例3足均为C组病例,虽然其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获得比较满意的矫正,但距骨滑车畸形引起的胫距、距下关节僵硬并未解决,是导致评分过低的主要因素.结论 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术前定位诊断与矫形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依照术前定位诊断确定的畸形类型,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才能实现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复发性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29例45足复发性僵硬型CCF,依据Dimeglio分型,均为Ⅲ、Ⅳ型,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Ilizarov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器,通过四维调节(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逐渐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其中,31足单纯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9足结合经皮跟腱延长,7足结合中跗骨截骨,3足结合后足的V形截骨。术后7天开始矫正,速度1 mm/d,分4次完成,踝关节矫正至背伸约10°,后足轻度外翻后,停止矫形。矫正位带外固定器负重或保护下行走4周,拆除外固定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拆石膏后夜间支具维持矫形3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至6年,平均39个月。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的评分系统,优23足,良18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91%。差的1足为DimeglioⅣ型,单纯应用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治疗,矫形后步态改善,但遗留部分跟骨内翻畸形,2年后畸形明显复发,行三关节融合术治愈。结论应用llizarov外固定器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安全、微创、疗效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复发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选择手术方式,防止后弯畸形进展及降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本组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4~18岁,平均11.8岁.其中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的手术方法 :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②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融合、Ⅱ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的手术方法 :①后路原位融合术3例;②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2例;③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Ⅱ期前路支撑融合3例.影像测量: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弯角(K)、畸形角(D).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活动性结核患儿无结核复发、窦道形成及切口感染,无神经并发症.6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角(K)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20°,末次随访平均22°;畸形角(D)术前平均47°,术后平均25°,末次随访平均27°.8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后弯角(K)术前平均50°,术后平均44°,末次随访平均47°;畸形角(D)术前平均42°,术后平均34°,末次随访平均36°.结论 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术式选择应根据其自然史特征、病变累及范围及后弯畸形的病理阶段,采用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经本院门诊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51例(68足),均采用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疗效评定。结果 51例平均随访3年(2.5~3.5年),68足中,优58足(58/68,85.29%),良7足(7/68,10.29%),差3足(3/68,4.41%)。≤3月龄组患儿疗效优良率为97.50%;4~6月龄组疗效优良率为92.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弓足是复杂的足部三维畸形,多数患儿存在原发神经肌肉系统疾患,畸形涉及骨性序列异常及肌力失衡。治疗方法众多,包括软组织松解、截骨、肌腱转移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患儿年龄、畸形的柔软性以及畸形严重程度而异。详尽且准确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是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就儿童高弓足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评估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延长骨的不同X线形态及其在延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推断出延长骨的骨痂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均为1990-2001年间在我院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术患儿的X线片,根据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区或带的出现分类。结果:在延长结束期截骨部位影响骨痂的横径,在治疗结束前发现全部X线片均表现为不良骨痂形态的都是有干部位截骨,在术后5周和延长结束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成角畸形,在治疗末期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带的出现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在外固定解除前延长骨痂带有不完全的骨小梁结构和低密度区发生骨折的危险很高。骨痂带有轴向偏移、低密度区、不充分的横径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延长骨良好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