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80例宫腔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喷他佐辛者为A组(40例),应用芬太尼者为B组(40例)。比较两组术中镇痛效果,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并发症。结果A组及B组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A组镇痛效果优于B组,呼吸抑制及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喷他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检查术,麻醉效果满意,是此种手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40岁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6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A组)和气管捕管全麻组(B组),每组30例.A组使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保存自主呼吸.B组常规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手术中MAP、HR变化及不良反应、麻醉费用.结果 A组患者麻醉平稳,术后无不良反应,麻醉费用远远低于B组;B组患者气管插管、拔管中及气腹后MAP明显升高,HR增快,术后不良反应较明显.两组患者pH、PaCO2、PETCO2、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均压(Pmean)、SpO2变化一致,无明显差异.结论 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节省医疗费用,优于气管插管全麻.  相似文献   

3.
林晓玲 《西部医学》2006,18(4):469-470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肌松情况.方法 5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B、C组分别单用全身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并观察其镇痛、肌松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术中镇痛效果及肌松满意,术中循环功能A组比B组稳定,两组术中SPO2无改变,均在95.0%以上;C组术中镇痛效果不全和肌松不满意,需辅助用药,血压波动较明显,需使用升压药.结论硬膜外麻-全麻联合使用不但可使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且术中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术后患者能早清醒,早拔管,便于实施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A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B组患者行全麻,C组患者行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三组应激反应指标、麻醉效果、认知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方法:A、B、C三组各纳入患者35例,分别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结果:C组、A组麻醉副作用发生率高于B组,A组、B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FRVI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麻醉均较为安全可靠,麻醉效果好,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效果相对更高,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将90例老年骨科患者按不同麻醉方式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静吸复合麻醉、B组硬膜外麻醉,C组全凭静脉麻醉。对比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后10 min、30 min和手术后的镇静评分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麻醉后12 h、24 h、48 h和72 h的认知功能评分情况。结果:麻醉后10 min和30 min,B组的镇定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B组睁眼时间、答应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 h和24 h,B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骨科手术中,硬膜外麻醉镇定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时间短,认知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的影响,选择最适宜老年患者使用的麻醉方式.方法:随机选择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全身静脉麻醉(A组)、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B组)、硬膜外复合全身静脉麻醉(C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患者血压波动范围在基础血压20 %以内;采用NMSE法评估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神经功能.结果:术前N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组患者生命征平稳;术后24 h短期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为A组15例(50 %),B组20例(66.7 %),C组8例(26.7 %);术后48 h短期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为A组9例(30 %),B组14例(46.7 %),C组4例(13.3 %);术后72 h短期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为A组5例(16.7 %),B组9例(30 %),C组2例(6.7 %);C组认知功能障碍者较A、B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同单纯全身静脉麻醉和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相比,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用药少,对老年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影响偏轻,更适于老年患者麻醉.  相似文献   

8.
黄伟波 《右江医学》2005,33(5):499-500
目的观察宫腔镜手术中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及骶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将50例需要行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25例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B组25例采用骶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术中HR、SpO2及MAP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骶神经阻滞麻醉无呼吸抑制、皱眉或肢体扭动等发生,麻醉效果明显好于丙泊酚芬复合太尼静脉麻醉(P<0.05)。结论骶神经阻滞麻醉在宫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好,实用、简便,对患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大肠癌手术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分成3组: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A组,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泵注维持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镇静)、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全凭吸入麻醉组(C组,术中吸入笑气、氧气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由健康体检者组成。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7和IL-23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前(T0)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手术开始后60 min(T1)、术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其中上述指标T1时明显低于T2和T3时,T2时明显低于T3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1、T2时间点A、B 2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时间点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可明显抑制IL-17和IL-23释放,故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其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好于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好于全凭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小儿腹股沟区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腹股沟区需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基础麻醉)、B组(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加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结果:2组患儿手术麻醉都较顺利,A组氯胺酮用量和苏醒期不良反应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基础麻醉术后清醒速度较(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加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快,费用低,较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实施静脉麻醉保留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40例(A组)和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保留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40例(B组),比较对两组患者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的排尿功能、阴茎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是12.5%、30.0%、35.0%,静脉麻醉组分别为25.0%、60.0%、6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直肠癌根治术,低于静脉麻醉患者术后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增加术后局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2例年龄大于65岁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记录切皮前、扩髓时、骨水泥灌注后、术毕动脉压(SBP、D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各时点血气参数.结果 扩髓时各组CVP比切皮前显著增加(P<0.01),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相比pH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骨水泥灌注后各组SBP、DBP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SBP、DBP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老年人全髋置换术操作中骨水泥灌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并能避免扩髓时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术后镇痛方案对老年人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观察。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90例老年患者按不同术后镇痛方案分为三组,A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静脉镇痛,B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C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静脉镇痛,比较三组的术后苏醒质量、躁动及认知功能。结果两组T1时Riker镇静-躁动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A组和B组T2、T3、T4、T5时Riker镇静-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术后1 d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而三组在术后3 d、7 d的POCD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老年人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苏醒速度快,苏醒质量高,发生躁动几率低,认知功能影响小,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围麻醉期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90例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差异分为A、B、C组,各30例,A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取吸入麻醉、C组采取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三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平均动脉压值(MAP)、心率(HR)、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C组苏醒、拔管时间均短于A、B组(P0.05);手术前,三组MAP、H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0 min及术后,C组MAP和HR值均低于A、B组(P0.05);C组肺部感染率为3.33%,均低于A、B组的20.00%、23.33%(P0.05)。结论:对于老年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较于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更能降低肺部感染机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皮小波  张洲  江春秀 《重庆医学》2007,36(7):628-629,631
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患者上腹部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加大对照方法,选择80例76岁以上择期手术患者分为3组:A组15例为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25例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40例为小剂量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组.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呼、镇静镇痛、肌松、苏醒等情况,并行麻醉效果评价.结果 C组苏醒及气管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管插管及拔管期,B组血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探查时血压下降程度明显>B、C组,且出现明显的牵拉不适、肌紧、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评价C组明显优于A、B组.结论 小剂量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能够弥补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单一方法的不足,避免呼吸抑制、牵拉不适、肌肉紧张和麻醉用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加安全范围,适用于高龄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规律性及麻醉效果。方法:将74例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以单盲法进行观察。结果: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A、B两组较C组分别减少1.5%利多卡因用量38.17%、29.27%;麻醉效果:A、B两组Ⅰ级68.00%、56.00%,C组Ⅰ级12.00%,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01)。结:针刺(包括穴位电极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提高针麻效果,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弥补了针麻效果之不足,术中镇痛完全,肌肉松驰,牵拉反应轻,保留了针麻对生理扰乱小的优点,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但静注啶对呼吸频率、SPO2的影响和胆囊于术中心率、血压的变经应随时提高警惕、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对比分析连续硬膜外麻醉、静吸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意义。方法收集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A组)、静吸全身麻醉组(B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组(C组),各40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和麻醉效果及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及术毕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同时比较B组和C组术毕停药后至自主呼吸恢复、苏醒、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三组麻醉后10min血压显著下降和心率显著增快且与麻醉前5 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苏醒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C组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A、B和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7.5%、90.0%和100.0%,C组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以60例接受TKA术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畸形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A组(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静-吸复合全麻)、C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比较三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A组下肢DVT发生率与C组比较无差异(P>0.05);A组、C组下肢DVT发生率均低于B组(χ2=31.837,P<0.001)。B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高于A组、C组,抗X因子活性峰值低于A组、C组(P<0.05);A组、C组Fbg、D-D、抗Ⅹ因子活性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A组、B组、C组血压、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T0时刻比较无差异(P>0.05);T1、T2时刻B组心率、BIS值低于A组、C组,血压高于A组、C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小剂量静脉麻醉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关节畸形患者TKA术后下肢DVT发生,并且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外科手术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9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A组、B组、C组,各43例。A组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B、C组均采用全身麻醉,3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方式相同,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术中维持,A、B组在手术前10 min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C组在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观察3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B组患者T2时MAP、HR与A、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3、T4时MAP、HR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RS评分低于B组和C组,RSS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时间较B组和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提高苏醒期质量,减少患者全麻后痛觉过敏,稳定血流动力学,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80例小儿麻醉的心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军  路玲 《当代医学》2009,15(16):75-76
目的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病房监护的工作量,观察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40)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0.5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另一组以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B组,n=40),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木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