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提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质量,实施规范流程送检标本,使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标本采集工作,保证标本按时、按质送检,杜绝延误患者诊断及治疗现象发生。方法收集本科自2013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360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情况统计分析,根据标本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关工作指引,规范标本收集流程。结果规范流程后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了标本采集工作,保证了标本按时、按质送检。结论规范24h尿蛋白标本采集流程,重视各环节工作,加强环节管理,能有效地提高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提高儿童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率的效果。方法:成立PDCA循环改进小组,对70例住院患儿24小时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护士宣教方法和方式,改进24小时尿标本采集送检方法和流程,通过建立跟踪协助制度并对家长进行培训等进行质量改进。结果:患儿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率从77.9%提高到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遵循PDCA循环方法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追踪,能提高儿童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率,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24h尿蛋白定量检测是肾内科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针对临床工作中24h尿蛋白标本送检合格率低和不及时等问题,2011年1月始我科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重点对24h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进行规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美红 《护理学报》2010,17(20):31-3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大便标本采集送检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分析249例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率低(67.9%)的原因有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大便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在管理方面缺乏大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老年患者多,由于便秘致无大便送检;事务中心人员缺乏大便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对大便标本及时送检的意义不明确,工作缺乏主动性。制定预期目标,实施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实施CQI前后大便标本送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的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CQl后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实施CQI有效提高了大便标本送检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手术标本的保管及送检主要是由手术室护士操作,手术标本的诊断是作为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目前手术标本的送检已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及流程标准,各医院的实施各有不同,导致标本丢失或不能按要求及时送检的安全隐患,甚至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我院2008年2月对手术标本送检制定了安全操作流程,进行培训学习并实施流程,加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手术标本送检合格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蔡美笑 《全科护理》2014,12(7):602-603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指导患儿留取24h尿标本行尿蛋白定量实验的效果。[方法]将211例需送检24h尿标本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口述及书面讲解指导,观察组采用口述讲解辅以绘图描述法指导。观察两组患儿家属对留取24h尿标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及尿标本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理解率为98.10%,尿标本合格率96.19%;对照组理解率89.62%,尿标本合格率88.68%。[结论]用边口头讲解边用绘图描述法演示指导患儿留取24h尿标本,易为患儿家属理解并掌握,从而提高尿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曾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9019-9020
目的通过护士积极参与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肾病患者尿标本留取及时率。方法成立质量改进小组,根据患者及护理人员反馈信息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及实施方法,要求参加人员认真实施。结果使标本送检率达100%,大大减低了标本污染率,减少了重复留置标本率。结论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改进后的尿标本采集环节和流程更科学、快捷,提高了尿标本留取及时率,为获得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中的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英 《当代护士》2007,(11):67-69
总结了45例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认为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知识及操作培训;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不合格标本登记本;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确保标本送检质量,降低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临床送检标本合格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检验工作中,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首检的阳性率,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是检测工作中分析前质控的主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标本采集留取是由临床护士和患者自己来完成。由于对检验标本留取送检知识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送检的不同类型标本中,彼此间合格率相差较大。特别是送检的尿标本和粪便标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在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 h尿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尿标本留取进行指导宣教,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24 h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计划,并组织科室人员共同实施,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过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经持续质量小组改进后本科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 h尿标本留取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合格率从27.7%提高至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9,P0.01)。结论遵循PDCA循环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24 h尿标本留取合格率,并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闭环管理模式,提高本院肾内科24 h尿蛋白留取的合格率。方法科内制订专科查检表,完善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架构及留取流程,借用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3轮专家函询,建立肾内科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合格率质量监测指标,运用闭环管理模式,对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流程、过程跟踪、评价结果的闭环管理。结果通过闭环管理模式的应用,2018年12月—2019年2月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合格率为91.37%,高于既往24 h尿标本留取合格率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67,P0.00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管理模式实施前(Z=-7.326,P0.001)。结论通过闭环管理实现了对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流程、过程跟踪、评价结果的闭环管理,做到动态、全程、持续的管理,有效提高了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的合格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学科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成立"梧桐圈"活动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收集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的原因并设计检查表,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规范操作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后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率低于开展前(P0.05),圈员6项能力自我评价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合格率,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及主动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老年患者24h尿标本留取准确及时率的影响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老年患者24h尿标本留取的准确及时率为活动主题,将品管圈活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留取24h尿标本的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干预措施实施之后留取24h尿标本老年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活动前后老年患者24h尿标本留取的准确及时率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老年患者24h尿标本留取的准确及时率从76.5%提高到95.0%,较活动前改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患者24h尿标本留取的准确及时率,提高了尿标本采集的质量,实现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24 h尿标本采集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及时、正确的临床检验数据,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方法:科室成立24h尿标本采集持续质量管理小组,围绕24 h尿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缺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制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结果:经过8个月的持续改进,有效杜绝了24 h尿标本采集中标本与检验单不符、时间不足、标本容器错误等缺陷,正确率由改进前的56.92%提高到91.86%,改进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24h尿标本规范采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提高护士规范采集的同时,加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引入品管圈概念,通过成立QCC小组、设计标本送检现况调查表,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解析,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 静脉血标本合格率由90.33%提高到97.16%;规范了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流程;增强了护士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团队精神、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品管手法、创造性思维、个人表达能力等6项无形指标进行调查,每项分值1~6分,分别统计6项内容总分,与改进前比较,无形成果显著.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血标本合格率中效果显著,进一步规范了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内分泌科24h尿标本留取和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住院的病人150例,通过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拟定与实施对策等步骤,最后评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内分泌科住院病人24h尿标本留取正确率和护士素质。[结果]内分泌科住院病人24h尿标本留取正确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26.7%提高到活动后的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优化对内分泌科24h尿标本留取和采集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正确留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科患者痰培养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对呼吸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过程中可能影响标本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护理措施。结果影响呼吸科患者痰培养标本质量的主要原因为科室缺乏痰培养采集标准流程的制定及培训、护士宣教未落实、护士未区别对待不同患者正确采集痰培养、部分患者不能配合。经规范痰培养标本采集及送检标准操作规程并培训、制作宣传手册落实宣教效果、与后勤及检验科通力合作、制定完善的反馈机制等,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达到90.72%,检测阳性率达到47.12%,均较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呼吸科患者留取痰培养标本时,要仔细分析可能影响痰培养标本质量的原因,并根据其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痰培养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周革霞  李倩  邵京华  张晴  王硕 《全科护理》2020,18(11):1368-1371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肾病科病人尿标本采集流程进行分析与优化,建立肾病科病人尿标本标准化采集流程。[方法]应用FMEA对尿标本采集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具体改进措施,比较改进措施实施前后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病人尿标本采集与送检质量、病人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实施后宣教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病人理解不到位、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不清晰、多人管理、职责不明确等失效模式的RPN值与实施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病人标本留取方法与留取量正确率分别由85.75%、91.19%上升至97.41%、98.59%;条码漏扫率与标本丢失率分别由12.69%、7.51%下降至4.71%、3.29%,病人满意度由91.41%上升至9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肾病科病人尿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进行管理,对提高病人尿标本采集与送检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24 h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老年医学科中8名护理人员组成"莲心圈",确定"降低住院患者24 h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为本期品管圈活动主题,采用柏拉图、鱼骨图等工具分析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率原因并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24 h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从38.1%降至16.7%,目标达成率为118.9%,进步率为56.2%;通过品管圈,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化流程。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24 h尿标本留取不合格率,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陆晓芸 《护理学报》2010,17(20):39-4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4例患者留取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错误的原因有:护士对留取标本方法理解不正确,宣教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交接不到位;患者知识水平低下,对留取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重要性认识不足,怕麻烦,家属陪护不配合。针对此,成立CQI小组,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针对产生问题的环节制定对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错误发生率较改进前明显降低。结论 CQI的应用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错误发生率,提高了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