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的呼吸道护理,控制或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2例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的呼吸道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4例因脑疝死亡,3例发生肺部感染占6%,45例(86.5%)最终拔除气管套管。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适时正确地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指导病人有效深呼吸及咳嗽排痰,减少不必要气道刺激等措施后并发症降低,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微创清除术是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化引流,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但术后病人呼吸道管理与手术疗效、脑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病人预后程度起决定性作用。针对我院46例此类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管理。其治疗抢救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是指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所致的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抢救危重病人的措施之一。但因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由于缺乏了正常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是指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所致的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抢救危重病人的措施之一。但因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由于缺乏了正常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易出现呼吸道梗阻。由于呼吸中枢损害,呼吸道分泌物多而粘稠、舌后坠等原因常致呼吸道不通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气管切开是维持患者呼吸功能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可以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提高肺泡气体有效交换率,提高了治愈率。1临床资料自lop年以来,对32例脑出血术后病人行气管切开,其中男性对例,女性9例,年龄7-68岁,平均49岁,带管时间最短12天,最长125天,平均飞天,除5例因脑出血迅猛、量大、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2例死于肺部感染外,余全治愈出院。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2护理2.1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  相似文献   

6.
现将我们使用KTH -3型、SV -90 0C呼吸机抢救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机械呼吸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4例 ,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2岁 1例 ,3~ 6岁 5例 ,7~12岁 8例。气管切开 13例 ,气管插管 1例 ;应用呼吸机最长时间 14d 15时 ,最短 4d 2 0时。2 早期气管切开及应用呼吸机指征2 1 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致吞咽障碍 ,同时痰多而粘稠者。2 2 呼吸道分泌物多而粘稠 在短时间内大量痰液壅塞而造成呼吸道梗塞、肺不张而缺氧者。2 3 有胸腹式矛盾呼吸 烦躁不安、多汗 ,吸氧下发绀明显或有异常呼吸者。2 …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是指颈段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插入气管的手术,病人可直接通过气管套管呼吸[1],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正常的防御功能减弱,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及预后。本资料收集神经内科自2009-05~2011-05收治的31例气管切开患者。现将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术是指颈段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插入气管的手术,病人可直接通过气管套管呼吸[1],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正常的防御功能减弱,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及预后。本资料收集神经内科自2009-05~2011-05收治的31例气管切开患者。现将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病人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2 h入院。入院时因脑疝急诊行气管插管并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持续昏迷合并肺部感染,遂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前胸部CT见无名动脉高位变异(图1A),于胸骨柄上缘上方1.2 cm自气管左前方向右上方走行。术中气管套管置入困难且易脱出,调整后扩充气囊固定,术后频繁剧烈咳嗽,呼吸深快,痰量多,吸痰管置入有明显阻力感。复查胸部CT见气管套管于胸骨上缘、气管右前壁水平处进入气管,其尖端仅进入气管少许且紧邻无名动脉(图1B)。术后第8天,剧烈咳嗽时气管套管于气切口脱出,伴气  相似文献   

10.
颈胸段脊髓损伤是一类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而呼吸功能不全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此类病人咳嗽反射受损,即使经过精细护理,呼吸道感染和肺不张仍然反复发作;脊髓损伤所致咳嗽功能不全病人通常伴随高病死率.采用下胸段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可以激发病人呼气肌收缩产生较大的气道正压和呼...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术町以减少上呼吸道生理死腔和呼吸道阻力,有助于吸痰和机械通气的实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建屯人工呼吸通道不可或缺的手段.神经科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排痰障碍极易发牛阻塞性或中枢性呼吸障碍,是早期气管切开的绝对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许多脑外伤的病人不但需要机械装置辅助呼吸,而且需要长期的气管插管。因此上部支气管树成为寄居在鼻咽部细菌的繁殖地而致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则是导致危重病人特别是脑外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预防性”抗菌素的应  相似文献   

13.
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的安危,主要取决于呼吸功能的好坏和肺部并发症的有无,因此其呼吸功能的维护和肺部并发症的防治实为挽救生命及影响预后的关键环节.自1979年7月至1989年7月,我们两院共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252例,其中成人206例,儿童46例.由于在全身护理的基础上注重了病人的呼吸功能护理及肺部并发症的予防,因此使发生呼吸肌麻痹的重患死亡率降到了最低限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一旦病人出现呼吸肌麻痹和排痰不畅,尽早施行气管切开术,以利维持其呼吸功能和排痰.究竟何时行气管切开,应根据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能力、呼吸频率及深浅、动脉血的 pH 值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晚,以争取抢救工作的更大主动权.2.及早使用人工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以防止 CO_2麻醉(肺性脑病)及窒息的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脑损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咽反射抑制,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且各种分泌物、呕吐物易被误吸人呼吸道,同时颅脑损伤后多并发神经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急促.大量泡沫性血性痰液。因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死腔,降低呼吸阻力,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组织缺氧及促进脑细胞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喉头水肿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6例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喉头水肿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吸氧,正确抽吸气管、鼻咽腔分泌物,减少呼吸道刺激;实施雾化吸入、环甲膜穿刺、紧急气管切开术等护理措施,并做好良好的心理护理、确保病人安全.结果 呼吸困难症状缓解,喉头水肿症状消失,有效保障呼吸道通畅,避免并发症或生命意外的发生.结论 急性喉头水肿起病急、发展快,严密观察病情,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给氧,合理用药,减轻喉头水肿,解除呼吸道阻塞,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方法将1997-02~2006-12我科发生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47例分成全麻气管切开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全麻气管切开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局麻气管切开组(P<0.01)。躁动、体位改变与手术操作困难有一定关系。结论重症颅脑损伤致严重呼吸道功能障碍患者有条件时尽量在全麻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1],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特点是病情重 ,复杂多变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入院病人多是昏迷状态。昏迷病人咳嗽反射及排痰功能减退或消失 ,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3 6例 ,男 3 2例 ,女 4例。年龄 2 1~ 76岁 ,平均 5 5岁 ;车祸 3 0例 ,高处坠跌伤 4例 ,重物砸伤 2例。2 护理要点2 1 气管切开术后的正确体位 气管切开术后 ,病人应取平卧位 ,特殊昏迷伴呕吐病人应以侧卧位 ,且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 ,翻身或更换体位时 ,应同时转动 ,不正确的体…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多为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等可能滞留在呼吸道,因此,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功能。但术后护理和肺部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我科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神经内科的急重症,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肌无力而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其病死率可达15%~50%[1]。适时气管切开,恰当的呼吸机管理、呼吸道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16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