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血栓弹力图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往的测量方法,血栓弹力图仅可提供三个唯象指标,r值(凝血反应时间),k值(纤维蛋白形成时间)。amax(血栓最大弹力度)。而缺乏其完整图形的理论分析模型。为此,本文测试描记了21例(16例正常人,5例患者)血样的血栓弹力变化曲线,并据其图形和理论推导,提出了凝血至部分纤溶全过程的弹力曲线数学方程,运用非线性拟合分析,证实了该方程式相当精确地表达了血栓弹力图的完整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经常因为自身凝血因子合成受阻,导致凝血功能失调,进而延长血浆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主要通过输注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纠正其凝血功能障碍。然而,输血时间及输血成分的选择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若不及时输血,则有面临大出血的风险;而不合理输血,势必会浪费血液资源、增加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危害性。血栓弹力图作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便捷、即时的评估全血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观察全血从形成血栓到血栓溶解全过程的动态变化,综合有效地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并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血。本文旨在针对TEG用于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个体化用血两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中国健康志愿者血栓弹力图(TEG)正常参数值范围,探讨建立符合中国人群区域特征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必要性。方法于2017年7月,在北京乐健体检中心连续募集了凝血四项检测正常的中国汉族健康成年志愿者。采集所有入选者外周静脉全血,应用TEG分析仪测定如下参数:R、K、Alpha-angle(α)、MA、LY30和CI值的正常值范围,分析其与现有TEG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差异,以及与凝血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结果总计募集了303例(男性138名,女性165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志愿者,TEG各参数正常值范围分别为R:4.1~8.9min,K:1.1~3.1min,Alpha-angle(α):49.5°~72.3°,MA:54.4~71.2mm,LY30:0%~1.7%,CI:-3.6~2.6。各参数在不同年龄区间无明显差异,R、K、α-angle、MA和CI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参照现有TEG正常参考值范围,健康志愿者中的7.3%将被诊断为凝血异常,检测的特异性为77.2%。对TEG和凝血四项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PTT与R值呈正相关,FIB与α-angle、MA及CI呈正相关,PT和TT与TEG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TEG正常参考值范围,TEG不可替代传统的凝血四项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龄人群血栓弹力图结果中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为临床抗凝提供参考。方法用TEG5000型凝血分析仪对患者凝血全过程进行检测,总结高龄人群中183例高凝状态的三种常见情形。结果酶动力型高凝状态77例(占42.0%),血小板型高凝状态70例(38.1%),酶动力型和血小板型高凝状态36例(占19.9%)。结论在出现高凝状态时,应正确分析原因,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使临床抗凝更安全,减少高龄人群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洪双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5):48-51
目的观察粗隆间骨折患者不同抗凝起点的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粗隆间骨折患者216例,随机分为术前抗凝组(108例)和术后抗凝组(108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术前抗凝组入院后即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术前24小时停药,术后第1天恢复使用至第5周;术后抗凝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抗凝直至第5周。两患者组于入院时、入院第4天、术后第1天、第1、3、5周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对照组仅于查体当天进行检测。结果两患者组入院时与对照组相比呈高凝状态。术后抗凝组高凝状态在术前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且在术后第1天再次显著增加;抗凝治疗1周后高凝状态得到较好纠正,其后凝血功能趋于平稳直至抗凝治疗第5周。术前抗凝组高凝状态在入院第4天已得到显著改善,术后第1天凝血功能仅有轻度增强,再次经过抗凝治疗1周后高凝状态得到较好纠正,直至抗凝治疗第5周。两组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抗凝治疗终点时(5周),凝血功能状态与对照组基础值类似,没有"矫枉过正"。结论粗隆间骨折患者呈高凝状态,入院后早期抗凝治疗能改善高凝状态,且不会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7.
背景:血栓弹力图对于识别人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与血栓有一定相关性,那么血栓弹力图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联合诊断对血栓预测是否更加准确。目的:通过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血栓弹力图来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液的状态及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2年3月间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后第7天的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全血细胞和血栓弹力图检查,采用多因素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测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结果与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最大振幅的相关性最强,凝固角其次;术后第1天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凝固角是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栓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是10.73 f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0.568-0.762,P <0.05);而采用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凝固角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50-0.879,P <...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得到普遍共识。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凝血状态的检查工具,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较少,是否能够通过其监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患者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用药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评价血栓弹力图在监测骨科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凝血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患者204例,分别收集置换前、置换后血栓弹力图、血凝常规、血小板等数据。将血栓弹力图结果分别与传统的凝血检查,即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反应时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φ=0.713,Kappa值=0.647);凝血酶原时间与反应时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一致性一般(φ=0.392,Kappa值=0.362);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φ=0.392,Kappa值=0.488);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其余参数相关性及一致性差;而髋关节组除了反应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有较弱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外,其余相关性均差。但是也有部分参数的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常规凝血趋势一致的比例较高,髋关节组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67.6%,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78.3%。提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一定相关性和一致性。血栓弹力图参数在数据上的趋向性更一致,血栓弹力图可以作为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监测凝血状态的一种辅助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秦煜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3):416-418,366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参数与多发伤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95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坎特拉创伤评分(Kampala trauma score,KTS)不同分为轻度组(14~16分,n=25)、中度组(11... 相似文献
10.
不同保存条件对PT和APTT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及保存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正常体检人员在不同采血方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测定的PT和APT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PT在 4℃保存 2h、2 4h的结果以及在2 5℃保存 2h、8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浆APTT在 4℃保存 2h、8h的结果以及在 2 5℃保存 2h、4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 3 7℃保存 2h后PT、APTT结果均出现显著性变化 (P <0 .0 5 )。两种采血方式比较 ,PT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凝血标本在室温( 2 5℃ )条件下 ,PT和APTT必须在 4h内完成检测 ,在 4℃条件下 ,必须 8h内完成检测 ;凝血标本抽血进程必须顺利且在 1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不同检测系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血凝检测系统凝血三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水平质控物和40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浆,在3个不同检测系统(ACL-200、ACL-3000、CA-1500)测定凝血三项。结果:不同浓度患者新鲜血浆凝血三项测定结果总体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以CA-1500作目标系统对其它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ACL-200、ACL-3000系统的PT、APTT临床部分接受,Fg临床均接受。结论:3个检测系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临床接受性能评价除Fg外均存在不可比性,需采取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标本采集量不足对凝血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采集量不足及足量采血的对照组标本共23对,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含量.结果 采血量不足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显著延长,FIB和D-Dimer含量显著降低,而FDP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凝血标本采集量不足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检测3C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正常对照组20人。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前跟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PT、APTT较短,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D-二聚体稍有增加;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大幅增加(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后,使高凝变为低凝,激活纤溶系统,从而栓予溶解及血管再通。凝血和纤溶系统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观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对诊断及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6例APL患者于化疗前和完全缓解后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化疗前46例APL患者血浆TAT、D-D、F1+2、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完全缓解后GMP-140、TAT、D-D、F1+2、PAP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GMP-140、TAT、D-D、F1+2、PAP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PL患者凝血系统激活、纤溶亢进,但随病情好转可逐渐改善。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APL病情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夜班急诊血常规、生化、血气及凝血四项的结果回报流程中各阶段所需时间,做好检验科质量持续性改进。方法 记录2018年8月3日~22日我院连续20次夜班临床医师急诊项目申请时间、检验科样本接收时间及检验报告审核时间,计算项目申请至样本接收时间(TAT-T1)、样本接收至报告审核时间(TAT-T2)及项目申请至报告审核时间(TAT-T总)。结果 共统计732份急诊样本,其中血常规231份,生化299份,血气109份,凝血四项93份。①血常规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38.82±125.80)min、(24.80±20.91)min、(163.81±128.43)min;②生化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50.71±125.94)min、(48.23±16.72)min、(198.93±124.86)min;③血气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09.76±98.91)min、(22.32±19.90)min、(132.02±98.32)min;④凝血四项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14.42±86.80)min、(46.21±25.91)min、(160.60±90.81)min;⑤其中TAT-T2占用了TAT流程中所需时间的21.72%,而TAT-T1占78.33%。结论 TAT整个流程时间较长,TAT-T2是TAT中的核心阶段,占流程中所需时间的1/5左右,而TAT-T1却占用了整个流程4/5左右的时间。检验科TAT持续性改进除了加强值班人员责任心、工作方式的调整外,临床科室、护工组和检验科之间只有相互协调,相互改进,才能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工作中,达到真正的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析肺癌辅助诊断中肿瘤标志物与凝血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6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同期48例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和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包括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活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在SCC、CYFRA21-1、CEA及NSE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T低于对照组,而D-dimer、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及P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CEA、CYFRA21-1、NSE及FIB指标水平,有助于肺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根据肿瘤标志物及凝血指标数值,有助于判断肺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采集4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脑梗死组)和57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组)的血液标本,应用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5项凝血指标,并与97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复发脑梗死与初发脑梗死组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脑梗死患者APTT明显缩短(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T、APTT、TT、FIB、D-Dimer水平明显异常,复发脑梗死较初发脑梗死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PT与血小板,对比两组血小板指标、PT,观察疾病组出血现象和无出血现象患者的血小板指标和PT。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患者PCT、PLT明显低于出血患者,MPV、PDW、PT明显高于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与肝硬化患者病情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临床诊断肝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本地区妊娠期女性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在不同孕期水平变化,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妊娠期女性常规凝血指标的参考范围。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健康孕妇1068例,分为孕早期组333例、孕中期组240例、孕晚期组355例及非孕妇女140例。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C28-A3文件,最终建立妊娠期女性常规凝血指标的参考范围。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dimer与FIB均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孕中、晚期较孕早期有缩短趋势,TT孕中期较孕早期有缩短趋势。结论实验室应建立妊娠期女性不同孕期常规凝血指标的参考区间,密切监测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指标,了解其妊娠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对提高分娩安全,预防妊娠期母胎并发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